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书城
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
无忧书城 > 哲学 > 断捨离 >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所属书籍: 断捨离

这八年来,我通过开设断舍离的讲座认识了很多扔不掉东西的人。我渐渐发现,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种类型,有些人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不过,通过这种分类,至少可以让人了解自己更倾向于哪种类型,能多少客观一些地看待自己。

&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要是有人问“要想收拾家里,有什么必要前提条件吗”,你会怎么回答?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还是保证能鼓起干劲?可能会有很多条件,但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就是这条——在家。

逃避现实型的人,满足这个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在家——的时间非常少。他们是那些马不停蹄地忙于志愿活动、聚餐、社团的社交丰富的主妇,以及那些工作结束之后还总去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周末也常常外出的男性。他们并不是真的因为太忙而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在家所以才把自己搞得很忙,即便他们本人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点。换句话说,他们是因为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让自己忙碌到必须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朋子女士结婚30年,10年前孩子们也都自立门户了,只剩下她和丈夫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平日里,她要去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休息日的中午还要和朋友聚餐,总而言之就是过着忙忙碌碌的日子。因为在家里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所以对于家务事朋子女士一直以来都是敷衍了事,家里的杂物已经堆到快让人窒息的地步了。这种让人无从下手的状态不断地恶性循环,让她更不想回家了。

她之所以不想回家,原因之一就是她和丈夫的关系。她和丈夫是不得已才结婚的,还在新婚燕尔的时候,她已经觉得面对丈夫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了。通过断舍离的讲座,朋子女士发觉,在如今这种婚内分居的状态下,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只有卧室,所以她就决定要在卧室进行断舍离。等到终于可以直面自己一直逃避的过去时,朋子女士再次发现了两个装衣服的箱子。其实,早在10年前,她就决心要和丈夫离婚了,可让她打消这个念头的就是这两个作为陪嫁带过来的装了和服的箱子。那个时候,孩子们都离开家了,自己的任务也终于告一段落了,所以她想要离开家。可就在打算离婚的时候,她看见了这两个箱子,于是就想到如果离婚了的话,父母会怎么想、会不会为自己伤心、离了婚自己在经济上能不能独立等等。一想到这些,她就打消了离婚的念头。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灵魂的自由和这两个装满衣服的箱子放在了天平的两端,最后获胜的是后者。

仔细想想看,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频繁外出。在那之后的第十年,她以卧室的断舍离为契机,终于能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直接对话了。最终,她决定斩断对箱子和对父母的牵挂,和丈夫离婚。虽然离婚以后自己在经济上比之前紧张了,可一想到自己竟然强忍着过了几十年窒息的日子,她还是特别庆幸自己离了婚。而且,她还说,现在在家里,她觉得非常舒服。通过收拾卧室这种极其私人的空间,她或许真的发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要帮助执着过去型的人收拾房间可是非常费劲的,工作几乎难以进展。留有过去回忆的物品数量庞大,所以每看到一件东西,都会勾起对当时的记忆,甚至就这么沉浸在了给人讲述过去的情景里,结果就完全忘了收拾东西了。当然,珍惜过去的物品以及关于它们的记忆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也留着我儿子小时候的相册和纪念品,可是执着过去型的人留着的这些东西可不是普通数量。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美奈子女士家里的东西可不是一般的多,以至于让人猜测是不是从快结婚时开始,她就把所有东西都留了下来。过去收到的情书、过去读过的书、有很多男人追求的年轻时留下来的照片……全都代表着30年前,刚刚结婚的美奈子女士的花样年华。当年,美奈子女士是迫于丈夫追着她说“你要是不和我结婚的话我就去死”这样的压力才结婚的,可30年过去了,丈夫竟然跟她说“希望你能和我离婚”。不用说,美奈子女士的自尊被这句话撕扯得支离破碎,她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从象征着那个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的时期的露营装备开始,所有的东西她统统都想扔掉,却怎么都舍不得。不过,通过断舍离,她终于正视了自己的这种状态。她一点一点地收拾着,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接受了现实,和丈夫离了婚。如今的她已经能意气风发地说:“要是早点恢复单身就好了,我要去找新男朋友了!”不过她的例子也充分表明,要从执着中脱身而出,实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担忧未来型的人,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物品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出现过。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不安,他们只能去买一堆东西放到家里,看着它们才安心。买了很多卫生纸的人,八成是忘不了过去能源危机的冲击。可是,再次出现同样的能源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且那个未来是什么时候呢?担忧未来的人,脑子里总是没来由地想象一些“总有一天危机会来临,自己会因为买不到那些东西而陷入困境”的情景。

反过来说,他们要通过确保物资充足的方式保证自己的未来不陷入困境。而且,他们并不限于卫生纸,只要是遇上特卖,就连面巾纸、保鲜膜之类的日用品都会买回家。这都是由于“这些都是平常用得着的东西,要是没有了会很伤脑筋”、“这么便宜了,现在要是不买,说不定就碰不上这么好的机会了”等强迫观念造成的。架子上到处都躺着总也使不完的存货,这种事也挺常见。

15年前,我母亲患上了惊恐症。那时候大夫开给她的药特别有效,所以一直到现在,她还把这些药当成命根子似的收在药箱里。一方面表示她很不安,担心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出现同样的症状,同时也在自我催眠着“收着药物=总有一天会发病”。当然,那些药早就过了保质期了。我虽然能够理解她忘不掉药效的神奇作用,可就算她再次出现同样的症状,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恐怕也早就有了更好的药了。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就把打败自己不安的对象——某种疾病——的物证放在手边,这其实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担忧的恶性循环里了。

在和扔不掉东西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这种时间观念因人而异,会有很大区别。

比方说存了15年药的我的母亲,她恐怕很难学会断舍离的观念,因为她连10年前的事都觉得是最近的事。就算我指着她有一阵没用的东西问:“妈,这东西您现在不用了吧?还要吗?不要了吧?”她也会回答:“我用的!”我要是开玩笑说:“这东西您就算留着,也带不到那个世界去。”她就会说:“不,就算是到了那个世界里,我还要用的!”在反复询问之后我发现,对我母亲来说,即使是20年前的事,也属于现在的范畴。对于我母亲,我根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只能承认,我们俩的认知完全不同。

相对而言,小孩子总是活在当下。这是因为他们的身\_体还在成长,自己总是在变化着,所以他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也比上了年纪的人更敏锐。这种对“现在”的时间长度的认知,多少会受到年龄的影响,不过还是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而且,它还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说到底,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要是能在实施断舍离的期间,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现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来听我讲座的学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那种扔不掉东西的人”。这话基本上就是给自己定了性,而且还隐含着“我就是这种人,我也没办法”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

可是,如果仔细推敲的话,他们并非是扔不掉,而是根本就不想扔。

用断舍离当中的“断”字来表示,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断),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应承下来,都会接受,别人拜托我什么,我都没法说‘不’。”不过,这种话如果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是“我讨厌被别人拒绝,我可不想受伤害”。因为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将同样的招数施于旁人。

扔不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扔不掉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而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在扔不扔东西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看到藏于心底的真实想法。

大家到底有没有那种已经不需要、不合适了,但却一直留着的东西呢?比方说穿在身上会让自己浑身不舒服的泡沫经济时期买的西服之类。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那是一种总觉得很可惜的执念,就算不穿了,但还是不想扔。不过,整天都想着“不想扔”也够累的,所以干脆忘了它,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见的±也方,就这么搁着。虽说一样东西,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无忧书城 > 哲学 > 断捨离 >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回目录:《断捨离》

发表评论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作者: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2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3易经 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5断捨离作者:山下英子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