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

青年:但是,您能夠肯定自卑感真的是一種人際關係問題嗎?例如,即使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者,也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完全沒必要自卑的人也會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家產萬貫的企業家、人人艷羨的絕世美女或者是奧林匹克冠軍得主,大家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自卑感的困擾。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哲人:阿德勒也承認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

青年:那麼,人究竟為什麼會有自卑感呢?

哲人:這需要從頭說起。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

青年:追求優越性?

哲人:在這裡,你可以簡單將其理解為「希望進步」或者「追求理想狀態」。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學會獨自站立;他們學會語言,可以與周圍的人自由溝通。我們都有想要擺脫無力狀態、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人類史上的科學進步也是「追求優越性」的結果。

青年:確實如此。那麼?

哲人: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自卑感。人都處於追求優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之中,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並努力為之奮鬥。同時,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例如,越是有遠大志向的廚師也許就越會產生「還很不熟練」或者「必須做出更好的料理」之類的自卑感。

青年:嗯,的確如此。

哲人: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青年: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正確利用自卑感?

哲人:是的。我們應該擯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麼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實無法改變。

青年:哎呀,是啊。自卑感越強,人就會變得越消極,最終肯定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感不就是這樣嗎?

哲人:不,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

青年:自卑情結?也就是自卑感吧?

哲人:這一點請注意。目前「自卑情結」這個詞似乎在使用的時候與自卑感是一樣的意思。就像「我為自己的單眼皮感到自卑」或者「他對自己的學歷有自卑感」之類的描述中全都用「自卑情結」這個詞來表示自卑感。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用。自卑情結一詞原本表示的是一種複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跟自卑感沒有關係。例如,即使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原本也是指一種對同性父母親的反常對抗心理。

青年:是啊,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中的「情結」一詞確實具有很強的反常感覺。

哲人:同樣道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兩個詞也必須分辨清楚,絕不可以混用。

青年:具體有什麼不同呢?

哲人: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壞事。這一點你能夠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說過的那樣,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例如,雖然對學歷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為如此,才下定「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類的決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具體就像「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或者「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之類的想法。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範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

青年:不不,這是一種正兒八經的因果關係!如果學歷低,就會失去很多求職或發展的機會。不被社會看好也就無法成功。這不是什麼借口,而是一種嚴峻的事實。

哲人:不對。

青年:為什麼?哪裡不對?

哲人:關於你所說的因果關係,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詞來進行說明。意思就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

因果關係一樣。例如,前幾天就有人說:「自己之所以始終無法結婚,就是因為幼時父母離婚的緣故。」從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來看,父母離婚對其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創傷,與自己的婚姻觀有著很大的因果關係。但是,阿德勒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把這種論調稱為「外部因果律」。

青年:但是,現實問題是擁有高學歷的人更容易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啊!先生您應該也有這種社會常識吧。

哲人:問題在於你如何去面對這種社會現實。如果抱著「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青年:不想成功?這是什麼道理啊?

哲人: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 2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 3如何擁抱一隻刺蝟作者: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 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者:羅伯特·戴博德 5易經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