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书城
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八集 江东基业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八集 江东基业

所属书籍: 易中天品三国

诸葛亮的《隆中对》,称孙吴集团“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鲁肃版的《隆中对》,则更认为他们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事实上,以孙权为首的江东集团也是三国鼎立中不可或缺的一足。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那就是接管荆州,占领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先三分后一统。而在七年前,鲁肃也为孙权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那就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由三分而两立,和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再求一统。江东,显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们也必须弄清楚盘踞在那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利益集团?
  对此,诸葛亮在他的《隆中对》里有一个准确的描述和判断:“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江东,大约就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长江以南一带地区。因为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偏北斜流,古人便把这一段两岸分别称为江东、江西,而把现在的湖南称为江南。所谓“江东集团”,则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它的创始人是孙坚,奠基者是孙策,真正的领袖是孙权。
  孙坚,《三国志》说他是孙武之后,恐怕靠不住;但《吴书》说他们家族世代仕吴,则大约是真。孙坚从小就胆识过人。十七岁时,他和父亲乘船去钱塘,路上遇见海盗抢劫,在岸上分赃,舟船都不敢前进。孙坚说,这等毛贼可以打他一下,就操刀上岸,指指画画,好像在指挥人马。强盗以为官兵来了,一哄而散。孙坚穷追不舍,抓住其中一个,斩其首而还。于是孙坚名声大振,被官府任命为代理县尉(副县级公安局长),后来又升到副县长(县丞)。
  不过,孙坚真正让天下人刮目相看,还是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前面说过,其时关东义士虽然建立了以袁绍为首的联军,但真正忧国忧民而且出兵作战的,只有代理奋武将军的曹操和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曹操是被董卓打败了的,孙坚却是威风凛凛,斗志昂扬。谁要想挡住他的步伐,拖他的后腿,他就灭了谁。他在荆州杀了荆州刺史王睿,罪名是“无所知”;在南阳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罪名是“不作为”。于是“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孙坚也就狂飙突进,一路凯歌,终于在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大破卓军,杀了董卓的都督华雄(不是关羽杀的)。
  这时发生了两个小插曲。一是袁术听信谗言,不给孙坚运送军粮。孙坚便夜驰百里去见袁术,对袁术说,我孙坚和董卓前世无冤,后世无仇,之所以要不顾一切来讨伐他,就是为了上替国家灭贼,下替将军报仇(袁术一家被董卓杀害),将军为什么还要猜忌孙坚?袁术不好意思,马上就调集了军粮。第二件事就是董卓见孙坚骁勇,派人求和许亲。孙坚说,董卓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孙某若不能将其夷灭三族,拎着他的脑袋四海示众,死不瞑目,还说什么和亲!于是孙坚一鼓作气,进军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吓得董卓挟持皇帝、百官和百姓,烧了洛阳就往西安跑。据野史记载,孙坚进入洛阳后,在宫中井内获得了汉代的传国玉玺。这枚玉玺后来被袁术夺走,成为他称帝的依据之一。孙坚,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乱世英雄”。
  可惜英雄也有英雄病,那就是骄傲。因为轻敌,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的战斗中,单枪匹马陷于敌阵被shè杀,终年三十七岁。继承其事业的,是他的长子,十八岁的孙策。
  孙策字伯符,英武一如其父,而且一表人才,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少年英雄,当地人都叫他“孙帅哥”(呼为孙郎)。吴郡太守许贡上书朝廷的时候,也说他很像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所以人称“小霸王),也就是“小项羽”的意思。
  其实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更可爱。《三国志?孙策传》说他人长得漂亮,也爱漂亮(美姿颜),好说笑(好笑语),性格开朗(性阔达),能接受不同意见(听受),还“善于用人”,因此,“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这些都是项羽没有的优点。我们知道,项羽是不会用人的。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之道时就讲过一句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孙策这边却是人材济济。虽然程普、黄盖是孙坚的老人,周瑜、张昭却是孙策的队伍、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还写得一手好字。《三国志?张昭传》说,孙策创业之初,便任命他为长史(秘书长)、抚军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位次将军)。政务军事,全部交给张昭处理。张昭总理全局,名气又比较大,所以北方士大夫来信,总把功劳都归于张昭。张昭就不安了,不知道怎么办。告诉孙策吧,好像炫耀自己;不说吧,又好像有二心。孙策知道以后,却非常高兴。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当年齐桓公对管仲事之如父,称为“仲父”(即叔父)。国家大事,也都交给管仲。臣下有事来请示,桓公就说你去告诉仲父。再问,又说你去告诉仲父。旁边就有人说,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当国君也太容易了吧!桓公说,当国君的有劳有逸。劳在求贤,逸在得人。没有仲父的时候,我很难;有了仲父,我这个国君当得就容易了。因此孙策笑着说,正因为桓公“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他才成就了霸业。现在,子布就是治国的大贤人呀!我能用他,这难道不就是我的功劳和名声吗?
  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气,而且聪明。要知道,做臣下的,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或者说,最怕的就是被认为功高盖主。事实上,历史上怀疑部下、嫉贤妒能的领导人不在少数,比如袁绍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碰上比他更差劲的,也许还能得逞一时。如果碰上曹操和孙策这样的,那就只有失败了。孙策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打下一大片江山,不能不归结于他的这种大气和聪明。
  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比如刘繇的部将太史慈。有一次孙策和太史慈狭路相逢,两个人短兵相接,搏斗中孙策抢到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抢到了孙策的头盔,最后不分胜负。后来,在另一次战斗中,太史慈被俘。孙策亲自为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我要是被你俘虏了,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说不清!孙策大笑,说以后还是我们共济大事吧!便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还让他回去安抚招募刘繇旧部。当时旁边的人都说,太史慈这回肯定一去不复返了,孙策却充满信心地说,子义(太史慈字)不跟我,还能跟谁(子义舍我,当复与谁)。果然,六十天后,太史慈如期归来,从此成为孙策手下一员骁勇的战将,就连曹操也想得到他。曹操曾经给太史慈寄去一个包裹,里面只装了一味中药——当归。但太史慈终其一生,都在孙氏兄弟部下,这不能不归结于孙策的人格魅力。
  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个故事,记载在《三国志?太史慈传》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也有描写,但孙策的话“子义舍我,当复与谁”被改成了“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意思就差多了。实际上,《三国志》那句话,表现的是孙策的自信;而自信,则恰恰是英雄人物的魅力所在。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况孙策还能以诚相待!
  孙策对人比项羽好,他的军纪也比项羽好,不像项羽,所到之处,不是烧宫殿,坑降卒,就是屠城池、杀无辜。《三国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他还不了解,一听说“小霸王”来了,都魂飞魄散。及至孙军一到,“军士奉令,不敢虏掠,鸡犬菜茹,一无所犯”,大家便都拥护,纷纷前来劳军。这在那个乱世,实属难得。
  不过更难得的,是孙策讲政治。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袁术称帝时,拉拢过孙策,被孙策断然拒绝。我们知道,孙坚这股力量,原本是属于袁术系统的。孙坚攻击刘表,就是受袁术派遣(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孙坚阵亡后,孙策投奔和依靠的也是袁术。所以,论关系,孙策是袁术的部下;论辈分,袁术是孙策的父执。何况袁术也很欣赏孙策,曾经说过“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的话,比曹操夸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早了十五年。然而,当袁术公然“大逆不道”时,孙策便“大义灭亲”,立即宣布与“袁伯伯”断绝关系。当然,孙策对袁术也有怨气(袁术多次对他封官许愿,又多次出尔反尔)。他反对袁术称帝,也未必就是忠于汉室。但他并不稀里糊涂跟着袁术跑,就说明他有政治头脑。
  第二件事情,就是当曹操“奉天子以令大臣”时,孙策打了同样的主意。曹操何袁绍在官渡作战,孙策便调兵遣将“yīnyù袭许,迎汉帝”,只是因为自己被刺客谋杀而未遂。据说当时郭嘉曾料到了这一点。郭嘉说,孙策这个人,骄傲轻敌,没有戒备,因此“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只要派出刺客,一个人就能搞掂,因此他“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未及过江,就被刺受伤身亡。这事并非野史所传。而是见于《三国志?郭嘉传》正文。但孙策不早不晚,恰好死在官渡之战那节骨眼上,就未免太巧了。所以裴松之在作注的时候,就说郭嘉“诚为明于见事”,但他再神机妙算,也“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所以曹操躲过这一劫,实属运气(此盖事之偶合),并非当真是郭嘉料事如神。
  当然,这事学术界有不同说法。比如吕思勉先生就认为《三国志》关于孙策要偷袭许县的记载是“痴话”,因为江东离许县比河北远得多,孙策能不能到达都是问题,哪里还能劫持皇帝?因此他认为《江表传》的说法更可靠——孙策北上是去打陈登的。这事我们就不讨论了。要说的是,如果孙策当真是去劫持皇帝而且得手,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真不知道会是谁,历史也可能要改写。至少,孙策就不再是“小霸王”,而是“大霸王”了,因为他在政治上确实比项羽强。
  不过孙策也有和项羽同样的毛病,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而且说杀就杀。比如严舆,是严白虎的弟弟,而且是代表严白虎来讲和的,孙策也答应了。但是,会谈的时候却把他杀了。据《三国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当时孙策突然拔出刀来砍断坐席。严舆身子动了一下,孙策说,听说足下有轻功,能坐着跳起来,所以开个玩笑。严舆说,我看见刀子就这样(见刃乃然),孙策就拿起手戟仍过去,把严舆杀了。
  如果说,孙策杀严舆还多少有些道理,比方说是为了威慑敌人(严舆死后,其党羽丧胆败亡);那么,他杀高岱,就完全是为了面子。据《吴录》说,当时高岱隐居在余姚,孙策请他出来讨论《左传》,自己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有人就在中间倒闲话了。这个人对孙策说,高岱瞧不起将军,认为将军只有武功,没有文化。将军和他讨论学术问题,他肯定懒得答理,说自己不知道。又对高岱说,孙策最忌恨别人超过自己。他要问你为什么,你最好说不知道。如果和他争论,那就危险了。高岱信以为真,就照着做,结果孙策果然认为高岱轻视自己,就把高岱关了起来。这时很多人出来为高岱求情。孙策登楼一看,黑压压一片(数里中填满),更加忌恨高岱(恶其收众心),便把他杀了。另外,孙策杀于吉,也是因为其追随者太多,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伤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实在要庆幸孙策没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他杀的人恐怕比曹操还多。
  事实上,喜欢杀人和死要面子,是孙策的致命伤,他就是死在这两个毛病上的。孙策的死,《三国志?孙策传》的记载是“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而《江表传》和《吴历》的说法则更有戏据性。前面说过,当时吴郡太守许贡上书朝廷,曾说过“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的话。其实后面许贡还有说法,就是建议朝廷把孙策找到京都严加约束,免得他在外面作乱。孙策看过许贡的表文,就把许贡杀了。许贡的仆人和门客为了替许贡报仇,便去刺杀孙策。本来,这次刺客只是伤了孙策的面部,完全可以治好(医言可治),但必须静养百rì(当好自将护,百rì勿动)。然而孙策却去照镜子。照完,便对着旁边的人说,我的脸变成这副样子,还能再建功立业吗(面如此,商可复建功立事乎)?便推开案几,大吼一声,结果创口破裂,流血不止,当夜身亡,时年二十六岁。这可真是“死要面子”的典型了。
  这样看来,孙策还真是个“小项羽”,但比项羽优点多。陈迩冬先生他的《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孙策对其母,不失为孝子;对其妻,不失为佳偶;对其弟,不失为好兄长。这是有道理的。《三国志?吴夫人》裴松之注引《会稽典略》说,有一次,也是因为面子问题,孙策要杀一个名叫魏腾的人,大家都没有办法营救。孙策的母亲就站在水井旁边说,你要再这么乱杀提意见的人,我就跳进井里去,免得看见你自取灭亡。孙策大惊,就放了魏腾。这可以算是孝子。据《三国志?周瑜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孙策为自己和周瑜分别迎娶了江东美女大桥和小桥。当时孙策和周瑜都只有二十四岁,又都是成功人士,所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这两个女儿虽然颠沛流离,但能够有我们两个人做老公,也还是很开心的事。这可以算是佳偶。最后一点,孙坚阵亡时,孙策十八岁,孙权十一岁,另外两个弟弟年纪更小。孙策把老母幼弟托给朋友,把孙权带在身边,让他耳濡目染学校军事政治,临终前又把权利交给他,更为他留下一片基业、许多良臣。这可以算是好兄长。但陈先生也说,让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能算是好儿子;让桥大姑娘年纪轻轻就守寡,不能算是好丈夫。这位短命的孙帅哥,恐怕只能算是好兄长。
  陈先生的话十分幽默,但我以为还可以补充一点:对江东集团,孙策不失为好领导。理由也有两条:第一,他的基础打得好;第二,他的接班人选得对。我们知道,孙坚南征北战,主要是打出了威望;孙策南征北战,却打出了地盘。江东六郡基本上是孙策平定的,所以陈寿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可以说,孙策十八岁领兵,至二十六岁身亡,短短七八年间就做了人家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事,实在好生了得!这份基业,他自然不会轻易于人。《三国志?孙翊》裴松之注引《典略》说,当时,张昭等人都以为孙策会把权利交给老三孙俨,也就是孙翊,因为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但是孙策却选择了孙权。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是对的。在三国时代的巨头中,孙权的寿命是最长的,七十一岁(次则曹操,六十六岁;再次刘备,五十八岁);在三国时代的三个政权中,孙吴的国祚也是最长的,五十一年(次则曹魏,四十六年;再次刘蜀,四十二年)。东吴的相对稳定,与孙策选对了接班人大有关系。
  那么,孙策为什么要选择孙权呢?
  答案就在孙策的遗言那里。《三国志?孙策传》说,临终前,孙策先找来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再把孙权叫过来,把印绶给他戴上,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就十分明白。也就是说,孙策心里很清楚,靠武力打江山,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且这个使命已经基本上完成。以江东集团的政治资源和军事力量,其“天下”暂时就只能这么大。下一步,只能是“保江东”而“观成败”。这样一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需要的就不是军事才能,而是政治才能,不是英勇善战,而是老成谋国了。因此,他没有选择性格作风和自己相似的孙翊,而是选择了和自己不同的孙权。我们知道,帝制时代的接班人,常常是以所谓“深肖朕躬”为条件的。孙策偏偏选择“不肖”(不像),这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这也再次证明,孙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的。
  但这也就给江东集团今后的政治路线定了一个调子,那就是要以所谓“守成”为“基本国策”,在守成的前提下图谋进取。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当时官渡之战犹酣,曹操袁绍雌雄未决,各路诸侯心怀鬼胎虎视眈眈。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璋,汉中有张鲁,关中有马腾,确实是中原方乱天下未定。这个时候,已有一定规模的江东集团作为后起之秀,既然一时半会还没有那么大一只“胃”把他们都“消化”了,那就只能“保江东”而“观成败”,即先巩固成果,同时等待时机,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不过,守,也有各种守法。抱残守缺是一种,以攻为守也是一种。事实上,在孙权时代,江东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代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以张昭为代表,是主张保守的,这可以算是“鸽派”。以周瑜、鲁肃为代表,是主张进攻的,这可以算是“鹰派”。孙权是在两派之间搞平衡,但骨子里是“鹰派”。因此,当甘宁提出要讨伐黄祖时,孙权当场就表了态。孙权举起酒杯说,兴霸,这件事就像这杯酒,就托付给你了!
  事实上,孙氏兄弟一直都在讨伐黄祖。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策和孙权都出过兵,这一回是第三次出击。这固然因为他们和黄祖有杀父之仇,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集团的利益所使然。刘备和刘表无言无仇,不也在打这块地方的主意吗?其实,垂涎荆州的又岂止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曹操同样也是虎视眈眈。当初,郭嘉为曹操所做的设计也是要尽快拿下荆州。荆州,成了一群虎狼眼中的羊。
  那么,荆州的情况又如何?
  请看下集:必争之地。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八集 江东基业

发表评论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作者:当年明月 2大秦帝国 第二部 国命纵横 3卷四:火凤凰作者:熊召政 4史记三十世家 5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