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按照这个意思,80/20原则也可以说成是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经验原则。
在过去的八年里,我通过讲座与超过两千名学员有过接触,倾听他们的故事,视情况的不同有时还需要拜访他们家。在这个过程里,虽然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但总体上来说,物品也同样会遵循这个原则。
第085页的“现在区·过去与未来区”这张图,就显示了这—原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也许你会说,如果把东西全都留下来,那岂不是连一次困扰都不会发生了吗?可这样根本不行,那些占了八成的东西虽然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结果反而是更伤脑筋。那八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况且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没用的、令人徒生困扰的废物。所以,扔掉它们更划算,不扔掉,反而会吃亏。
第64页曾经介绍过扔不掉东西的人的三种类型,其中之一是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就很喜欢把目光集中在“平均五次中只会出现一次的情况”。在断舍离的最初阶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现“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类的感觉,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此外,东西越多,人就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了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的状态。但如果东西很少的话,就算你再忙,再没有时间,那物品的泛滥也不会有多惊悚。说到底,如果能够认真地实施断舍离,只留下筛选后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毕竟都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些东西带着和自己的波长相符,也就是和自己相合的能量,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把多余的废物全都清走,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这么说起来,这项工作和寻宝、挖掘宝藏倒是极为相似。
要把泥里的东西挖出来很麻烦,可是如果能从泥土里挖出宝藏呢,那就不会不想动了吧!
因为做老师的缘故,由美子经常要去学生家里做家访。她发现,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里都乱得让人下不去脚,当然她自己的家也一样。
由于太忙了,最近几年她几乎彻底放弃了收拾房间的工作。虽然书籍一类的纸质垃圾让人看得心烦意乱,但我们先试着从整理厨房开始,毕竟厨房是生命活动的根据地,是处理食物的地方。如果这里乱糟糟的,所有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无法走上正轨。冰箱里塞-满了食物,多半是出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去购物的不安”,一进超市就买回来大量的食物,然后一股脑地把它们堆进冰箱。她的冰箱的冷冻室里,甚至还放着好几年前买的冷冻食品。
为了让她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家里食物泛滥的状况,我把冰箱第一格的食物都取出来摆在地板上,这可以视为一种冲击疗法。结果,由于这些东西的数量超乎了自己的想象,由美子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翻出来的食物,大多数都是三年前买的了。一问之下才发现,三年前正是她开始当上班主任的时候,那时的她正处在责任的重压与评价的夹缝中拼死挣扎的阶段。对于由美子来说,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断”,在冰箱里的还能吃的食物吃完之前,尽可能地不要再买新食物。做到这一点之后,她就能自然地进入断舍离的过程,开始通过物品进行自我改革了。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有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