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性生活 (1)

所屬書籍: 東宮·西宮

  第一節性觀念

  同性戀的性觀念與異性戀的性觀念有很大區別,其中主要之點在於,前者必然是而且只能是以娛樂為其目的的;而後者卻在娛樂的目的之外,還有生育目的。無論西方基督教傳統的性觀念,還是中國的倫理觀念,都曾或多或少地主張過,應當以生育為性的唯一合法目的,並在某種程度上視娛樂動機為罪惡或墮落。在這個問題上,像中西文化對比中的許多其他方面一樣,西方的傳統觀念多有形諸文字者,被人們廣泛討論。由於有明確的定義和公開的論爭,這些觀念在現代所發生的變化是顯而易見、毫不含糊的。然而,除了流傳了幾千年的很古樸的偏重養生意識的性觀念以外,中國傳統的性觀念卻很少形諸文字,也沒有人公開討論。這種狀況隨著清朝以來的禁慾傾向變得更為明顯。因此,在中國,既沒有人明確指出娛樂動機是罪惡,也沒有人彰明昭著地為娛樂動機作辯護。與此同時,以生殖為唯一合法的性動機的道德規範卻無處不在。即使到了現代,也沒有人對這種倫理觀念公開提出異議,因為這樣做好像是在同一個沒有實體的敵人格鬥。

  同性戀者的性行為因為根本不可能具有生殖動機,就不可避免地被中國人視為荒唐行為。一位自稱同性戀中精英人物的調查對象認為,將性行為僅僅與生殖聯結在一起是一種原始的觀點。不可否認,性與生殖的分離的確是現代性觀念的一個特徵。正因為同性性行為這種純娛樂非生殖的性質,人們往往忽略它,視之為荒唐行為,從對於婚姻關係的損害程度看,已婚者的同性戀活動有時甚至被看得還不如異性戀間的婚外戀嚴重。關於這一點,婚姻生活一章還有詳細討論。

  同性性行為是純以娛樂為動機的;娛樂即遊戲;遊戲當然算不得正事;敦倫才是正事。就連同性戀者本身也常把自己的性行為稱為玩。玩者,遊戲也。相反,異性戀者就不常把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稱作玩。當然,也有不少同性戀者把發生性關係叫作做愛。在我們看來,這倒也沒有什麼大錯,除非性行為雙方一點感情因素也沒有。相比之下,異性戀之間的大量性行為,由於摻雜了生殖動機,是否能夠被稱為做愛倒大可懷疑,而且許多異性性行為雙方也是完全沒有愛的。

  一位教育程度較低的調查對象對自己的性行為是這樣認識的:我就是覺得好玩,有意思,是舒服的感覺。另一位在為同性性行為辯護時說:性就是玩,玩什麼不一樣,玩男玩女都一樣。還有一位這樣談到自己的行為方式:我總是玩完就走,不太看重感情方面的事。和人交談也談喜歡怎麼玩。

  對性行為的娛樂性追求有時在同性戀者當中表現為一種極端的唯美追求。圈內一位以性感著稱的人物作過這樣的表達:同一個人做愛是一次的最好,第二、三次也還可以,長時間的多次做愛就是生活的感覺了,不是做愛了。做愛真正美好的是一次。請注意他所說的生活的感覺,可讀作過日子的感覺。在這裡,他把做愛與過日子分得很清楚。前者是美好的感覺,後者卻不那麼美好。一位中年同性戀者也這樣表達過類似的感覺:一開始互相比較喜歡,有過幾次就再也沒有願望了。幾次以後,性吸引力就沒有了。

  儘管在性的快感意義和生殖意義上,同性戀性行為與異性戀性行為有很大差異,但是在性與感情二者的關係上,許多同性戀者卻持有與異性戀相似的性愛觀。一位調查對象這樣說:有時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性愛的的標準。只有性而沒有愛是不完美的同性戀,只是玩玩而已,發泄一下,性行為之後除了刺激衝動,沒有愛的持久。只有愛而沒有性同樣不完美,愛一個人是情感的升華,愛這個人包括愛他的一切,這當然包括除了親情之外來自肉體的肌膚之愛。只有性和愛同時並存才是最理想的。

  性關係要有感情的基礎。性交與做愛應當是兩個概念。性交在動物之間也能做,可不能叫做愛。我認為,沒有感情的不能發生性交。雖說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但人不能無限地退讓。對於愛,我既不希望鑽牛角尖,一味地堅持,也不希望無奈地放棄。我的求偶標準在這方面和異性戀求偶標準是一樣的,精神在前,肉體在後。對方必須在精神上感受力強。人是因為可愛才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

  我覺得我們這樣的人也應注重感情,程度不應稍遜於異性戀。如果單純為了性慾的發泄是不可思議的,缺少心靈的慰藉,心就如同沒有陽光和雨露的荒原。

  我基本上認為只有有了感情才可以有性,人之為人還是注重感情的比較多吧。最和諧的是性和感情的協調,最完美的是從自己所愛的人身上既得到性的快感,又得到感情的發展。但這種關係受環境的限制很難得到。

  朋友們之間是很重感情的。一旦認識了,只要有過幾次的交往,熟悉後就會無話不談,並且不局限於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有很多時候沒有性行為,只是彼此問候。在性行為中,我們也很注意衛生,對於骯髒不潔的對象我們絕不接觸,並不是只要能洩慾,什麼人都可以,有時寧可沒有夥伴,也不會委屈自己。

  一位調查對象這樣說:我喜歡文化層次高的,能學到東西。文化層次低的人成天老想性關係,太乏味了。我和那個大學生相好的那段時間就極少做愛。現在(指九十年代)社會上這幫小孩不懂事,層次低,來不來就說,上我們家去吧,只知道發泄,不懂感情。

  一位尚無性經驗的年輕同性戀者的修養就顯得更高一些,感覺也更細膩,他說:性是關係中的基礎,就像生命中的蛋白質,但是性要靠靈來注入,人的本質要超越動物性。我現在還沒有性經驗,我想只有同氣質好的人,我才能做這件事。我認為人有欲、情、精神三個層次:欲是外觀、肉體,要有純美的感覺;情是情感;精神是指靈、道、智。我讀王爾德的作品,他將美少年美神化了,視為靈的化身;而把肉慾的東西當作是對它的貶低,破壞,就像洪水猛獸一樣。現代以來,靈與肉的衝突似乎平和了許多,商潮一起,大家都變得比較享樂化、世俗化、市民化了。現在實用性的東西、形而下的東西多了;而過去是形而上的東西多些,那種知識分子的純精神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一談起同性戀,往往以為它僅僅是一種性活動,其實性行為在同性戀者的心目中並不總是最重要的,有時遠不如感情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重要。在有些同性戀者那裡,不僅是同性戀性關係,就連同性戀這一傾向本身(包括感情、性、慾望等等在內),都只能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佔據一個不太重要的位置。有位同性戀者(士兵)這樣表達過這種感覺:在別人面前,我是快樂的。事實上我確實快樂。因為我從來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會為這事而茶飯不思。若到了這種地步,人也該完了。我覺得,人活在世上,有許多事情比那種事有意義得多。業餘時間,我和戰友們聊天,玩,讀書,打球……和別人一樣,毫無二致。由此可見,在同性戀人群中像在其他特色人群中一樣,人們在性觀念、價值觀念和道德水準上都是形態各異、良莠不齊的,任何過度概括都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第二節角色問題 (1)

  我們的調查發現,在同性性行為中的角色問題上,首先應當劃清一個界線,即性行為方式中主動被動這兩種角色與性別角色認同中男性女性這兩種角色之間的界線。因為男同性戀者雖然在性行為方式上與男異性戀者有所不同,即有時會扮演被動接受的角色,但在性別角色的認同方面,卻可以與異性戀男人沒有重大差異。許多男同性戀者甚至努力將男性的社會角色扮演好,其中包括作丈夫、作父親,履行傳宗接代的職責等。

  以往關於同性戀形成原因的研究,大多把眼光集中在認同女性的男同性戀者身上,忽略了那些認同男性的男同性戀者。這或許同許多尋求治療的同性戀者恰恰都是認同女性的這一事實有關。他們當中有些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女性特徵,容易被人們看出與常人有異,因此更傾向於到處尋醫問診;相反,那些認同男性的男同性戀者卻往往並不認為自己對同性的慾望有什麼不正常,更不認為它是病態,他們除了在尋找性愛對象時喜歡同性不喜歡異性這一點之外,無論外貌衣著、行為作派還是性別認同均與常人無異,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

  金西表達過類似的思想,他指出:我們的調查發現,在同性性行為中,絕大多數男性仍然保留著他們的男子氣,仍然遵從男性的行為模式,絕大多數女性也同樣如此。他們與那些只發生異性性關係的男女沒有什麼兩樣。(金西,第201頁)弗洛伊德也提出過將男同性戀在對象選擇和自身性別認同這兩個方面加以區分的觀點,他說:關於同性戀行為的文獻通常都未能明白地劃分出以對象選擇為一方面,以主體性特徵和性態度為另一方面的問題……一個男人儘管在性格上明顯表現出女性屬性,仍然可以是異性愛的。(弗洛伊德,轉引自韋克斯,第238頁)如果將他的話反過來說就是:一個男人即使是有同性戀傾向的,也可以在性格氣質上表現為認同男性。

  有些同性戀者不僅認為同性戀傾向和行為不會削弱一個男人的男性氣質,而且持有激烈的完全相反的看法:同性戀行為中所蘊含的男性氣質和表現出來的男性度比異性戀行為要強烈。這種看法可以用法國著名作家日內(Genet)的話作代表,他在我們的花兒夫人;中借小說人物之口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操男人的男人是雙倍的男人。

  一位英國的同性戀者寫道:我是一個同性戀者,但我也很清楚自己有男性器官,是個男性。我確實感到自己很有男性氣質。當我和正常男人在一起時,我沒感到和他們有很大區別。我絕對沒有感覺到我投錯了胎。我不願意作女人,我喜歡作男人。我不會接受異性戀對我的刻版印象。70年代男同性戀有一種攻擊性極強的男性化裝束,那就是對人們對同性戀刻版印象(娘娘腔)的有意識的反應。現在這種裝束已經不太時興了,但我也絕不會按異性戀者心目中的同性戀形象裝飾自己。我認為他們是那麼想像的,覺得男同性戀的裝束應當特別的女氣。我有時可以十分女氣,但有時我不願意。男同性戀者在討好異性戀者、希望被他們接受上面花費了太多的時間。(Green,143-144)

  如果說上述說法還都比較籠統,那麼凱查多利的數據就把問題進一步量化了。根據一種權威的說法,大約有一半同性戀男子和四分之三異性戀男子表現出典型男性的認同感和興趣……因此,認同男性還是認同女性並不能完全表明一個人的性取向。(凱查多利,第332頁)根據這種說法,男同性戀者當中至少有一半是典型的具有男子氣的男性,換言之,男同性戀者當中至少有一半人完全認同男性,另一半男性特徵不特別突出(不夠典型),其中還有少數人認同女性。那些認同男性的男同性戀者同異性戀男子的區別,僅僅在於不喜歡女人而喜歡男人。這些男同性戀者並不會因為喜歡男性而使自己變成女氣的人,而仍保留著十足的男性。我們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有調查對象提到某人從心裡就覺得自己像女人並打扮成女人樣時,稱之為心理變態。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持這種看法的人自己心理並不認同女性,也不願在外貌和行為舉止上令自己像女人;第二,他認為認同女性的男人是心理變態,而自己並不變態。

  有人進一步將認同女性與認同男性這兩種類型的男同性戀者分別命名為自體同性戀者和對象同性戀者。自體同性戀者的自我感覺與行為都像女性;對象同性戀者則本身是個偉丈夫,只不過以男人代替女人為對象而已。拉里亞提出的原則是,不應當將人為的異性戀的固化角色加在同性戀者的身上,否則只會混淆對同性戀的研究。(拉里亞,第131頁)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一把青(台北人)作者:白先勇 2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20年:第2部作者:孔二狗 3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4歷史的天空作者:徐貴祥 5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作者:路遙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