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青年:我承認工作有他者貢獻的一面。但是,表面上是貢獻他人,但最終是為了自己。這種邏輯無論怎麼想都是偽善。先生,您如何解釋這一點呢?

哲人:請你想像一下這種情況。在某個家庭里,晚飯結束之後,餐桌上滿是餐具。孩子們回了自己的房間里,丈夫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個人打算幫忙。如果按照常理考慮,這種情況下,妻子(我)就會產生「為什麼不來幫我?」或者「為什麼只有我干?」之類的怨言。

但是,這吋候即使聽不到家人的「謝謝」,也應該一邊收拾餐具一邊想「我對家人有用」。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事實上,此時如果非常焦躁地洗餐具,不僅自己不會覺得有趣,就連家人也不願靠近。另一方面,如果是一邊愉快地哼著歌一邊洗餐具,孩子們也許會過來幫忙,或至少營造出一種容易幫忙的氛圍。

青年:是啊,如果就這種情況來說也許如此。

哲人:那麼,這裡為什麼會有奉獻精神呢?這是因為能夠把家人視為「夥伴」。若非如此,肯定會產生「為什麼只有我干?」或者「為什麼大家都不幫我?」之類的想法。

在視他人為「敵人」的狀態下所作出的貢獻也許是偽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夥伴」,所有的貢獻也就不會是偽善了。你之所以一直糾結於偽善這個詞,那是因為還沒能理解共同體感覺。

青年:嗯。

哲人:為了方便起見,前面我一直按照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這種順序來進行說明。但是,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

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你前些天做的筆記還帶著嗎?

青年:啊,是那個關於阿德勒心理學所提出的目標的筆記吧。自那天之後我就一直隨身攜帶。在這裡。

行為方面的目標:

①自立。

②與社會和諧共處。

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

①「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哲人:如果把這個筆記與剛才的話結合起來看,應該能夠理解得更加深刻。

也就是說,①所說的「自立」與「我有能力的意識」是關於自我接納的話題。另一方面,②所說的「與社會和諧共處」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則與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有關。

青年:……的確如此。人生的目標應該就是共同體感覺吧。但是,這似乎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整理。

哲人:恐怕的確如此。阿德勒自己也說:「理解人並不容易。個體心理學恐怕是所有心理學中最難學習和實踐的一種心理學了。」

青年:就是這樣!即使理解了理論,也很難實踐!

哲人:甚至也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於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40歲開始學的話,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歲才能學會。20歲開始學的話,加上10年,得到30歲才能學會。

你還年輕,學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變。在能夠早日改變這個意義上,你比世上的長者們都要超前一步。為了改變自己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你比我更超前。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從屬於縱向關係,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夠認為「年輕人更超前」的話,世界就會發生重大改變。

青年:我比先生更超前?

哲人:沒錯。處在同一地平線上,但比我更超前。

青年:哈哈,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對與自己的孩子年齡差不過的人說這樣的話呢!

哲人: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阿德勒思想,但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才者了解。因為無論在什麼年齡,人都可以改變。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2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作者: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 3如何擁抱一隻刺蝟作者: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 4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 5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