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第九章

所屬書籍: 白門柳3:雞鳴風雨

  一

  對於柳如是所透露的信息,儘管余懷和沈士柱都感到半信半疑,但是,就遠在北京的錢謙益而言,渴望返回江南的心情,卻確實變得越來越迫切。

  本來,抵達北京之後的三個多月里,清朝對他可以說還是相當的優禮,不僅按崇禎年間的品級授予官職,而且還同意他的請求,讓他以副總裁的身份參與《明史》的修纂。至於生活起居,也盡量給予照顧。作為一名犯有「僭立」之罪,並且已經年過花甲的降官,這恐怕已經是能夠期待的最好結局了;何況只要死心塌地,兢兢業業地做下去,後半生應該不難打發。事實上,一直心懷惴惴的錢謙益,起初也的確鬆了一口氣,為新朝的「皇恩浩蕩」而感激涕零。然而,人就是這麼奇怪,當迫在眉睫的危機過去之後,那些因為受到壓抑而退隱到內心深處的念頭,往往會重新冒出來。漸漸地,錢謙益又開始感到日子過得並不那麼舒坦。

  雖然《明史》的修纂還僅僅處於籌備階段,事務並不繁忙,而在北京也並不缺乏詩酒往還的朋友,但他仍舊一天到晚感到心頭空空落落的,始終快活不起來。

  當然,要說原因,自然也有原因,譬如說,柳如是不在身邊——這恐怕是最主要的。說實在話,雖然分手才只四個多月,但在錢謙益的感覺里,卻像已經不知過了多少年。而北京與南京又偏偏遠隔千里,書信往來快則一個半月,遲則要近兩個月。因此到目前為止,他同家人也還只通過兩封信,而且第二封還沒有得到迴音。那麼,他們眼下的情形如何,柳如是的情形如何,錢謙益都無從知道。

  其中,自然又以柳如是使錢謙益最為掛心。不錯,這個小女人的任性、絕情,堅決不肯陪同自己北上,當初的確使錢謙益頗為惱火。但幾個月下來,當他把事情思前想後地反覆琢磨之後,漸漸又覺得對方的執拗似乎也可以理解。因為在弘光皇帝出逃、南京的留守大臣們決定開門迎降那陣子,柳如是本來已經橫下一條心,打算一死殉國,是自己一再懇求,並指池水為誓,表示今後還會為恢復明朝奔走效力,才把她挽留下來。既然如此,那麼就實在沒有理由再讓她陪著自己到北京來出醜受辱,自討作踐。正是由於理解了侍妾的志向和心情,錢謙益才終於打消了對她的惱恨和讓她北上的指望,給家裡寫去了那樣一封信。只不過,意思是傳回去了,到底能否順利脫身南歸,怎樣才能脫身南歸,說實在話,錢謙益心中卻是一點兒底也沒有。正因如此,他的情緒近日來甚至變得更加低落了……眼下,已經到了臘月的二十八日,離新年只剩下三天。錢謙益因為並無家眷在身邊,所以也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張羅,無非是打掃房屋、剃頭,以及照例備辦一些應節的物品。幾個親隨僕人一動手,很快就掇弄妥當了。因此,這天下午,在翰林院國史館裡,雖然上頭傳下話來,可以提早散班,讓大家回去料理過年的事宜,但是錢謙益卻依舊在纂修房逗留著,繼續翻閱堆放在那裡的各種史料,並不急於離開。

  他不想這麼早就走,是因為即使回到宣武門外那個「家」里,其實也無事可做。加上在這種除夕將臨的時候,眼看著鄰居們一家子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準備過年,自己就更加顯得孤單和冷清,倒不如乾脆躲開世俗的喧囂,看不見,聽不著,心裡反而好過一點。更何況,早在前明時便已經是「國史館」的這個地方,經歷二百七十多年的日積月累,內中所儲藏的史料之豐富,品類之完備,記錄之詳細,實在遠遠超出錢謙益原先的想像。如果說,早在常熟賦閑在家時,他就曾經動過自行修纂《明史》的念頭,並且為此搜羅了不少資料的話,那麼直到進入了館中,他才目瞪口呆地發現,與這裡的收藏相比,自己的那一點資料恐怕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實在太微不足道。因此,眼下他遲遲不想離開,還因為徹底迷上了眼前的無價之寶,總想多翻翻多看看的緣故。

  當然,在這些汗牛充棟的詔令、奏摺、題本、文告、譜牒、祭文、閣票、邸報、塘報,各式檔冊以及起居注、時憲書,乃至青詞、食譜、醫案等等史料中,錢謙益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過去從未公開的秘密檔案。特別是在整個明代,曾經發生了好幾起朝野震動的大事,但是個中原委卻是人言人殊,一直弄不清楚,錢謙益十分渴望能夠從這些秘密檔案中找出一點頭緒來。譬如說,明朝開國之初,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成祖皇帝從燕京起兵南下,攻人南京,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帝位的所謂「靖難之役」,後來一直傳說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趁宮中起火時,從地道乘亂逃出去了。這些天錢謙益遍檢當時的檔案,並未發現有這種跡象的記載,因此大致可以斷定民間的傳言並不可信。又譬如,天啟年間,那三件大案——梃擊、紅丸、移宮,曾經被魏忠賢閹黨利用來殘酷迫害東林黨人,後來,崇禎皇帝即位時雖然已經予以平反,但有些因果關係仍舊含糊不清。錢謙益作為當事人之一,對此自然格外留心。這一次仔細搜檢下來,居然也大有所獲……不過,館裡收藏的史料實在太多,而且由於年代久遠,又未曾經過系統的整理,查找起來相當費時費力。此刻,錢謙益想弄清天啟六年北京發生的那一場大爆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結果,還沒翻檢完當時那些報告災異損失的各種奏本,窗外的天色就明顯地暗下來,提醒他時辰已經不早,該考慮回家了。

  「可是,眼下酉時尚未到。總是北地冬日天黑得早的緣故。那麼,或者再遲半個時辰才走,也還不遲?」錢謙益把手中的卷宗放回原處,轉身望著窗欞外的薄暮晴空,躊躇地想,同時,聽見門外的甬道傳來輕而急的腳步聲。接著,門「呀」的一響,被推開了,一位年輕的官員跨了進來。不過,那人顯然沒想到屋子裡還有人,因此猛一看見薄黯中站著的錢謙益,倒嚇了一跳。但隨後他就「哦」了一聲,連忙把手中的一個大包袱放到桌子上,倒退一步,行著禮說:「卑職王求仁。因不知大人在此,多有冒犯,尚祈見恕!」

  錢謙益已經認出對方是館裡的一位編修官,於是擺擺手,說:「罷了!學生不過為查閱檔冊,才在此勾留。嗯,何以兄台也遲遲不歸?」

  王求仁仍舊拱著手,恭敬地回答:「稟大人,卑職今日例當在館輪值。適才在值房接到門上呈進一批新收的雜檔,怕有遺失,因此送進來放置。」

  錢謙益點點頭:「既然如此,兄台請自便。」口裡這樣說,心中卻不禁有點好奇:「新收的雜檔?不知有些什麼東西?」因此,等年輕的編修官殷勤地替他點上燈,告了退,轉身離開之後,他就走到八仙桌邊,把那個大包袱拿過來,動手解開,發現裡面有手卷,有書信,還有一些其他的文字,內容很雜,各不相同,而且未經整理。看樣子,不知是哪個衙門收集到的,大概覺得有點史料價值,便轉送到這裡來。不過,其中倒是附了一份清單,上面一件一件全都開列了名目。

  錢謙益拿起來翻了翻,覺得都比較平常,正想丟下,忽然,像被什麼觸到似的,心中微微一動,於是把清單再度舉到眼前。這下子,他的目光立時被攫住了,因為單子上寫著這麼一個題目:《揚州十日記》。

  「什麼?《揚州十日記》!竟然有這樣的東西!」錢謙益驚訝地想。還在南京的時候,他就聽說過:在揚州失陷,史可法殉國之後,豫王多鐸為了報復死守孤城、拒不投降的揚州士民,曾經殘酷地下令屠城十日。結果,慘死於清軍刀下的無辜百姓不知有多少。消息傳開,使整個江南都為之震動。當初錢謙益與他的同僚們之所以決定獻城投降,與害怕南京遭受同一命運,可以說不無關係。不過,由於緊接著他們一伙人就被置於清軍的嚴密控制之下,後來就更是被帶到北京來,因此對於屠城的具體情形,他至今仍然知道得很少。現在忽然發現眼前就有這樣一份東西,確實令錢謙益意外之餘,止不住心頭急劇地跳動,以致伸出手去時,竟然一個勁兒簌簌發抖。

  他終於控制住了自己,並從那堆雜檔中找出了《揚州十日記》。原來,那是一篇謄錄在普通箋紙上的文字,裝訂成薄薄的一冊,從書脊看,應當有四五十頁左右。可是大約因為保存不善,加上輾轉流傳的緣故,其中卻殘缺頗多,不是書頁破損不全,就是整頁整頁地丟失。上面也找不到作者的名字。「嗯,寫工倒還周正乾淨,看樣子是個抄本。只不知原件在何方,而冒著大危險寫這種文字的作者又是何人?」錢謙益想,雙手不由得又抖起來,末了,只好把本子攤放在桌上,就著燈光逐頁翻看。由於開頭部分已經不翼而飛,因此他首先讀到的,是這麼一段文字:……忽叩門聲急,則鄰人相約共迎王師,設案焚香,示不敢抗。予雖知事不濟,然不能拂眾議,姑應日:「唯唯。」於是改易服色,引領而待。良久不至。

  予復至後窗窺城上,則隊伍稍疏,或行或止。俄見有婦女雜行,視其服色,皆揚俗。予始大駭,還語婦日:「兵入城,倘有不測,汝當自裁!」婦日:「諾。」

  因日:「前有金若干,付汝置之。我輩休想復生人世矣!」涕泣交下。盡出金付予。值鄉人進,急呼日:「至矣,至矣!」予趨出,望北來數騎皆按轡徐行。遇迎王師者,即俯首,若有所語……迨稍近,始知為索金也。然意頗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問。或有不應,雖操刀相向,尚不及人……錢謙益心想:「原來這個作者是住在城牆邊上的,所以清軍人城之初的情形,他瞧得很清楚。那麼在前幾頁,想必還有城破時情形的記錄,只可惜丟失了。」

  他不無遺憾地想,於是接著往下看。

  次及予門。一騎獨指予,呼後騎曰:「為我索此藍衣者!」後騎方下馬,而予已飛遁矣!後騎遂棄予,上馬去。予心計日:「我粗服類鄉人,何獨欲予?」

  已面,予弟適至,予兄亦至,因同謀曰:「此居左右皆富賈,彼亦以富賈視我,奈何?」遂急從僻徑托伯兄率婦等,皆至仲兄宅。仲兄宅在何家墳後,肘腋皆貧人居也。予獨留後以觀動靜。俄而伯兄忽至,曰:「中衢血濺矣!留此何為?」

  予遂奉先人神主,偕伯兄至仲兄宅。當時一兄、一弟、一嫂、一侄,又一婦、一子、二外姨、一內弟,同避仲兄家。天漸暮,敢兵殺人聲已徹門外。因登屋暫避。

  雨尤甚,十數人共擁一毯,絲髮皆濕。門外哀痛之聲,竦耳攝魄。廷至夜靜,乃敢扳檐下屋,敲火炊食。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餘處,遠者不計其數。赤光相映如雷電,辟卜聲轟耳不絕。又隱隱聞擊楚聲,哀號斷絕,慘不可狀。飯熟,相顧驚怛不能下一箸,亦不能設一謀。予婦取前金碎之,析為四,兄弟各藏其一。髻發衣帶內皆有。婦又覓破衲敝履為予易訖,遂張日待旦。是夜也,有鳥在空中如笙簧聲,又如小兒呱泣聲者,皆在人首不遠。後詢諸人,皆聞之。

  廿六日,頃之,火勢稍息,天漸明,復登高升屋躲避,己有數十人伏天溝內。

  忽東南一人,緣牆直上;一卒持刀隨之,追躡如飛,望見予眾,遂舍所追而奔予。

  予惶迫,即下竄。兄繼之,弟又繼之,走百餘步而後止。自此遂與婦子相失,不復知其生死矣!

  諸黠卒恐避匿者多,給眾人以安民符節,不誅。匿者競出從之,共集至五六十人,婦女參半。兄謂予曰:「我落落四人,或遇悍卒,終不能免。不若投大群,勢眾則易避,即不幸,亦生死相聚,不恨也!」當是時方寸已亂,更不知何者為救生良策,共日:「唯唯。」相與就之。領此者,三滿卒也,遍索金帛。予兄弟皆罄盡,獨予未搜。忽婦人中有呼予者,視之,乃余友朱書兄之二妾也。予急止之。二妾皆披髮露肉,足深入泥中沒脛。一妾猶抱一女。卒鞭而擲之泥中,旋即驅走。一卒提刀前導,一卒橫槊後逐,一卒居中,或左或右,以防逃逸。數十人如驅犬羊,稍不前,即加捶撻,或即殺之。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如果說,在讀到開始一段時,錢謙益還覺得城破後,兵卒乘亂索取錢財,原屬意料之中的事,因此並不感到吃驚的話,那麼這一路讀下來,他的心就漸漸收緊了,寒毛也隨之豎起來。無疑,以他的熟讀史書,加上近年來的目睹耳聞,對於戰爭禍亂當中人命的悲慘,可以說是很了解的;不過,眼前這些記載,由於它的具體和詳細,仍舊使他心中大受震動,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不過,雖然如此,他卻忍不住繼續看下去。

  行過一溝一壑一池,堆屍貯滿,手足相枕,血入水碧結,化為五色,池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姚公永言居也。從其後門直入,屋宇深邃,處處皆有積屍。

  予意:此間是我死所矣!乃逶迤達前戶,出街復至一宅,為西商喬承望之室,即三卒巢穴也。入門,已有一卒拘數美婦在內,簡檢筐篚,彩緞如山,見三卒至,大笑,即驅予輩數十人至後廳,留諸婦女置旁室,中列二方几。三衣匠、一中年婦人制衣;婦揚人,濃抹麗妝,衣華飾,指揮言笑,欣然有得色。每遇好物,即向卒乞取,曲盡媚態,不以為恥。予恨不能奪卒之刀,斷此淫孽。卒嘗語人日:「我輩征高麗,擄婦女數萬人,無一失節者,何堂堂中國,無恥至此?」嗚呼,中國之所以亡也!

  三卒隨令諸婦盡解濕衣,自表至里,自頂至踵,並令制衣婦人相修短,量寬窄,易以鮮新。諸婦女固威逼不已,遂致裸體相向,隱私盡露,羞澀欲死之狀,難以言喻。易衣畢,擁之飲酒,嘩笑不已。一卒忽橫刀躍起向後疾呼:「蠻子來!

  蠻子來!」近前數人已被縛,吾伯兄在焉。仲兄曰:「事已至此,夫復何言?」

  急持予手前,予弟亦隨之。是時男子被執者共五十餘人,提刀一呼,魂魄已飛,無一人不至前者。予隨仲兄出廳,見外面殺人,眾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縛,忽心動若有神助,潛身一遁,復至後廳,而五十餘人不知也……在戰亂中,命運最悲慘的照例是婦女。她們不僅像男人那樣難免一死,而且往往還要遭受各種凌辱、蹂躪。至於像文中所說的,這種成群結隊地當著自己親人的面,被征服者任意玩弄的情形,在錢謙益的記憶中,雖然並非絕無僅有,但仍舊使他止不住熱血上涌,有一種不勝忿恨的感覺。不過,文中痛罵那個中年的制衣婦人,當同胞慘遭淫毒之際,竟然恬不知恥,竭力向清兵獻媚取寵,又使他不無心虛地聯想到,自己多少也屬於此類……這兩種感受混雜在一起,以致有片刻工夫,錢謙益心中變得頗為煩亂。為了擺脫困擾,他於是竭力收斂心神,繼續看下去。誰知,剛剛讀到「廳後宅西房」一句,後面又缺失了好幾頁。結果,作者逃離前廳之後,到底經歷了一些什麼兇險,又怎樣脫身,變得都鬧不清楚。而緊接下來的,已經是記載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七日的事。倒是看來作者又意外地找回了他的妻兒,使人多少鬆了一口氣。

  ……問婦避所,引予委曲至一棺樞後,古瓦荒磚,久絕人跡。予蹲腐草中,置彭兒於樞上,覆以葦席,婦僂踞於前,我曲俯於後,揚首則頂露,展足則踵見,屏氣滅息,拘手足為一裹。魂稍定而殺聲逼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晌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婦乃悔疇昔之夜,誤聽予言未死也。然幸獲至夕,予等逡巡走出,彭兒酣卧柩上,自朝至暮,不啼不言,亦不食,或渴欲飲,取片瓦掬溝水潤之,稍驚則仍睡去。至是呼之醒,抱與俱去。洪嫗亦至,知嫂又被劫去,吾侄在襁褓中竟失所在。嗚呼痛哉!甫三日,而兄嫂弟侄已亡其四。煢煢孑遺者,予伯兄及予婦子四人耳!相與覓臼中余米,不得,遂與伯兄忍飢達旦。是夜,予婦覓死,幾斃,賴嫗救得免。廿八日,予謂伯兄曰:「今日不卜誰存。吾兄幸無恙,乞與彭兒保其殘喘。」兄垂淚慰勉,遂別逃他處。洪嫗謂予婦曰:「我昨匿破櫃中,終日貼然。當與子易而避之。」婦堅不欲,仍至櫃後偕予匿。

  未幾,數卒入,破櫃劫嫗去,捶擊百端,卒不供出一人。予甚德之。後仲兄產百金,予所留余金,並付嫗,感此也。少問,兵來益多,及予避所者前後接踵,然或一至屋後,望見棺柩即去。忽有數十卒恫喝而來,其勢甚猛,俄見一人至柩前,以長竿搠予。予驚而出,乃揚人之為彼嚮導者,面則熟而忘其姓。予向之乞憐。

  彼索金,授金,乃釋予,猶曰:「便宜汝婦也!」出語卒曰:「姑舍是!」諸卒乃散去。喘驚未定,忽一紅衣少年持長刃直抵予所,大呼索予出,舉鋒相向。獻以金。復索予婦,婦時孕九月矣,死伏地不起。予紿之曰:「婦孕多月,昨登屋墜下,孕因之壞,萬不能坐,安能起來?」紅衣者不信,因啟腹視之,兼驗以先塗之血褲,遂不顧。所擄一少婦、一幼女、一小兒。小兒呼母索食。卒怒一擊,腦裂而死,復挾婦與女去。予謂此地人徑已熟,不能存身,當易善地處之。而婦堅欲自盡,予亦惶迫無主,兩人遂出,並縊於梁。忽項下兩繩一時俱絕,並跌於地。未及起,而兵又……讀到這裡,錢謙益發現下文的字跡變得模糊起來,而且由於書頁破損,讀來斷斷續續,經常無法連貫。他費了不少勁,也只能大概知道,下面說的是作者夫妻二人逃出後,先是躲在稻草堆里,後來又逃進糞窖中,吃了不知多少苦頭。好容易熬到第五日,正冀望清兵封刀大赦,忽然又傳出還要血洗全城的消息,於是殘存的老百姓愈加驚懼,紛紛趁著黑夜拚死逃出城去,結果又有無數人命喪在城牆下。作者因為記掛著生死未卜的兄長,沒有跟著逃,但遭遇也夠悲慘。先是他的妻子被一個鷹頭鼠目的清兵殘酷毒打,幾乎沒命;接著他失散的兄長雖然拼著命找到他,但是又被追來的清兵當胸砍了一刀,連肺都露了出來……此外,文中還說到他們避難的何家墳被清兵放火焚燒,無數的草房即時化為灰燼,而驚慌走避的老百姓又慘遭清兵四面截殺,幾乎無一倖免……終於,到了殺夠了也搶夠了的清兵收兵回營,那些無賴潑皮、強盜草寇又尾隨出動,使劫後餘生的百姓再一次遭受蹂躪……文中的內容大致就是如此。至於這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的尾聲,在保存還算完好的最後兩頁里,是這樣記述的:初二日,傳府道州縣已置官,執安民牌遍諭百姓毋得驚懼;又諭各寺院僧人焚化積屍……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八十萬餘。其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深入自縊者不與焉……初三日,出示放賑……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脹,而皮表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蓋百萬生靈,一朝橫死,雖天地鬼神,不能不為之愁慘也!

  二

  錢謙益慢慢把本子合上,直起腰來。但是,心中所受到的震撼是如此強烈,以致有好大一會兒,他仍舊獃獃地站在桌旁,眼前不斷浮現出本子里那些令人髮指的可怖情景。而且,這種情景還漸漸從揚州擴展開去,擴展到江陰、嘉定、徽州、蘇州,還有浙東、福建、江西、湖南等等,一切他所聽說的,曾經或者正在陷於戰亂的地方。「是的,他們竟然這樣殘殺民眾,殘殺已經俯首歸順的民眾,幾萬、幾十萬地殺!簡直把人命看得連豬狗牛羊都不如!莫非他們以為憑著這個就能得天下?就能長久地據有天下?哼,只怕未必!稽諸青史,靠嗜殺橫暴而能長久者,還從來未有過!既然如此,那麼如今我這樣歸順他們,到頭來,會落得什麼結果、什麼名聲,恐怕實在難說得很……」這樣想著,錢謙益對於自己繼續呆在北京,就愈加感到如陷囚籠,而對於回到江南去的渴望,也變得愈加迫切了。

  「可是,怎樣才能脫身回去呢?韃子朝廷會允許么?當然,我得先提出請求,但如果提出之後,他們不但不准許,還對我起了疑心,又怎麼辦?可是,如果不提出,卻恐怕連脫身的機會都談不上……」由於發現,一旦走到目前這一步,競變得連退路都沒有,錢謙益不由得深深懊悔起來,覺得如果當初不是跟著投降,而是逃出去,也許還好一些?他一邊在屋子裡來回踱步,一邊顛來倒去地想,越想,就越覺得悲苦、絕望和茫然。有片刻工夫,他甚至忘記了時辰,也忘記了自己是在什麼地方……「篤篤,篤篤!」兩記敲擊聲從門扇那邊傳來。錢謙益怔了一下,站住了。

  「誰呀?」他問。

  「是我!老朋友——咦,怎麼還不開門?莫非裡面藏著個小娘不成!」一個帶笑的嗓門說。

  「嗯,是龔孝升!怎麼他……」這麼疑惑著,錢謙益就連忙走過去,把門打開。果然,喜滋滋的龔鼎孳就站在外面。

  「哎,天都齊黑了,你老兄怎麼還捨不得走?快走吧!」龔鼎孳招呼說,並沒有進來的意思。

  錢謙益遲疑地:「兄怎麼知道……」

  龔鼎孳擺一擺手:「弟適才在譯館那邊督譯幾篇新年的賀表,剛剛才弄完,走過這裡,聽當值的說,老兄還在這兒翻故紙堆,不肯走。老兄也真是的,都什麼時候了!縱然寶眷不在身邊,可也不能像個沒主的孤魂,凈在外問逛盪呀!」

  停了停,看見錢謙益還在躊躇,他又催促說:「快走,走吧!若是不想回家,就到寒捨去好了。別的不敢說,這好酒還藏著幾瓶,足以供你老消此寒夜!」

  還在錢謙益剛到北京的時候,身為吏科給事中的龔鼎孳,由於串同許作梅等幾位御史彈劾曾經是閹黨餘孽的大學士馮銓,以及冤家對頭孫之獬,結果遭到攝政王多爾袞的嚴厲訓斥。事後,朝廷大概為著表示寬容,並沒有給予處分,但是卻把龔鼎孳的官職改為太常寺少卿,表面上似乎升了官,實則是調離了頗有權勢的給事中衙門,而讓他來坐提督譯館這張冷板凳,管管文書翻譯。對此,龔鼎孳私下裡自然一直頗有牢騷。不過譯館和國史館都同屬翰林院,卻使得他同錢謙益的來往更加密切。因此,現在聽他這樣邀請,錢謙益也就不再推辭。片刻之後,他們就雙雙離開翰林院,由各自的親隨服侍著,跨上馬,走在返回宣武門外的大街上了。

  已經將近酉牌時分。沒有月亮也沒有星光的天空,看上去漆黑一片。加上又是殘臘將盡,入夜之後,周遭的寒氣變得更加迫人。偌大一條長街上,空蕩蕩,靜悄悄的,難得看見一個人影。只有兩旁的屋檐下,那接連不斷的燈籠在寒風中微微搖晃著,發出暗紅的光。倒是門扇裡面似乎頗為熱鬧,除了呼奴喚婢,告娘喊子之聲隱約可聞之外,還聽得見豬在嚎,雞在叫,嗅得著從裡面傳出的陣陣炸麻花、烙大餅的氣味……「牧老,」在馬蹄錯雜而又單調的踢踏聲中,龔鼎孳首先打破了沉默,「你老到北京來,也有三個月了吧?」

  「嗯。」

  「滋味如何?」

  「還好,還好!」

  「可是,像眼下這樣子,把寶眷全留在南邊,身邊連個貼身的侍候人都沒有,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誰說不是呢!可是……唉!」

  「咦,既然她們不肯來京,」龔鼎孳轉過臉來,眨眨眼睛,「你老何不就近在京里找一個?這京城裡好女孩兒有的是!昨日賤內還說起,近日不歇有人牙子找上門,托她幫忙找人家,聞得即使黃花閨女,價錢也……」錢謙益「哦嗬」了一聲,連忙搖頭說:「罪過罪過。學生垂老之人,哪裡還敢作如此想!」

  龔鼎孳「嘻嘻」地笑起來:「老兄又何必過謙?想當初,我兄親乘彩舟,迎娶柳如是時,何等勇銳,何等氣魄!不過三四年罷了,哪裡至於便如此衰頹?只怕所畏者,是獅吼起於河東吧?其實,北京與留都遠隔千里,即使她吼得再駭人,老兄仍舊大可充耳不聞,管自消受此間的無雙艷福!哈哈!」

  「我兄休要取笑。」錢謙益回頭望了一眼遠遠跟著的親隨,啞著嗓門說:「經此世變,學生雖然幸得保此衰朽之軀,惟是卻已心如槁木,無復他求了!」

  大約聽他說得消沉,龔鼎孳倒怔了一下,疑惑地問:「那麼……」「但能從此息影田園,不問世事,了此餘生,於願已足。就怕……唉!」

  「什麼?」

  「就怕朝廷不會恩准!」

  龔鼎孳望了望他,不說話了。身下馬蹄的踢踏聲又重新變得清晰起來。這樣默默走出一段路之後,龔鼎孳才偏過臉來,緊盯著錢謙益又問:「你老是說,當真想辭官不做,回到南邊去?」

  「兄台並非外人,學生又何必相瞞!可就是……」「得!」龔鼎孳馬上做了個制止的手勢,「這會兒不必細談,待到了寒舍,再行商議!」

  說完,他就在馬屁股上敲了一鞭,當先加快速度,向宣武門行去。看見對方這樣子,錢謙益反而有點莫名其妙,但也只好催動坐馬,跟在後面……當他們回到位於一條衚衕深處的龔鼎孳寓所,一直在守望著丈夫歸來的顧眉,已經等得有點不耐煩了。而且,龔鼎孳還帶回來個錢謙益,更是她事先沒有料到的。不過,錢老頭兒是多年的舊相識,近日更是常來走動,因此眼珠子一轉之後,她仍舊立即展開了笑臉,一迭聲地叫著「稀客」,殷勤地把客人迎進堂屋。

  「眉娘適才的話,是怎麼說的?須知我糟老頭兒,可不是稀客啊!」已經卸去風衣和皮裘的錢謙益,一邊在椅子上坐下,一邊微笑地說。

  「怎麼不是稀客?」顧眉揚起彎彎的眉毛,「今兒是什麼時候了?大年二十八!在這當口上,哪裡還有人會上別家的門?」

  錢謙益不由得一愣,臉上頓時感到熱辣辣的,半晌,才勉強地重新笑著,說:「眉娘這話,可更是明擺著罵我了!不錯,老夫來的確實不是時候,若不是龔兄……」顧眉剛才還板著臉兒,這會兒「噗哧」一笑,說:「誰罵錢老爺了?妾可是在謝錢老爺呢!不錯,在這種當口,等閑的親友是不肯上門的;肯上門的,也只有那等情誼深密的心腹之交罷咧!」

  早在秦淮河舊院時,顧眉就以出語驚人,而又善於巧妙轉圜著稱。這會兒她又故技重施,同樣把人弄得一驚一炸。不過,當錢謙益省悟過來之後,就止不住同龔鼎孳一道哈哈笑起來。於是,剛進門時那幾分難免的拘謹消散了,主客之間重又變得像平日一樣融洽和輕鬆……這之後,彼此又說了一些別的家常話,無非是打算如何過年,要拜會一些什麼人之類,等、丫環小鳳指揮僕人把酒席整治妥當,三個人便一齊起身,相讓著,分別賓主在桌子邊上坐了下來。

  「牧老,」龔鼎孳首先舉起杯子,說,「誠如眉娘適才所言,在這種當口,肯屈尊見顧的,也惟有情誼深密的心腹之交了!請滿飲小弟此杯!」

  錢謙益點點頭,跟著舉起杯子。他有心說上幾句湊興的話,可是不知為什麼,忽然感到喉頭有點堵,眼眶也跟著熱起來。的確,在這種年殘歲暮的寒夜裡,客居獨處的那一份無聊滋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不是還有龔鼎孳這樣熱情好客的朋友,他真是不知如何打發才好。然而,當他極力地抑制內心的激動,試圖開口說話時,喉頭卻愈加堵得厲害。結果,他只好再次點點頭,一仰脖子,把酒幹了下去。

  「好!」龔鼎孳高興地說,也跟著把手中的酒一飲而荊等侍候在一旁的小鳳把酒斟滿,他又再度舉杯在手,說:「這第二杯,自然是要預賀牧老……」「哦,不!」已經拿起酒杯的錢謙益連忙打斷他,「這第二杯,自然該由老朽來說——恭祝賢伉儷兩情和美,萬事順遂,榮華富貴,安享無窮!」

  龔鼎孳眨眨眼睛,笑著說:「多承牧老貴言!只是,這『兩情和美』,卻非小弟一人所敢應諾,須得問過眉娘才成!」他於是轉向顧眉,涎著臉問:「不知夫人可許下官領此洪福否?」

  顧眉哼了一聲,伸出一根玉蔥般的指頭,朝龔鼎孳前額戳了一下,說:「你想領此洪福么,那就得瞧瞧你那野性兒收不收!若然你還像前時那等,跟著那班狐朋狗友四處胡混,看老娘饒得過你不!,,不知是顧眉的舉動過於放肆,還是當真戳中了要害,龔鼎孳的笑容僵住了。

  只見他含糊地說了聲:「哪裡哪裡!」就惟恐顧眉再說似的,急急把酒舉到唇邊,一口喝了下去。

  顧眉卻不理會丈夫的尷尬,她做了個手勢,讓小鳳把酒添上,然後慢悠悠地說:「那麼這第三杯——」「哦,這第三杯,是預賀牧老得以如願南歸,與家人重新團聚的!」龔鼎孳驀地抬起頭,大聲說。

  他這話一出口,顧眉倒沒有什麼表示,錢謙益卻吃了一驚:「啊,兄台此話怎講?」

  「不錯,」也許是為了擺脫剛才的尷尬,龔鼎孳乾脆站起來,把酒杯抓在手裡,拍著胸口說,「若是你老果真意欲辭官南返,弟等倒是願助一臂之力!」

  錢謙益咽了一口唾液:「可是——」

  「且別可是!小弟只欲知道,老兄南歸之意是否已決?」

  「在弟而言,自然心愿如此。惟是未知計將安出而已。」

  這一次,龔鼎孳沒有立即說話,他仰起臉,沉吟了片刻,隨即一本正經地走到顧眉身邊,向她附耳低言了片刻,像是解釋什麼。說也奇怪,只見剛才還把丈夫搶白得不敢應嘴的顧眉,居然順從地站起來,招呼小鳳說:「行啦,時辰不早了。我們陪著喝酒,陪到這個份上,也算夠疼他們的了!接下來就不管啦,讓他們自己愛喝到什麼時候,就喝到什麼時候好了!」

  說完,把雙袖交疊在腰間,向錢謙益盈盈地行了一個禮,果真轉過身,帶上丫環,款款地走出去了。

  也就是直到這時,龔鼎孳才把椅子拉近錢謙益的身邊,坐了下來,低聲說:「這出計倒並非難事。只是你老是此事的主兒,須得自行修本上奏,弟等才好從旁設法疏通,助你老成功!」

  錢謙益望了望對方。無疑,這北京的日子,已是越來越難熬。一旦考慮成熟,他自然會修本上奏。而對方作為老朋友,對此表示關切,原也在情理之中。不過眼下龔鼎孳的熱心,卻顯得有點過分,甚至比自己還迫不及待,這就使錢謙益產生了懷疑,覺得背後似乎還藏著什麼東西。於是他變得小心起來,說:「嗯,就怕萬一朝廷不準,反而招致猜疑,今後這日子可就難過了……」「哎,那怎麼會!」龔鼎孳顯得很有把握,「若是單憑小弟一人之力,或許不敢誇口,可是還有別的人一道助你,必定能成!」

  「別的人——誰?」

  「陳百史,還有——哎,你老先別管了!總之只管放心就是!」

  陳百史——就是現任吏部左侍郎的陳名夏。如果他肯全力幫忙,事情的把握自然就大得多。因此錢謙益一聽,心中頓時一陣驚喜,不過卻也愈加懷疑。

  「陳百史與學生並無深交,何以肯全力相幫?」他問。

  這種沒完沒了的追問顯然使龔鼎孳大感懊喪。只見他絕望地把雙臂一張,仰癱在椅子上,直喘大氣。不過他終於還是重新坐起身子,瞥了一眼窗欞,又轉臉盯著錢謙益,半晌,不無痛苦地把牙一咬,說:「也罷,這事遲早也要讓你老得知的,現在說了也無妨!」

  即便如此,他仍舊先站起身,走向門邊,揭開暖簾,探頭往外看了看。當證實外面沒有人之後,他才重新走回來,坐下,順手拿起筷子,卻又把其中一根交到左手,輕輕地點篤著桌面,壓低聲音說:「嗯,是這麼回事——從近兩個月來,各地送呈的塘報看,這戰局似乎變得不太有利於朝廷。福建、浙江不必說,此二地自從六月起兵反叛之後,顯見已是阻遏住了大兵南進之勢。雖然半年前朝廷就派洪亨九赴江南招撫,但看來至今仍束手無策。而同樣令朝廷頭痛的是江西、湖廣一帶,因何騰蛟、堵胤錫收編了李闖的流賊余部,實力急劇增強,已成為朝廷的又一心腹之患。雖然貝勒勒克德渾和固山額真葉臣已奉命率滿蒙騎兵前往進剿,但似乎成效不大。不僅如此,還有張獻忠盤踞川陝,公然稱帝,其勢之強,不可小覷。而尤可慮者,據塘報近日說,興兵造反的還有山東、江蘇、漢中、河北、天津等地,不一而足。前幾日,還有傳聞連京畿也有殺官起事的。哎,皆因朝廷堅行剃髮之令,加上旗人所到之處,圈地不止,遂致激成此變!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朝廷不肯改弦易轍,如此下去,戰局之變數將會怎樣?一旦心懷不忿的各地士民繼續起而效尤,這成敗得失,實在有點難以逆料呀!」

  龔鼎孳說話時雖然神色詭秘,但錢謙益卻並不特別吃驚。因為這類傳聞,近日來他也多多少少聽到一些,而且知道在漢官圈子中頗引起了一些竊竊私語。事實上,在國史館裡讀到《揚州十日記》時,錢謙益對於清朝統治的前景之所以頗感懷疑,可以說與這種傳聞也不無關係……「只是,話雖這等說,朝廷強兵勁卒,且久經陣戰,鋒銳無比,而各地叛旅雖多,卻大都是烏合之眾,只怕終非敵手吧?」

  「哼,說到朝廷之兵,最強者自然首推八旗,可惜只有區區十萬人馬,其餘俱屬入關後陸續收編之前明舊部。那些擁兵自肥的武人,所重者無非利害二字。

  面子上是歸順了,實則首鼠兩端,未必真的就那麼可靠。一旦時勢有變,又安知不會反戈相向?到那時——哎,可慮呀!」

  錢謙益不說話了。半晌之後,他才又遲疑地問:「那麼兄等打算……」龔鼎孳把兩根筷子「得」地合在一起,朝桌上一放,冷冷地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一千同儕日後之進退利害計,目前亟須有一名望與關係兼具之人,坐鎮江南,以為我輩瞻顧四方,聯絡八面,疏通規布。以牧老的雄才峻望,又是極堪信賴的圈中人物,如能應允當此大任,實在是不須作第二人想!只不知意下如何?」

  在此之前,錢謙益雖然已經估計到對方如此熱心地表示要幫助自己,其中必有緣故,但是,當龔鼎孳把底細和盤托出之後,他仍然為之一驚!因為這種安排說穿了,就是讓他充當龔鼎孳、陳名夏等人與南方的抗清勢力聯繫,預留退路的秘密使節。其中的風險,不用問也可想而知!而且聽剛才龔鼎孳的口氣,參與密謀的還不止龔、陳二人。那麼到底有多少人?還有些什麼人?這些都不知道。不過人數一多,事情就往往容易敗露,因此有片刻工夫,錢謙益本能地打算推辭,隨即轉念一想:對方之所以敢如此直截了當地向自己提出,自然是經過這幾個月的交往,已經把自己的心思想法揣摩得一清二楚,料定自己不敢把事情兜出去……「嗯,我眼下最要緊的,就是儘快返回江南。既然他們能幫我,又何妨答應下來?至於其他,盡可以等回去之後,瞧瞧情形,再相機而行不遲!」

  這麼打定主意,錢謙益就抬起頭,直望著對方的眼睛,說:「多蒙列位同儕不以老朽見棄,委以重任,自當儘力!只不知何時修書上奏,又如何施為,方為適宜?」

  「好!」顯然喜出望外的龔鼎孳霍地站起來,「牧老既肯應承,真乃我輩大幸!學生在此先行謝過!至於上奏之事,也不必太急,待弟與陳百史等商議之後,再行定奪便了!」

  三

  龔鼎孳果然說到做到。過了幾天,錢謙益就得到他的通知,說已經同陳名夏商定,趁著新年的機會,由陳名夏領他去拜訪正黃旗都統譚泰,請這位頗有權勢的滿族貴官幫忙。龔鼎孳還特別透露:譚泰同攝政王的關係非同一般,說話很有分量。只要他答應出面,事情就必定能辦成。對此,錢謙益自然沒有異議。於是到了第二日,也就是大年初三,他就按照事先約定的時辰,到指定的地點同陳名夏會齊,然後跟著後者,一道前往譚泰的府邸去。

  雖然紫禁城已經換了主人,但畢竟又到了新春佳節,北京這個帝王之都自有別的地方無法比擬的排場和氣概。且別說那滿街的彩棚燈飾,那震耳欲聾的爆竹,那漫天飄舞的風箏,光是大街小巷中絡繹來往的轎馬儀仗,那新奇異樣的馬褂花翎,就足以令人感到即使是在普天同慶的節日里,北京城也自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威嚴,一種君臨萬方的風範。不過,錢謙益眼下卻沒有心思領略這些。因為雖然他早就知道譚泰,而且在上朝時遠遠見過他,卻從來沒有同對方打過交道,登門拜訪更是頭一次。雖然有陳名夏領著,他心裡仍舊不免有點惴惴然,不知道會落得一個什麼結果。

  由於先行一步的承差已經把拜帖遞了進去,當他們來到譚泰的府邸,一位管家模樣的中年男子,已經在門前等候著了。看見陳、錢二人滾鞍下馬,那人就連忙迎上來,行著禮,說:「二位老爺新年大吉!不知二位老爺光降,有失遠迎,千祈恕罪!我家老爺恭請二位老爺入內相見!」

  「嗯?你家主人……」由於譚泰沒有按照官場的禮節,親自到門前迎接,陳名夏顯然多少有點奇怪,於是趁著往裡走的當兒,忍不住向對方探問。

  「啟稟老爺,我家主人正在花廳宴客,所以……」回答了這麼半句之後,大約發現客人的臉色有點不對,那管家又趕忙賠著笑臉,「我家主人今兒個喝了不少,他吩咐小的敬請二位老爺過去,同飲三杯哩!」

  陳名夏「噢」一聲,沒有再吱聲。不過錢謙益卻想起:剛才在門外,他看見有幾匹鞍韉鮮明的駿馬歇在牆陰下,旁邊還有幾個僕役模樣的漢子,在那裡圍做一堆兒賭錢。當時他就有幾分猜疑,沒想到果然有客先在。「不過,主人喝得再多,只要還能見客,就沒有讓客人自己往裡走的道理!」他想。不過,沖著對方是滿人,而且還是炙手可熱的貴官,他卻惟有暗暗苦笑;只是,心中那一份忐忑不安,就變得愈加強烈了。

  現在,兩人已經走在通往花廳的甬道上。錢謙益發現,這所宅子不止規模闊大,建築也相當考究。他事先聽陳名夏介紹過,這原是前明時內閣首輔周延儒的府第。崇禎十六年,周延儒因罪賜死之後,宅子便充了公。到了八旗大軍進入北京,一切房產照例由新主子重行分配。本來,這宅子也輪不到譚泰人祝不過這位都統大人有的是敢爭敢吵的蠻勁兒,也不見他走什麼門道,咋咋呼呼就把宅子弄到了手。對於這種角色,錢謙益向來的宗旨是敬而遠之。倒是陳名夏別具手眼,不止同對方混得很熱乎,而且據說還成了莫逆之交。今天,他領錢謙益來找譚泰幫忙,憑藉的就是這麼一種關係……當兩位客人踏入箏琶簫鼓之聲大作的花廳時,映入眼帘的果然是一幅鬧哄哄的狂歡景象:屋子裡的幾桌和椅子,不知怎麼一來都給搬走了。在空出的地方,排開了一溜的厚毯,那些杯、盤、碗、盞一股腦兒全擺在毯子上。先到的七八個人,包括主人在內,都在食具旁席地而坐。他們確實喝了不少酒,那一張張胖瘦不同的臉紅的血紅,青的鐵青,不過,看上去還沒有醉,只是顯得神情亢奮,手足舞動,正在那裡一邊有節奏地搖晃著身子,一邊扯開喉嚨嗚嗚哇哇地唱歌。屏風邊上,還站著幾個樂師,在那裡調弦弄管,給他們伴奏。那些頭梳叉子髻、身穿旗裝的滿族女子,則穿插於筵席之間張羅侍候。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筵席當中的一隻大鐵鍋,鍋蓋已經被揭開,帶著濃烈膻味的香氣充溢大廳,鍋里竟然熱氣騰騰地煮著一隻頭角崢嶸、未經肢解的肥羊!

  發現陳、錢二人到來,正在用兩把割肉尖刀互相擊打著,同客人們一道高聲唱歌的主人譚泰,眨眨眼睛,一下子從杯盞後面站起來。

  「哈哈,」他揮一揮手,制止了其他人的喧鬧,隨即邁開羅圈腿,迎上來,朝陳名夏大聲大氣地說:「得知你老兄駕到,本來立即便要出門迎接的!可是這些弟兄們都說,老陳是個好蠻子,好兄弟!用不著那些狗屁禮節!我一想也是,就坐著沒動啦!」說著,已經來到跟前,他又狡黠地眨眨眼睛,噴出酒氣,瞅著客人問:「怎麼樣,老兄不會見怪吧?」

  「見怪?」陳名夏裝作吃了一驚,「這話從何說起!有道是不拘俗套,只重真情,才是好漢子的本色!我陳名夏佩服老哥的,也就是這種真好漢、真本色!

  更何況又是如此熱鬧的一個聚會,若是老哥拋下這一乾的好朋友,獨獨出去迎接我們,打斷了大家的興頭,小弟那才要見怪呢!」

  到目前為止,包括錢謙益在內的不少明朝舊官,雖然投降了清朝,但對於來自關外的這幫子「異類」,總感到格格不入,對於他們「不尊禮教」的粗豪作風尤其受不了。可是陳名夏卻顯然不同,很能放下架子同對方打成一片,因此在滿人中頗受歡迎。眼下也同樣,他的這幾句一說出來,立即博得全場的熱烈應和:「對,好漢本色!說得好!」

  「陳官兒,就是好蠻子!好朋友!’,

  「哈哈,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正趕上全羊開鍋!」

  「快入座!快,快!」

  聽著這些親熱的呼喚,譚泰呵呵大笑,一把抓住陳名夏的手:「來來來,你老哥就坐在這兒得了!」說著,不由分說,就把陳名夏一直帶到自己的座位旁邊,硬按著坐了下去,又招呼錢謙益:「錢大人,你也坐!」

  這當兒,幾位侍女已經在一旁準備著。等賓主互相說過祝賀新年的吉祥話之後,便一齊上前,七手八腳地給陳、錢二人張羅杯盤碗盞,又按照滿人的習慣,先給他敬上一袋金絲煙,接著又端來膩滋滋的奶茶。這麼張羅了一陣,譚泰擺一擺手,說:「成了,你們都退下吧!」然後,他就端起大銀酒壺,親自在兩隻玉杯里斟滿了酒,跪在席上,用托盤送了過來。

  陳名夏——自然還有錢謙益,沒想到他一下子又變得如此鄭重,倒吃了一驚,連忙「噢,噢」地謙遜著,放下奶茶,也是雙膝著地,畢恭畢敬地接過,舉到唇邊。尚未人喉,錢謙益已經感到酒烈刺鼻,但看見陳名夏一仰脖子,全喝了下去,他也只好硬著頭皮,一口一口地勉強把酒喝光。

  「好,好!再來,再來!」「對,再來一杯!」幾個聲音同時哄叫起來。

  錢謙益卻已經感到像吞下一團火,胸腹問燒灼得難受。他睜大眼睛,呵出口中一股辣氣,同時看見主人已經興沖沖地再度把酒斟滿,不禁慌了手腳。說實在話,他的酒量本來有限,剛才那一杯也是因為自己有求而來,生怕開罪主人,才舍著命兒奉陪。現在對方一杯才了,又來一杯,叫他如何招架?幸而,陳名夏大約也知道來勢不妙,只見他把酒接在手中,故作豪邁地說:「列位,這入門三杯酒,自是非常的情分!不過有道是大雁不能離群,美酒不可獨飲,如今大伙兒光瞧著我喝,未免太沒意味!不如行個酒令,大伙兒一塊喝,如何?」

  「不成!」譚泰把大手一擺,首先表示反對,「今兒個這酒,你可別想跑掉!

  再說,你們那些蠻子酒令文縐縐的,聽都聽不懂,誰愛弄那種玩意兒!」

  陳名夏微微一笑:「不是行那個酒令。我今日要行的酒令容易得很,保管人人都會,而且人人高興——我這令么,就是各人輪流說上一件事,必定要非同尋常,淋漓痛快,即使不驚天動地,也足以誇耀一生,稱得上好男子、真好漢的奇事、快事、頂尖兒的事!誰個說出來,若博得滿座都說一聲『好』,便大家同賀他一杯;若說得不好的,便罰他自喝一杯。列位以為如何?」

  說來也怪,座上的客人,剛才還滿臉不依不饒的樣子,聽他這麼一說,卻彷彿立即來了精神,紛紛叫好,就連譚泰也摸著滿腮的黃鬍子,扁平而多骨的臉上現出微笑。

  看見這種情形,錢謙益暗暗納罕。不過隨後他就酲晤了:這些赳赳武夫們生性就愛逞強鬥勝。陳名夏提出的這個新鮮法兒,顯然正合了他們的胃口。「嗯,看來老陳不止摸透了他們的脾性,而且還很會同他們打交道。」他欽佩地想,對於此番求托,不由得增加了幾許信心,於是定一定神,且看同伴怎樣撥弄施為。

  這當兒,陳名夏已經把酒杯放在席面上,朗聲說:「那麼,小弟就先開個頭,說得不好,還請列位包涵。小弟說的是:順治元年四月,我朝攝政王奉天子之命,入關討賊,陣旗開處,大破流寇於一片石,殲其精銳八十餘萬,令闖逆心膽俱喪,望風逃竄,終使明國君父之仇得報,而我朝一統大業得成。如此兵威,如此氣概,方之往古,何曾得見!列位,這算不算得英雄本色?」

  陳名夏首先舉出山海關前那關鍵的一戰,顯然是經過掂量的。

  因為作為前明的降官,無論是故國還是自身,都已經沒有什麼可誇耀,惟獨藉助清朝之力,最終擊潰了死對頭農民軍這一點,同他們還算沾上點邊兒。而且,這也是他們為自己的失節行為解嘲的一種「道義」依據。所以錢謙益昕了,不由得暗暗點頭,覺得這例子雙方都兼顧到,可謂舉得頗為得體。果然,不出所料,在座的滿族貴官們由於絕大多數都參加過那場戰役,頓時被激發起一股豪邁之情。

  「這自然是英雄本色!」「啊哈,那一仗,可真是殺了個痛快!」「以前沒跟他們廝拼過,只道有多難啃,誰知一交手……呸!」「說得好!」「好!」七嘴八舌的喝彩和誇耀從酒席上哄然響起,於是大家一齊舉起酒,直著脖子咕嘟咕嘟地灌了下去。

  「這就輪到我來說了,對不對?」一個急不可待的聲音在錢謙益右邊響起,那是一位身材高大、有著一根花白髮辮的武士,他的眉毛很粗,眼睛卻很小,那張飽經風霜的扁圓臉被烈酒燒得通紅。只見他把席面一拍,大聲說:「若論英雄,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都是天下無敵的大豪傑、大英雄!想當年,我們正黃旗在滿洲,被葉赫、明狗欺負得有多慘!有多慘!若沒有二位皇上領著我們打江山,我們哪能報得了世世代代的大仇大恨?哪能像現今這樣吃好的、穿暖的,還能挺著肚子,揚眉吐氣地在燕京走路,叫那些蠻子像狗似的全趴在我們腳下?哼哼,如今可好了,這關內多大多大的土地,多少多少的牛羊牲口,還有這無數男丁女口,全是我們的了!從今以後,我們八旗人家的福享不盡,錢花不完!哈哈,好哇,真好哇!哈哈,你們說,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是不是大豪傑、大英雄?」

  他舉出清朝兩位立國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作為英雄豪傑的表率,自然是無可爭議的。不過,這個老傢伙口口聲聲把明朝臣民罵成是「狗」,而且在說到中原的財富和人口時,那種暴發戶式的狂喜和自誇,卻使錢謙益聽來十分刺耳,不是滋味。因此,當其餘的人高呼著「萬歲」熱烈而又莊嚴地舉酒乾杯的時候,他卻從心底里生出一種恥辱之感,覺得灰溜溜的,茫然若失,直到碰到陳名夏警告的目光時,他才驀地一驚,忙不迭地跟著舉起酒杯……幸而,很快又有人興高采烈地把令接了過去。那是一位名叫巴里坤的御前侍衛,有著白凈俊美的臉孔和肌肉發達的脖頸……「二位先皇豈止是大英雄,而且還是大聖人哩!」他抓住垂到胸前的辮子,使勁朝背後一甩,兩眼放著光,從席子上一躍而起,「記得崇德六年那一次,我大兵圍攻錦州,眼看就要攻下了,不料,明軍從關內調來援兵,乖乖,一傢伙來了十三萬!太宗皇帝聞報,即時御駕親征。當時兩軍各自在松山城外立營,尚未接戰。皇上便笑著對臣下說:」只怕敵人得知朕來了,嚇破了膽,會連夜逃掉。

  要不然,朕管教你等打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大勝仗!就像獵狗趕兔子,彎腰撿泥沙一般,壓根兒不用費勁!蛋眨噬嫌鍾寐肀蕹饕恢福嗆切ψ潘擔骸按秸庖徽檀蟯炅耍酉呂矗掖笄寰透玫焦嗇諶プ劍鮒髯恿耍 筆蔽以諳旅嫣牛褂械愫客康牟幻靼住:罄矗且徽坦淮虻猛純旒耍∈蠣骶晃頤俏г詰敝校懊媧潁『竺媧潁∽竺媧潁∮頤媧潁』棺杲錈嬡ゴ潁〈虻盟強薜澳錚祝郎宋奘JO碌鈉疵酉蛩劍直晃冶穎澈笄鈄訪痛潁繼詠@錚膊恢退懶碩嗌伲「ィ苤且徽滔袷怯欣咸煲S幼潘頻模さ每燒嬪瘢『罄矗毆肆僥甓嘁壞悖頤譴笄騫婢腿斯乩醋攪耍×形唬縟秈諢實鄄皇鞘ト耍衷蹌艿彌ノ蠢矗禱嵴ρ褪欽ρ兀?這個巴里坤,是太宗皇帝的御前侍衛,在松山一戰中曾經護駕有功。他說的話,自然是靠得住的。因此,大家驚喜自豪之餘,愈加生出一種無限崇敬之情,一個個的眼中都同巴里坤一樣,放出異樣的光來。

  不過,在一旁獃獃聽著的錢謙益,卻始終擺脫不了先前那種灰溜溜的感覺。

  而且這些昔日的敵手們愈是說得興高采烈,神氣活現,這種感覺就愈是濃重。加上早上起來,他沒有吃東西,這會兒又一直空著肚子喝酒,那酒力的散發特別迅速。因此,雖然他極力裝出微笑,跟著大家再度高呼「萬歲」,但是,變得不受管束的思緒卻頑固地一再閃現出揚州十日的可怖情景,閃現出因為被迫剃髮改服而情緒激動的南京士紳,閃現出柳如是含嗔帶怒的臉容……「哎,牧老,該輪到你了!」正在混沌朦朧之際,一個熟悉的聲音隱約傳來。

  錢謙益遲鈍地抬起頭,發現陳名夏那雙經常是炯炯有神的眼睛,正在尖銳地瞅著自己。他微微一怔,疑惑地環顧一下左右,這才多少意識到:原來酒令已經行到自己頭上,大家正在等待他說出聳動四座的豪言壯語來。

  「豪言壯語……哼,都到這地步了,還有什麼豪言壯語?還有什麼可說?」

  他懊喪地、苦笑地想,同時覺得,在再度圍裹上來的一片昏熱的、霧樣的朦朧中,眼前的一切,包括陳名夏、譚泰以及其他人,變得那麼遙遠、虛幻,只有他——錢某人自己才是真實的;只有佔滿他心胸的巨大冤苦、沮喪和委屈才是真實的。

  這些日子來他一個勁兒地作假、掩飾、壓抑,實在太難受了!為什麼要那樣?為什麼不發泄一下,哪怕只是小小地發泄一下?這樣一種念頭,在酒精的作用下,變得越來越活躍而強烈,以致到末了,他竟然忍不住當真用袖子掩住臉,嗚嗚地哭泣起來。

  這一下,顯然大出人們的意料。剛才還是鬧哄哄的花廳,頓時變得一片靜默。

  的確,且別說眼下正是新年喜慶,按慣例都講究圖個吉利,就沖著剛才大家正高高興興地談到太宗皇帝的勛業,錢謙益竟然哭了起來,實在是極之不敬,也極之不祥。因此,就連精明的陳名夏也被他嚇怔住了,一張已見酡紅的長圓臉不由得變了顏色。

  「嗯,這是怎麼回事啊?」譚泰終於發問了,聲音是冷冷的,而且顯然隱藏著怒氣。

  錢謙益起初還昏昏沉沉,然而,周圍的氣氛終於使他怔了一下,抬起頭來,同時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頓時嚇得酒也醒了一半。他連忙收住哭聲,但是卻不知如何是好,結果,只能驚慌失措地坐著發獃。

  「到底是怎麼回事?」譚泰再度質問,聲音也隨之凌厲了起來。

  「哦,小弟知道了!」不等錢謙益作出反應,陳名夏已經從旁插了進來,「錢大人必定是聽了我們適才稱頌太祖太宗皇帝的崇隆功業,景仰感慕,因知我大清入主中國,實乃應天順人,必定皇基永固,祚享無窮。凡我臣子,俱應竭盡綿力,精忠報效才是。惟是錢大人卻因年老多病之故,不得已而乞求歸養。思及皇恩浩蕩,競未能仰答於萬一。因此百感交集,悲從中來,遂致潸然淚下——嗯,錢大人,下官如此揣測該是不差吧?」

  錢謙益起初還目瞪口呆,隨即心中一動,猛然醒悟,於是連忙點著頭,嗚嗚咽咽地說:「臣以待罪之身,幸蒙恩赦,復授顯職,雖肝腦塗地,不足以言報。

  惟是老邁昏庸,力不從心,常恐貽誤家國,所以……」說著,索性大哭起來。

  兩位同謀者這麼一番情急智生的連解釋帶表演,果然大有效果。只見譚泰雖然仍舊皺著眉頭,卻不再發出質問。其餘的人也顯然鬆了一口氣。

  「唔,原來錢大人打算辭官不做,告老還鄉?」譚泰淡淡地問。

  「確有此意。」陳名夏連忙順著竿兒往上爬,隨即又嘆了一口氣:「說來老錢也著實可憐。他今年已是六十好幾,身子向來就弱,近來更得了暈眩之症,頭腦經常發昏,只能躺著,什麼事兒也做不了。況且他命造不好,註定人丁不旺,生了幾胎,都養不大,好容易熬到四五十歲,才得了個兒子,卻又偏生體弱多病,而且秉性頑劣,害得老錢為他不知操了多少心,卻始終不能改變。更有一樣,他家中妻妾一向不和,成日價爭鬥不休,小則摔盤砸碗地吵鬧,大則揮拳動棒地大打出手。老錢若是在家,好歹還能管著,像如今這樣遠在北京,可就鞭長莫及了!

  結果弄得他身在這裡,心裡卻想著不知家裡鬧成什麼樣子。唉,別人也做人,卻少有他做人做得這等艱難的!」

  陳名夏那三寸不爛之舌果然厲害。不錯,所謂頭暈症其實是沒有的,但只要錢謙益一口咬定,別人卻很難查證真假;至於人丁單弱、妻妾不和,雖然不能說沒有,但被他這樣加油添醬地一渲染,錢謙益就變得可憐得不得了,簡直成了天下最不幸的男人。果然。那班赳赳武夫昕了,頓時大起同情之心,紛紛交頭接耳,發出陣陣嗟訝嘆息之聲。

  「既然如此,」譚泰說,口氣明顯地緩和下來,「那就告假回去,料理一下便了!」

  「老錢本人也有此意,只是怕朝廷不會恩准……」「有什麼不準的!」譚泰斷然把手一揮,「既是實情如此,那就先回去,把家務料理妥了,養好身子,再回來報效朝廷也還不遲!行了,不必再說了,這件事,算我老譚包了就是!」

  說完,他就回頭大聲招呼那幾個樂師:「咦,怎麼全停下了?快快給我吹奏起來!」然後,又把臉轉向大家,拍一拍席面:「你們也先別喝酒了。來,馬上動手——分羊!」

  四

  如果說,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浪潮所造成的聲勢,使得遠在北京的前明降官也人心浮動,惴惴不安,甚至開始暗中設法經營後路的活,那麼在江南地區,這種感受就更加直接而強烈。特別是以瑞昌王朱誼泐為首的南京近郊那股抗清勢力,眼見別的地方早就扯起大旗,有聲有色地幹起來,自己卻一直被迫處於潛伏狀態,實在感到焦灼難耐。因此,到了清朝順治三年,也就是魯王監國元年的春節一過,他們就在正月十二日和十八日兩次試圖起事,攻打南京。誰知事機不密,被洪承疇發覺,預先調集兵馬,做好布置,結果起義迅速歸於失敗,還折損了不少人馬。

  這麼一來,朱誼泐等人渴望與浙東義軍取得聯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結果,在他們再三催促下,余懷、沈士柱和柳敬亭終於決定啟程南下,前往浙東。

  不過,由於出了那樣嚴重的事態,要取得總督衙門的關防文書就更加不容易。

  雖然他們有黃澍的關係可以利用,但是這種秘密圖謀,卻是絕對不能讓對方知道的,因此很費了一點心計機巧。結果,當三位朋友好不容易先後混出了南京城,在郊外的一個秘密地點會齊,動身上路時,已經是二月的末尾。

  現在,他們一行三人裝扮成客商的模樣,各自跨著雇來的驢子,緩緩走在東去的官道上。那個驢夫和余懷的親隨阿為,就挑著行李,在後面相跟著。本來,從南京南下浙東,水陸兩路都可以走,但是為著便捷起見,一般人都是先上東面的丹陽去,然後從那裡乘船,循大運河而行。這一次,三個朋友也是一樣。只不過,黃澍替他們弄到的關防,卻僅限於在城郊之內通行,出了這個範圍,就不再有效。因此他們今天也沒有太多的路要趕,只須在天黑前到達靈谷寺,找間僧房歇下就成。至於下一步怎麼辦,還得等在那裡接應的人替他們想辦法。

  頭上的太陽從西邊斜照下來,已經是下午時分。雖說在江南乃至全國,大規模的戰亂還遠沒有結束,就連成了清軍大本營的南京地區,也依然隱伏著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但畢竟到了春回大地的時節。去冬的積雪,早就消融得不見蹤影;路旁成行的柳樹,又吐出了絲絲新綠;變得濕潤起來的風輕一陣緊一陣地吹到行人的身上來,卻依然微有寒意。只不過,在緊挨著官道南邊伸展出去的平整沃野上,已經有勤勞的農夫在開始車水和犁田。那油亮的、剛剛翻過的沃土引來成群的鳥雀,它們不停地盤旋起落,為爭奪蟲子和殘留的穀粒而發出吱吱喳喳的叫聲……不過,這也只是一種景緻,還有另一種情景,那就是正月里義軍的兩次起事,雖然已經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但是清軍的搜捕行動尚未結束,因此眼下一路之上,仍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蓬頭垢面、斷手傷足的起義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十來人,一個個五花大綁,被清軍押解著絡繹而行。正是這後一種情形,使身負秘密使命的三位朋友既感到暗暗驚恐,又不免有點緊張,而回想起前一陣子等待義軍攻城的那些日日夜夜,心中更多了幾分痛惜,幾分沉重,以致誰都沒有心思觀賞景緻,也沒有心思交談,只是低著頭,默默地行進著,直到抵達矗立在路旁的那座巨大孝陵牌坊前,才陸續停下來。

  他們之所以於兇險四伏,行色匆匆之際,還要特別到孝陵來,是因為這個地方,埋葬著明朝的開國之君太祖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馬氏。二百多年來,它一直作為大明王朝赫赫功業的象徵,在臣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如果說,時至今日,隨著農民軍的攻陷北京,大清國的入主中原,無比強盛的大明王朝已經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舊夢的話,那麼孝陵卻仍舊以其不朽的光榮,時時牽扯著、溫暖著孤臣孽子們的心,使他們壯懷激烈地想到,只要像祖先們那樣勇猛無畏,不屈不撓,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復興大明的奇蹟來。因此,還在籌劃南下那陣子,三位朋友就已經商定,一旦到了城外,無論如何要上孝陵去瞻仰朝拜,獻上大明臣子的一片耿耿孤忠,同時祈求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保佑他們此行順利平安,成功而歸……現在,他們已經離開了官道,從那個巨型的牌坊下穿過,來到鐫刻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的石碑旁。展現在眼前的一條極其寬闊的神道,向著西北的方向筆直延伸,兩旁是參天的古柏,合抱的長松,那鬱郁蒼蒼的姿態,把神道的氣氛烘托得異常莊嚴肅穆。而在數百步之外的遠處,則矗立著一座紅牆黃瓦的單檐歇山頂門樓,那自然就是陵墓的正門——大金門了。由於孝陵屬於莊嚴神聖的皇家禁地,為了確保陵寢的絕對安寧,防止外來的紛擾破壞,陵園的邊界上,不僅築有一道蜿蜒四十餘里的紅色皇牆,使之與外界分隔開來,而且陵園之內,還長期設有重兵,加以嚴密防衛。要在過去,別說普通老百姓,就連余懷、沈士柱這類有點身份的縉紳,未經特別批准,也是不能進入的。至於到了眼下這種時世,情況是否已經改變,也不得而知。因此,當三位朋友在下馬石碑前下了驢子,連同行李一道交由隨行的阿為和驢夫看守,然後帶上香燭供品,沿著神道向前走去時,仍舊情不自禁地感到有點緊張,也有點膽怯,雖然發現神道旁還另外立著兩塊石碑,一塊是神烈山碑,另一塊是崇禎年間立的禁約卧碑,但是都沒有心思去細看了。

  漸漸地,他們終於又覺得情形有點不對。因為照道理,像他們這樣明目張胆地在神道上走,必然會引起守陵軍校的注意,出來攔阻盤問。然而,已經走出了好遠一段路,四下里始終靜悄悄、空蕩蕩的,那些頂盔貫甲,手持刀槍的兵卒固然一個都沒有露頭,就連負責陵園日常雜務的差役也全都看不見。相反,卻發現偌大一條神道上,東一攤,西一片的,凈是泥污和積水,其中還夾雜著好些黃褐色的馬糞。除此之外,就是去年秋天就留下的、一直沒有人收拾清除的滿地松果、柏籽和斷枝敗葉。

  「嗯,從這一陣子的情形看,此間顯見已是門禁盡弛,今非昔比了!惟是這神道乃是莊嚴肅穆之地,照理每日都應該有人打掃,保持乾淨整潔才是,如今竟然變得如此模樣,再怎麼說,這也是褻瀆太過,不能容忍的!」余懷一邊選擇著乾淨的地方落腳,一邊為沒有遭到盤查而感到稍稍鬆了一口氣,但同時又頗為不滿,於是忍不住轉過頭問:「不是聽說韃子那個什麼豫王進了留都後,曾經親臨此地,恭行祭拜么?怎麼才只半年工夫,就成了這副樣子?」

  沈士柱哼了一聲:「韃子那等做,無非是裝裝樣子,籠絡留都的民心而已!

  他們若是真有這種恭敬之心,就該老老實實返回關外去。像現在這等作為,鬼才會信他!」

  「據小老所知,」柳敬亭從後面介面說,「那豫王不久就借口裁汰朝陽、太平等門外七十二衛的守卒,把守孝陵的官兵、差役也一道裁汰了。到如今,這個地方其實已是無人過問!」

  「可是,不是還有洪亨九么?莫非他也全無心肝,置先皇之陵寢於不聞不問么?」余懷依然感到不可理解。

  「洪亨九?他哪裡還有這個膽子!」沈士柱鄙夷地說,「他既已認虜作父,眼下最怕的,一是被韃子乾爹說他同大明舊情還在,藕斷絲連;二是被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無時無刻地盯著,叫他寢食不安,驚悸而死!此刻他的心裡,只怕是恨不得即時把孝陵平毀才好呢!」

  余懷不再吱聲了。想到堂堂一代開國之君的陵墓,竟受到如此糟踐,而那些世受國恩,卻變節投敵、為虎作倀的明朝舊臣,又是如此天良喪盡,他感到惱火異常的同時,心情變得愈加沉重。沈、柳二人想必也是如此。但這種思緒眼下卻無從表達,於是,三個朋友就這麼默默相跟著,一直走到大金門前。

  還在老遠的時候,他們就看見,有著三道高大門券的這座陵園的正門,那六爿嵌滿銅釘的硃紅色門扇全都緊閉著,不過他們卻知道,在那些門扇上,照例開有供平常出入的小門。如今走到跟前,發現果然如此,在靠左邊的那扇大門上,一道長方形的小門打開了一道縫。看見這種情形,三個朋友倒也不敢造次直入,於是舉手向小門上敲了幾下。起初,門裡並沒有什麼反應,直到再次使勁去敲,才聽見裡面傳出幾聲咳嗽,接著,門縫「呀」的變大了,露出來一個老頭兒的瘦小身子。

  「幾位是……」那老頭兒弓著背,用懷疑的目光上下打量著他們,問。門影里,他那多皺的臉孔浮泛著一種灰不灰藍不藍的色彩。

  「哦,」余懷連忙拱手為禮,自我介紹說,「在下是過路的客商,久聞這孝陵的盛名,一直無緣拜謁,今日途經尊處,特地備下香燭供果前來,不知可能如願否?」

  那老頭兒起先摸不清他們的身份,還帶著幾分驚疑,及至聽余懷說出來意,那張多皺的臉就頓時沉下來,搖著頭,冷冷地說:「客官別是想差了吧?此地可是孝陵,不是秦淮河、莫愁湖!向例是不許閑人進入的。請回吧!」說完,就想轉身關門。

  「哎,老丈留步!」余懷伸手把門按住,再一次解釋說:「我等都是本分的生意人,只想進去瞧一瞧,拜一拜,拜完便去,絕不損壞園裡一根草,一塊石!」

  誰知那老頭兒依舊搖頭:「休得噦嗦,說了不成就是不成!」

  「我等也知此乃皇家禁地,」沈士柱從旁介面說,「因此往日也不敢生此妄想。只是時至今日……還望通融則個!」

  大約看見余懷碰了釘子,因此他說這話時,已經是用了懇求的口氣。誰知那老頭兒聽了,反而一下子光火起來,「時至今日又怎麼了?」他使勁一跺腳,怒氣沖沖地瞪大眼睛,「不錯,時至今日,大明是亡了!可這裡還是太祖皇帝和馬娘娘的梓宮!太祖皇帝,記得嗎?就連大清朝的貝勒,也要上這兒來祭拜呢!告訴你們,只要我這把老骨頭還在,你們這些鳥人就休想踏進這大門一步!」說完,又想把門關上。

  「哦哦,老丈且息怒!」看見勢頭不對,站在旁邊的柳敬亭連忙跨進一腳,用身子抵住門,「哎,老丈且息怒!」待到在門裡站穩之後,他又說了一句,粗短的眉毛下,幾乎每顆麻子都閃動著討人喜歡的微笑,「這位兄弟不是此意。他是說時至今日,這偌大留都,也只有此間還依舊是我大明的凈土,即使能夠進去站立片時,也是三生之幸了!自然,此事還須老丈應允。如能玉成此願,在下三人俱是感激不盡!」

  看見柳敬亭幾乎是硬擠著踏進門裡,余懷不禁有點擔心;生怕會更加激怒老頭兒。及至聽他說出「大明凈土」之類的「悖逆」言語來,更是不由得心中一緊,驚恐地想:「虧這麻子還是個老江湖,說話怎麼如此沒遮攔?」這當兒,由於門扇已經被推開,裡面的情形多少可以窺見一點。余懷迅速地溜了一眼,發現幽暗的門洞里沒有別的人,只在盡頭之處的院子里,矗立著一座碑亭之類的宏偉建築,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凹凸分明。

  「哎,你這老兒怎地如此不講理!」沈士柱在旁邊驀地大叫起來,「太祖皇帝是大家的,又不是你一個人的!我們拼著被韃子兵抓去,辛辛苦苦趕來,誠心誠意要拜一拜他,你這老頭兒憑什麼死活把著門,憑什麼不放我們進去?」

  余懷嚇了一跳,連忙轉過臉來,發現老頭兒的臉色果然變了。有片刻工夫,他沒有吭聲,但是那挨個兒向他們審視的眼神里,卻分明隱藏著某種陰沉的、吉凶莫測的東西。

  這麼一來,三個朋友可就頓時變得有點心虛。因為剛才那些話,若是被對方抓住,拿去報告清兵,他們無疑會吃不了兜著走。余懷生性機警,看見勢頭不對,立即拱一拱手,說:「既然老爸為難,在下等就不進去也罷!適才多有瀆擾,衝撞之處,還望老爸千萬包涵則個!」

  說完,朝沈、柳二人使個眼色,轉身就走。到了這一步,沈、柳二人大約也知道進園無望,雖然神色之間還有點快快的樣子,但也只好跟在後面。

  「嘿,站住!」等他們走出六七步之後,老頭兒忽然在後面吆喝起來。

  看見三個朋友本能地停住腳,他又大聲招呼說:「回來!」

  余懷望了望柳敬亭,打算用眼色制止,但是那麻子卻斷然轉過身,大步走回去。看見他這樣子,余、沈二人只好遲遲疑疑又跟了過去。

  「不知老丈呼喚,有何見教?」柳敬亭恭謹地問。

  老頭兒卻沒有馬上回答,似乎還在權衡掂量什麼,但終於還是嘆了一口氣,擺擺手說:「三位客官,都是小老性急,錯怪了有心的好人!其實若是這等,就是放三位進去也無妨;只是今日……唉,算了,心到就成,三位還是請回吧!」

  三位朋友起初聽他言語懇切,意外之餘,不禁重新生出希望;誰知最後得到的,卻仍然是這麼一句話,頓時又變得面面相覷。沈士柱轉動了一下眼睛,隨即上前一步,從懷中掏出幾塊碎銀,說:「莫非園裡還有別的人在,老丈不便做主?

  那麼這點辛苦錢,實在不成敬意,就煩老丈幫忙打點一二。」說著,遞了過去。

  誰知,老頭兒卻猛地把他的手一推,生氣地說:「小老絕非此意!」隨後,眼睛竟然紅起來,嘴巴也開始一扁一扁的。末了,他別轉臉去,嗓音有點發啞地說:「不瞞三位,若是平日,沖著三位的一番誠心,小老也就放三位進去了。惟是今日不成。皆因今日園中來了一夥滿兵,由一個固山額真領著,要進園中打獵。

  小老本想阻攔不許,無奈上頭管事的下令放行,只得讓他進去了。那固山額真還留下話,要小老守著門,不得放外人進去。若有違拗,一律殺卻,連小老也一併治罪。小老已經活夠一把年紀,死了也不可惜。只怕把三位放了進去,被他看見,性命不保。因此,三位還是請回吧!」

  老頭兒神情悲戚地低聲說著,眼淚隨即流了下來。三個朋友卻聽得目瞪口呆。

  半晌,余懷才疑惑地問:「打獵?怎麼園子里還能打獵?」

  那老頭兒點點頭:「這園中的地面原本極之廣大,早在修築時便植下十萬松柏,還放養了數千頭梅花鹿。兩三百年下來,因料理不善,雖然已經遠不足此數,但上千頭總是有的。到了去年八月,不知怎麼地被他得知,竟呼朋結夥地尋上門來,在園裡設圍放狗,走馬射箭,大呼小叫,橫衝直撞。射倒了鹿時,便在園中即時開剝烤煮,擺宴飲酒,不吃到天黑不散。他初時還閃閃縮縮,後來見無人敢管,便益發放肆,短則十天長則半月,就要來一次,到如今,園中的鹿兒已經被他殺死一百有餘。長此下去,只怕一隻都留不下……」聽老頭兒這麼解釋,余懷和柳敬亭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沈士柱就已經渾身觳觫起來。只見他緊捏雙拳,瞪著眼睛問:「出了這等無法無天之事,怎麼無人敢管?啊,怎麼無人敢管?」

  老頭兒看了他一眼,長嘆一聲:「他們凶神惡煞的,一進門就把醜話說在頭裡:誰敢向上報告,就殺誰全家!管事的都有家小在園裡,哪個還敢老虎頭上捋須?反而嚴令我們這些手下的人也不得聲張。更兼那伙人來時,必定下令封門,外人也輕易覺察不出。還有一樣,他們都是滿人,縱使告到江寧府,只怕也無奈他何——唉,總是國家亡了,便合該拖累祖宗的陵墓也遭罪受辱吧!」

  余懷和柳敬亭對望了一下,也就是到這時,他們才弄明白對方為何不讓他們進園,而園中又發生了一些什麼事。的確,正如那老頭兒所說的:這一切令人髮指的罪行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國家亡了的緣故。而要制止、懲罰這種罪行,惟一的辦法,就是仿效當年太祖皇帝的榜樣,以不屈不撓的決死抗爭,把征服者驅逐出去!儘管兩人都沒有說話,但是憑藉目光的交流,這樣一種想法,彼此顯然都已經領會,因此一剎那間,兩個人的眼裡都灼灼地放出光來。

  「多謝老丈指點!」余懷轉過頭去,拱手當胸,向老頭兒行禮說,「既然如此,我等便不進去也罷。惟是今日既是專誠前來,總該瞻拜行禮,以表崇敬之忱才是。適才在下見那門券之內,碑亭之前,像是空寂無人,不知可否就在那裡,陳列香燭果品,也不聲張,一待禮成,即時退出,絕不再令老丈為難!」

  「是的,絕不再令老丈為難!」沈、柳二人也一齊拱手懇求。

  那老頭兒起初還有點猶豫,但三位朋友發自內心的懇切與真誠顯然打動了他。

  終於,他點點頭,說:「既然如此,也罷,三位且隨小老來。不過,必定只可在碑亭之前瞻拜,待小老替三位把風便了!」

  三個朋友一聽,頓時喜出望外,於是連聲答應,跟著對方,穿過城門一般的長長門洞,進入陵園之內。

  雖然他們早就聽人讚歎過,這座孝陵背靠鐘山,東抵靈谷寺,西接南京城垣,方圓極其廣大。但是,也就是真正進入這裡,三個朋友才充分領略到它的廣博與恢宏。舉目望去,只見崗巒連綿起伏,林木繁茂郁蒼。寬闊的神道,從腳下繼續延伸,過了碑亭,就折而向西。憑著在道旁兩兩相對而立,雕成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形狀的巨大石像生,以及高聳的華表、宏麗的欞星門,他們可以辨別出,這神道原來異常漫長。它向西迤邐了一里之後,又折向北,然後再折向東北,最後才消失在一座小山之後。估計小山之後的那座有著高大明樓的圓穹形建築,就是太祖皇帝和皇后馬氏的陵墓了。三位朋友因為聽說無法無天的清兵居然闖進這裡來大肆圍獵,所以都想親眼證實一下。然而,也許是陵園實在太大,加上林木眾多,崗阜起伏的緣故,急切問卻沒能發現。更何況,已經時近傍晚,西墜的夕陽,正把最後的餘暉投向廣闊無垠的蒼茫大地,也投向大明王朝的這座開國之君的神聖陵園,使那默然肅立的十萬株松柏,那玩珠峰、獨龍阜和梅花山,那華表、欞星門和石像生,全都彷彿要燃燒起來似的,染上一層泛著紅光的金黃色彩。這瑰麗而奇幻的色彩,吸引了他們的視線,使他們想起大明王朝曾經有過的顯赫聲威和輝煌歲月;同時也使他們想起,恍如眼前這凄美絕倫的夕陽一般,故國山河無可挽回的沒落與沉淪。也許正是這樣一種雙重的感受牢牢地抓住了並肩而立的三位朋友,以致有好長一陣子,他們忘記了再去搜尋偷獵者,只是獃獃地凝望著,心中充滿著驚駭與凄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過,這種磐石般壓到心上來的愁思,終於被打破了。因為那個老頭兒已經發急地叫嚷起來。他們連忙轉過身,走回碑亭,把隨身帶來的香燭果品擺開,然後肅整衣冠,對著眼前那座由成祖皇帝所立、高達二丈七尺的「太祖高皇帝神功聖德碑」,默默地長久地祝禱著——對自己的被迫剃髮表示悲苦的懺悔,對未來的行程寄予深切的期待,然後,按照三跪九叩的最高規制,一次又一次地行下禮去……

  五

  也許是向太祖皇帝的一番虔誠的禱告發生了效用,三個朋友離開了孝陵之後,於當晚趕到靈谷寺,剛剛在一間僧房住下,負責接應的人就找來了。他不僅帶來了沿途通行的號牌,還通知他們,翌日在仙鶴門上當值的軍校,就是義軍的人。

  結果,待到出城的時候,竟是十分順利。主僕四人在城外改雇了另一撥驢子,然後加緊趕路,經過一天半曉行夜宿的跋涉,終於在第二天的晌午,來到丹陽碼頭。

  作為聯結南京、江北和蘇杭的交通樞紐,丹陽碼頭從來都是一個熱鬧繁忙的處所。無論是南來北往的商旅行客,還是因公轉徙的官員、成批北運的漕糧,每每都要在這兒集結或停留。要在以往,這一帶的河面上總是挨擠不開地停泊著各式船隻,岸上也是車馬雲集,貨物山積,鱗次櫛比的客棧里住滿了南腔北調的旅人。不過眼下,當三位朋友踏上碼頭時,卻發現正如事前估計的那樣,由於時局動蕩,戰亂未息,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放眼望去,河道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明顯地減少了,過去由於貨倉里裝不下,經常一直堆放到街道上來的貨物,也消失了蹤影。至於街道上招搖而過的官員,不用說早已不再是烏紗圓領的打扮,而是清一色的花翎暖帽、馬褂和開衩袍了。不過,有一樣卻似乎比以往來得擁擠,那就是碼頭上的人們——站著的、坐著的、來迴轉悠的,竟然黑壓壓地布滿了河沿。其中大多數是男人,也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婦女和小孩,從衣著打扮看,卻貴賤不一,正一邊用松江話、無錫話、蘇州話或者別的什麼地方的話嗡嗡地交談著,一邊不斷地朝江上眺望,彷彿在等待什麼。看見這種情形,柳敬亭頓時皺起了眉毛,說:「不好,得快點找船。瞧這陣仗,鬧不好,說不定今日還走不了!」

  余懷和沈士柱本來還好奇地東張西望,聽他這麼一說,也不由得緊張起來。

  於是主僕四人立即加快腳步,朝岸邊走去。

  與河面上的空曠冷清相反,岸邊倒是一溜兒停泊著不少船隻,有大江船,也有天平船和小划子,參差地浮動著。他們一連詢問了幾隻,果然發現不是早就坐滿了搭客,就是已經有人定下了,全都雇不上。自然也有還未客滿的,但三位朋友因為有事在身,不想同不相干的人混在一起,一心想單獨雇一隻船,加上阿為共有四個人,太大或太小的船都不合適,結果一路問下去,竟是接連撲空。大家這才當真著急起來,正打算走到更遠一點的地方去打探,忽然聽見背後一個尖脆的嗓音問:「幾位客官,可是要雇船?」

  他們回頭一看,發現說話的是一個小男孩,瞧模樣也就八九歲,身上穿得腌腌滕滕的,黝黑的臉上凈是污跡,腦袋上扣著一頂破氈帽,正睜著一雙晶亮的眼睛,探詢地瞅著他們。

  三個朋友對望了一眼,不知道這個叫化子似的小傢伙是什麼來歷。不過,余懷還是順口回了一句:「嗯,不錯。你可知道哪兒有船?」

  「有,」那男孩連忙點頭,「包管客官滿意!」

  「那——船呢?在哪兒?」

  「給我錢,我就帶你們去!」小男孩伸出髒兮兮的小爪子。

  「什麼,給你錢?」阿為放下行李扁擔,從旁接了上來,「哼,我早瞧出你是個小叫化,卻想來騙錢!去去,一邊兒去!沒有!」

  小男孩眨眨眼睛,鎮定地反駁說:「我不是小叫化,我是幫工,我們有船!」

  「你有船,船呢?」

  「給我錢,我帶你們去!」

  小傢伙毫不鬆口。幾個大人反而有點拿不定主意。終於,阿為摸出一文錢,放在對方的掌心裡:「好好,給你!」

  誰知,那男孩卻搖搖頭。

  阿為小心地瞧了瞧他,只好又添了一文。

  小男孩仍舊搖頭。

  阿為火了:「怎麼?還搖頭!你想要多少?」

  「要按行規——十文!」男孩回答得很乾脆。

  「十文?」阿為氣得跳起來,一把奪回那兩文錢,「你這小王八蛋想詐誰!

  滾,快滾!」

  這當兒,一直在旁邊瞧著的柳敬亭開口了:「嗯,十文就十文,給他吧!可是——」他斜眼瞅著男孩,「你可得給我們找到船。不許搗蛋!」

  「哎,這個自然!」小男孩頓時高興起來,他老練地把錢數了數,道過謝,往懷裡一揣,用袖子擦了一把淌下來的鼻涕,隨即轉過身,連蹦帶跳地帶頭走去。

  等主僕四人跟了上來,他又回頭咭咭呱呱地說:「哎,這年頭,出門在外不容易!

  特別這丹陽碼頭,船可不好找!幾位客官下趟經過,若有為難,就找我『黑豆』好了,我天天守在這兒,一喊便來侍候幾位!」

  他小小年紀,竟然已是一派江湖口吻,幾個大人聽著,都覺得既驚奇又好笑,同時也頗為感慨。末了,余懷和氣地問:「嗯,近日這碼頭,天天都是這等多人么?」

  「什麼?」小男孩似乎沒有聽明白。

  「我是問你,搭船的人可是天天都這麼多?」余懷說著,朝碼頭上聚著的人們一指。

  小男孩「哦」了一聲:「客官是說他們哪——他們可不是來乘船的,是來等船贖人的!」

  「什麼,等船贖人?贖什麼人?」

  「贖女人唄!他們家裡的女人被韃子兵搶去了。聽說有好多好多,全要裝上船,運到老遠老遠的北邊去。這些人便天天在這兒候著,船一到,就上去認人。

  認出了,便拿銀子來求韃子開恩,讓他把女人贖回去。」

  起初聽說什麼「等船贖人」,不只是余懷,其他三人也全都摸不著頭腦。待到聽小男孩這麼一解釋,大家才「氨的一聲,你看我,我看你,不由得怔住了。

  的確,清兵南下以來,他們由於一直住在秩序還算好的南京,對於各地戰亂雖然時有所聞,但詳情卻始終不甚了了。現在忽然聽說清軍在各地燒殺姦淫不算,還要把大批搶掠來的婦女當做牲口一般裝船北運,這確實令他們大為震驚。那麼,這些婦女到了北方,命運將會怎樣呢?不用說,必定會發入旗下,從此淪為供征服者驅使蹂躪的奴婢和賤民!這麼一想,三位朋友就不由得咬緊了牙齒,從心底里生出無比的憤恨。

  「那麼,如果認出了人,贖回來的可多?」半晌,余懷皺著眉毛問。

  「哼,我每日都去瞧,可熱鬧了!」小男孩得意地說,「不過認出的也不多。

  有時認出了,可大兵就是不讓贖,還挨他罵挨他打的也有。不過有一遭,卻是韃子兵准贖,那個女人不肯跟她男人回去,說是那男人沒用,養不活她,回去也得餓死,不如跟了大兵去。誰知那大兵聽了,光火起來,反罵那婦人不義,拔出刀來,一刀把那婦人砍成兩半,腸子流了一地——嘿,可嚇人了!」

  這又是主僕四人始料不及的一件事。那個女人不認丈夫誠然可惡可憎,但落得如此慘死畢竟又令人暢快不起來。於是三位朋友不說話了,跟著小男孩,從碼頭邊上經過,一直走到位於江邊的一幢茅草搭的小屋前。

  看來小男孩已經輕車熟路,也不叩問,推門就進。回頭髮現客人們還在門口站著,他便招手說:「進來,進來呀!」

  三個朋友遲疑了一下,隨即從那道窄窄的門魚貫走進屋子,發現裡面空空的,只有一桌、一椅和幾件簡陋的罈罈罐罐。桌子後面坐著一個光著腦袋的中年漢子。

  看見來了客人,他就放下手中的酒壺,眯縫著眼睛抬起頭來。

  「嗯,要搭船?」他問,並不站起身。

  「哦,是的,這幾位客官雇不到船,所以黑豆我就把他們領到老爹您這兒來了。」小男孩恭敬地回答。

  「幾個人?」

  「四個。」

  「從哪兒來?」

  「從……從……」小男孩結巴起來,回頭望著客人。余懷於是回答說:「江寧府。」

  「上哪兒去?」

  「姑蘇。」

  「可有關防?拿來看看!」

  因為有事在身,三個朋友進門之後,就十分留神屋子裡的情形,發現那漢子大模大樣的,已經有點納悶,隨後聽他說話的口氣就像審問,愈加覺得不大對頭。

  現在對方竟然提出要驗查關防,大家頓時心中一懍,本能地向後移動腳步,只是臨時意識到不妥,才又站住了。躊躇了一下之後,余懷只好硬著頭皮上前一步,拱著手問:「這位老爸,在下有禮,不知老爸怎生稱呼?」

  剛才說話那陣子,那漢子一直微低著頭,沒拿正眼瞧他們。這會兒他抬起頭,睜著眼睛看了余懷一陣,突然從桌子下面拿出一頂帶翎毛的涼帽,往頭上一戴,說:「我不是什麼老爸,我是這碼頭的主管!」

  停了停,大約發現客人愕然失色的樣子,他就敲敲桌子,說:「你們不是要坐兵船么?不驗關防,怎麼給你們坐?」

  如果說,剛才對方提出要驗關防,主僕四人也只是猝不及防,被弄得有點緊張而已,那麼,眼下聽他的口氣,竟是打算安排客人坐什麼「兵船」,主僕四人不禁大吃一驚。因為以他們目前身懷的使命,遇見清兵,實在是躲都怕躲不及,哪裡敢自投虎口,去坐什麼「兵船」?因此一下子,竟被弄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付才是。

  這麼一來,可就輪到那漢子奇怪了:「怎麼?你們不知道?難道黑豆沒有給你們說?」他回頭叫:「黑豆!黑豆!」可是沒有人答應,原來就這小片刻工夫,黑豆已經溜掉了。

  那漢子罵了一聲,只好自己解釋說:「哎,坐兵船好!又便當又省心,一路上還有兵護著,盤查輪不到你,賊人也不敢打劫你!就算多花幾個錢,也值得!」

  「可是……」余懷好容易才掙出一句,他本想推辭說,還是打算坐民船。但接觸到對方懷疑的眼神,不由得又縮了回去。

  這時候,柳敬亭忽然開口了:「好,既然大老爺說了,有這許多好處,那麼我等就坐兵船好了!」這麼爽快地表示同意之後,他又賠笑問:「原來大兵的船也肯搭小民百姓,小老卻是頭一回得知!」

  那主管做了個手勢:「等閑自然不會做這種事!不過這兵船與別的不同,它本是奉命守在這運河上,專門往來護送民船的。橫豎是順路,便捎帶也做趟把營生——哎,別廢話了!可有關防?有就拿出來吧!」

  「哦!」聽得發獃的余懷這才猛然醒悟,連忙從身邊拿出號牌,遞了過去,「在下四人是替仙鶴門上的大兵採買貨物的,因出來得匆忙,未及辦得關防,有大兵發給的號牌在此,請大老爺驗看!」

  那主管接了過去,反覆看了一陣,微微冷笑說:「這號牌做得也太蹩腳,八成是假的!不過,眼下也沒工夫找人細驗,算了,拿錢來吧!上姑蘇去嘛,不多不少,每人三兩銀子,總共是十二兩!」

  主僕四人被他連哄帶嚇,早就弄得心驚肉跳,雖然明知是敲詐,卻哪裡還敢同他論價?即時如數奉上。那主管收了銀子,便給他們寫了一張船單,吩咐說:「碼頭上就是那兩隻兵船,出去一問就知。這船申牌啟錨,每日就開一趟,到時候,全碼頭的船都一齊解纜起航,眼下還有幾個時辰。嗯,你們去自行料理吧!」

  六

  「嘿,你為何答應他坐兵船?我們不能坐兵船!不該坐兵船!也不想坐兵船!」

  沈士柱終於打破沉默,氣哼哼地質問說。這當兒,主僕四人已經離開了茅草房,走在通向江邊的石板路上。

  柳敬亭沒有做聲。余懷也滿懷心事地緊抿著嘴巴。

  看見他們這樣子,沈士柱愈加來了氣。他使勁一跺腳,大聲嚷嚷說:「跟那些豬狗不如的東西混在一起,我想想都噁心!要坐,你們去坐,我可不坐!」說著,乾脆賭氣地站停下來。

  其餘三個人只好跟著停下。柳敬亭自然知道這指責是沖著他來的。不過,他卻並不反駁,只是嘆一口氣,說:「昆銅兄說的也對。按說呢,跟豬狗不如的韃子混在一起,著實讓人噁心。那麼,那十二兩銀子不如就算送了那個王八主管,我們另外找船?」

  這麼提議了之後,大約看見兩個朋友沒有即時同意,但也沒有表示反對,他又用漫不經心的口吻補充說:「只不過,那王八剛才說了,我們那號牌可不夠硬氣,就怕到時再查驗時,查出個三長兩短,那可……」在茅屋裡那陣子,余懷迫於無奈,交納了銀子,但對於竟然去坐兵船,心中其實也是七上八下。因為除了厭惡同清兵混在一起之外,他還擔心萬一敗露了形跡,連逃走的機會也沒有。現在聽柳敬亭忽然說到號牌,他倒一下子怔住了,半晌,遲遲疑疑地說:「那號牌是地道的真貨。這是交給我的那個人說的——晤,不過,坐上兵船,韃子就不再驗牌了么?」

  柳敬亭苦笑一下:「適才,那王八主管是這等說。是不是如此,自然還得坐過才知。不過如若另外雇船,卻篤定還要查驗,那是逃不掉的!」

  停了停,他又狡黠地眨眨眼睛:「其實呢,坐兵船似乎弄險,卻是最安全。

  豈不聞兵家三十六計,便有『瞞天過海』一計!」

  他這話固然是為著說服余懷,但看來也很清楚沈士柱平日以將才自許,一談起兵法就眉飛色舞,因此故意扯上些搔癢處的話頭。果然,沈士柱的神色變得專註起來,停止了吵鬧,似乎在等著聽下文。

  柳敬亭微微一笑,又說:「其實,我們這一次如果真箇坐上兵船,又何止『瞞天過海』而已,竟是要『人虎穴而得虎子』呢!不過,既然二位都不想坐,那就另外雇船也罷!」

  「哎,怎生『人虎穴而得虎子』?老爸且說來聽聽!」沈士柱顯然被吸引住了,急急地追問。

  「這還不明白?」柳敬亭將摺扇朝掌心一合,前傾著身子,低聲說:「那船上韃子兵一多,那嘴巴必定也多;嘴巴一多,就難免不牢。到時憑麻子這三寸不爛之舌,與他們這麼一胡謅瞎扯,他那些個軍情兵機嘛……呵呵!」

  大名鼎鼎的柳麻子,那張嘴巴的能耐,是誰都無法懷疑的。既然他這麼說了,那麼這一次乘坐兵船,就不是什麼迫於無奈的事情,而簡直成了刺探軍情的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因此,沈士柱獃獃地望著他,眼睛漸漸亮了起來。終於,他搔著光頭,不好意思地傻笑說:「哎,老爸,你既有這等主意,怎麼不早說?若是如此,莫說是區區兵船,就是韃子皇帝的老巢,我沈某人也敢闖他一闖!」

  說完,便把手一揮,轉過身,興沖沖地領頭向江邊走去。余懷望望柳敬亭,發現那麻子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於是他也就不再說話,只魚貫地跟在後面。

  這當兒,約莫已經到了未牌時分。大約因為起了風,剛才還一派晴明的天空,轉眼間就蒙上了團團陰翳。森林般排列在運河邊上的船桅,也紛紛左右擺動起來。

  主僕四人穿過依舊擁擠的人群,剛剛走到河堤上,忽然聽見有人大聲叫喊:「哎,來了!來了!」

  喊聲剛落,整個碼頭「哄」的一聲,人們一下子全站了起來。

  「什麼?來了?」「在哪兒?怎麼看不見?」「哎,來了來了,在那兒呢!」

  「啊,謝天謝地,可等來了!」「哎,不知道可找得著人?」隨著這各種各樣的話音從四面八方響起,整個碼頭像開了鍋似的亂成一片。人們匆忙地奔走著,大聲招呼著,在原地打著轉,然後紛紛向河堤邊上擁來。顯然是等待得太久的緣故,他們一個個變得神情亢奮,激動異常,忘情地呼叫著,眼睛在閃閃發光。跑得最快的一批人剛剛在河堤邊上站住腳,第二批人馬上就接了上來,而且後面的人還更多,還想往前擠。如果不是碼頭上那些大小船隻的艄公們,對此顯然已有經驗,早就拿出長篙,一邊奮力攔擋著,一邊大聲喝止,說不定就會有人被擠到河裡去了。不過儘管如此,余懷等主僕四人仍舊被這突如其來的騷動鬧了個矇頭轉向,甚至還沒明白過來,就被團團擠在當中,變得進又不是,退又不能,一步也移動不了。

  不過,這種情形卻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忽然又有人喊了一聲:「媽的,船不是靠這兒,是靠那邊,那邊!」

  大家轉頭望去,果然發現,黑壓壓地擠聚在下游的那些人頭,正攢動著,向南邊擁去。於是大家又驀地發出一陣鬧哄哄的亂叫和臭罵,你推我擁地紛紛跟了過去,轉眼工夫,便走了個乾淨。原來的地方,依舊只剩下余懷等主僕四人。

  「唉,瞧他們天天都是這樣子,其實又有什麼用?能認到贖回的,又能有幾多?」一個蒼老的聲音在旁邊說。

  主僕四人回頭一看,原來說話的是個老艄公。他站在一隻天平船的船頭,正把長篙放回船篷底下的支架上。

  余懷猶豫了一下,隨即拱拱手問:「敢問老爹,聞得這些婦人,都是要運到北邊去的,怎麼又許她的家人來相認贖人?」

  那艄公看了他們一眼,淡淡地說:「這個么,本來也是不許認贖的。是百姓向官府哭泣求告得多了,才開准此例。只是偌大一個江南,兵荒馬亂的,到底有幾多人家有工夫到碼頭來日日候著?就是像這些有工夫來的,又怎能得知自家的婦人被弄到了哪個碼頭?不過是儘儘心意罷了!再說,這些婦人十之八九只怕都被大兵耍弄過了,就算贖了回去,也是……唉!」

  三個朋友對望了一眼,不再問了。但是老艄公的這些話,仍舊使他們又一次感到深深的恥辱與刺痛。這樣默默地站了片刻,終於,沈士柱抬起頭來,猶豫著提議說:「眼下離開船還早,或許——我們也過去瞧瞧?」

  余、柳二人都沒有異議。大家便移動腳步,沿著河堤,慢慢地向前走去。

  由於距離得遠,剛才他們一直沒有看清那些船怎樣靠岸,因此也弄不清到底載來了多少婦女。此刻走得近了,他們才發現她們是分乘三隻大艚船抵達的。人數還真不少,起碼也有兩三百,大多數已經上了岸,就一堆兒地站坐在河堤上,還有一些正在下船。她們大都髮髻蓬鬆,不施粉黛,身上的衣裙也像是胡亂湊合,顯得很不合體。其中東張西望的也有,但多數都是頭頸低垂,一副含羞忍辱的樣子。幾個腰懸弓箭、提刀持槍的清兵在旁邊虎視眈眈地看守著。至於河堤下面,則是人頭攢動。那些準備認親贖人的一邊伸長脖子,睜大眼睛,心急火燎地朝堤上張望,一邊直著嗓子叫喚:「阿花!」「阿囡!」「小寶他娘!」「嫂嫂!」「阿妹!」「新婦!」

  「嬸娘!」「大福媽!」「春丫頭!」

  隨著這聲聲叫喚,堤上那些女人也騷動起來,她們同樣伸長了脖子,大睜著驚慌的眼睛,並且開始互相推搡著,發出尖聲的回應:「哎!」「我在這兒!」「小寶!」「大福!」「姆媽!」「官人!」「我是阿囡!」「我是常喜!」「我是招弟!」

  不過,叫喚歸叫喚,而且有些聽來像是接上了茬,但其實只是名字相同,很快又發現不是,結果有好一陣子,竟然沒有一個相認上的。這麼一來,人們似乎泄了氣,不再向前擠,叫聲也隨之稀落了下來……然而,就在這時,忽然響起一聲大叫:「哎,這不就是春丫頭嗎!」接著,就看見一老一少兩個男人,一邊高叫著「春、丫頭!春丫頭!」一邊拚命往前擠。聽見這叫喚,堤上那群女人當中,有一個少女也驀地發出一聲尖叫,跌跌撞撞地衝下來,到了堤下,大約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摔了一個跟頭,但她一翻身又站起來,猛地向前奔去,終於一下子撲到已經來到跟前的親人懷裡,放聲大哭起來……「啊,認到了,認到了!」人們紛紛相告著,有驚喜的,有感嘆的,自然也有嫉妒的。但同時,顯然全都被這成功相認的一幕所鼓舞,於是再一次發出亂鬨哄的呼叫,並且爭先恐後地向前擁去。看見這種情景,河堤上的那群女人也激動起來,不顧一切地往堤下奔。守在旁邊的那幾個清兵顯然早有經驗,起初還連聲喝叫,試圖制止,但看見沒有效果時,他們就自動退出人群,站到外圍去,遠遠監視著。

  這當兒,兩邊的人已經合到一起。於是丈夫尋妻子的,妻子尋丈夫的;父親尋女兒的,女兒尋父親的;還有侄兒尋姑姑,哥哥尋妹妹,外甥尋姨娘的。幸而尋到了,固然是喜極而泣;尋找不到的,也忍不住嚎啕大哭。於是一時間你也哭,我也哭,那牽衣頓足的號哭是如此悲苦,如此可憐和絕望,它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揪扯著人們的心肺。到末了,就連那幾個清兵也背過了臉去……「嗯,我等不如走吧!」余懷終於忍受不了,回頭建議說。看見沈、柳二人都點點頭,他就轉過身,打算離開人群。然而一抬頭,卻發現一個年輕女子正站在旁邊,大睜著一雙驚慌的眼睛,不住地朝他們打量。看見他們轉過臉來,她就顫抖了一下,囁嚅地問:「不敢動問客官,這位老爸可是、可是留都說大書的柳老爸?」

  余懷微微一怔,沒想到竟然還有來同柳敬亭相認的,再打量一下對方,卻發現面生得很。但因為她問的不是自己,一時倒也不便回答,只好轉眼去望柳敬亭。

  柳敬亭倒很爽快,點點頭,說:「小老正是柳麻子。不知姑娘怎麼認得在下?」

  在等待回答的當兒,那女子臉孔煞白,顯得很緊張。直到聽見這句答應,她才如釋重負地雙腿一彎,跪倒在地上,叩著頭稟告說:「婢子是如皋冒辟疆相公家的丫環,名喚紫衣。因柳老爸曾到我家來開講書詞,婢子當時在帘子里侍候少奶奶聽書,故此認得老爸。」三個朋友因為事出突然,又都不認得對方,因此都有點驚疑不定。現在得知原來是冒襄家的、r環,才「氨的一聲,明白過來。

  但是冒家的丫環竟然出現在被擄掠的婦女群中,又使他們意外之餘,腦子裡頓時閃出不祥的念頭。

  「啊,你既是辟疆家的、丫環,卻為何到了這裡?」沈士柱連忙追問。

  「婢子是被……是被搶來的。」

  「那麼,你家主人呢?」

  「我家主人——婢子不……不知道。」

  「不知道?莫非不在了?」由於吃驚,也由於緊張,三個朋友不約而同地瞪大了眼睛。

  「哦,不,不,婢子被搶時,他們還在的。不過後來、後來就不知道了……」這話無疑是實情,因此三個朋友互相對望了一眼之後,只好不再問了。但是,對於冒襄一家安危的關切,又使他們不甘心就此作罷。於是沉默了一下之後,他們依舊向紫衣詳細問起冒襄一家逃難的情形。直到得知如果老朋友還活著,一是可能重新回到海寧,二是可能前往宜興投奔陳貞慧,他們才稍稍放下心來。「嗯,到了這一步,你如今作何打算?」柳敬亭從短眉毛底下瞅著丫環,問。

  紫衣本來已經站了起來,聽了這話,她的眼圈驀地紅了,並且汩汩地湧出淚水,但仍舊強自控制著。

  「婢子總是前世……作孽,故此今……生得此報……應!」她嗚咽地說,「既是命中如此,婢子也不……不敢怨恨。只是想到、想到在少爺、少奶奶和宛娘身邊時,沒有盡心盡責侍候,心下、心下萬分不安。老爸和兩位相公都是我家少爺的朋友,若有便見到我家少爺時,請轉告他,就說紫衣今生再也……不能侍候他老人家了,只盼來世做牛……做馬,再……報答他的大恩大德……」說完,她再也管不住自己,終於跌坐在地上,哀哀地放聲痛哭起來。

  還在紫衣抽抽泣泣地說話的當兒,沈士柱臉上已經現出老大不忍的神情。這會兒發現余懷站在一旁眉毛皺得緊緊的,他就伸手扯一扯朋友的衣袖,等余懷跟著走出幾步,他就急急地說:「她既是辟疆的丫環,如今落到如此田地,也著實可憐。我們不如花點銀子,把她贖出來算了!」

  余懷搖搖頭:「這事我也想過,但只怕不妥!」

  沈士柱瞪起眼睛:「有什麼不妥?莫非我們競忍心見死不救么!」

  「兄別急啊!」余懷做著制止的手勢,「你沒聽她方才說,同她一道被搶的,還有七個丫環么?即使後來走散了,也還有四個在這碼頭上。你總不能把她們全都贖下吧?再說,我們這一次南下,可是有重任在身,也不能帶著一幫子丫環招搖過市。更別說到時候未必就見得著冒辟疆——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事到如今,也惟有先顧著大事了!」

  「那麼——」

  「唉,給她點銀子,讓她自尋活路吧!」

  七

  柳敬亭估計得不錯。主僕四人乘上兵船之後,果然一路順利,再沒有受到查驗。不僅如此,由於船上那些兵校都是從前明的軍隊投降過來的本地人,柳敬亭稍稍施展一下說書的本領,就立即博得他們的熱烈喝彩,並且從此纏著不放。結果一來二去,還真的從他們那裡刺探到一些機密軍情。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清朝鑒於江南的戰局吃緊,已經任命多羅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率兵南下,增援杭州,並向浙東和福建地區發動更猛烈的進攻。目前,清兵正在長江邊上大肆徵集民船,準備供博洛到來使用。柳敬亭把這個情報告訴余、沈二人後,大家都緊張起來,覺得有必要儘快通知魯王方面。不過,由於紫衣曾經說到,冒襄前一陣子就在海寧一帶逃難,目前有可能前往宜興去投奔陳貞慧,又使他們對老朋友的安危始終放心不下。加上余懷也很想探訪闊別多時的陳貞慧,徵求一下這位才略超群的兄長對時局的見解。結果三人商定:先由沈士柱和柳敬亭直接前往浙東報信,而余懷則帶著親隨阿為繞道宜興一趟,再從那裡趕到浙東會合。

  現在,余懷主僕已經按照計劃,在常州登了岸,改乘一隻小船,向宜興進發。

  從丹陽往南的廣大地區,歷來都是水網交織、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而位於太湖和渭湖之間的宜興縣,也同樣以盛產稻米、小麥、蠶桑和各種魚蝦蟹鱉著名。要在以往,到了這種開耕的季節,河汊上必定早已秧船來往,漁歌互答;兩邊的岸上,也必定是牛鳴人叫,忙碌著無數農夫的身影。可是,自從去年七月,明朝前職方主事吳日生在吳江起義,進佔太湖之後,這一帶便成了義兵和清軍反覆爭奪的地盤。接連不斷的殘酷拼殺,弄得老百姓倉皇逃避,再也無法安居,或者身不由己地捲入戰事,或者紛紛四散逃亡;本來是寧靜和平的村莊,也因為一再遭到燒殺和劫掠,不少都成了廢墟。以致到如今,當余懷主僕沿著涌湖邊上一路南來,映人眼中的,只有一望無際的黃蘆和苦竹,映襯著成片成片被拋荒的田野。有時小船行上十里八里,也看不見一點人煙,只有烏黑聳立的斷壁頹垣、倒塌的橋樑,以及不時貼著船舷流過的、泡得腫脹的可怕浮屍。其中有些屍首因為被砍去了腦袋,水從腔子里灌進去之後,就變得直立起來,於是那半截的無頭身子就露在水面上,冉冉地漂浮過來,驟然一見,簡直能把人當場嚇昏。倒是那些野鴨、白鷺一類的水鳥,渾不曉得人世的苦難與兇險,依舊呱呱地叫著,成群結隊地飛來飛去,好歹使這劫後的水鄉,增添了幾許令人心頭髮憷的生趣……由於一直生活在南京,在此之前,余懷對於戰亂的殘酷和可怕,還沒有太多深切的感受。也就是到了這時候,他才多少有點後悔這次本非絕對必要的旅行。

  但已經走到半途上,退回去又不甘心,只好硬著頭皮往前闖。結果,經過了兩天一夜驚魂不定的航行,主僕二人才總算在太陽落山的時分,抵達陳貞慧的家鄉——亳村。

  這是遠離宜興縣城的一個小村,緊挨在相鄰的溧陽縣邊沿。一路上,由於滿眼所見的儘是戰亂死亡殘破的景象,余懷一直暗暗擔心著:要是陳貞慧也逃亡他鄉的話,那麼很可能就會白來一趟了。不過,進入縣城以西之後,卻發現情形漸漸有些改觀。特別是毫村一帶,憑著位置偏僻,看來反而得以躲開禍劫。雖說眼下離天黑還有好一陣子,田野上已經停止了勞作,看不見一個農夫,但土地已經犁開,秧田也一片嫩綠——開耕的景象仍舊隨處可見。而在隱現於綠樹叢中的一帶草屋和瓦房的頂上,也照樣升起了縷縷炊煙……這種情形,使余懷多少心定了一點。因此等烏篷船在村頭靠岸時,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

  陳貞慧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亳村中自然無人不曉。沒有費什麼勁,主僕二人就被熱心的村民帶領著,來到老朋友的家門前。

  「嗯,自從去年四月在留都,他被馬、阮二賊陷害,關進大牢里,我就見不到他了。後來只聽說他同黃太沖、顧子方一道逃了出來,但也沒能見著。那麼經歷了這大半年的奇禍巨變,他如今會是什麼樣子呢?從剛才那些村民的模樣看來,這一帶也沒能躲過剃髮之辱,那麼他到底有什麼打算?還有,辟疆一家是否當真投奔到了這裡?」在那個熱心的村民替他們人內通報時,余懷一邊打量著眼前建築得頗為考究的門樓,一邊多少有點不安地想。不過,他很快就停止了思索,因為門內已經傳出了急促的腳步聲。於是,他迅速轉過臉去,同時腦子裡浮現出老朋友那高大的身軀和熟悉的圓盤臉,一顆心也因為激動而急跳起來。

  然而,出來迎接他的卻不是陳貞慧,而是一個身材瘦削的中年人。那人有著一個骨稜稜的鼻子和一雙細長眼睛。他把余懷主僕打量了一下,行著禮說:「先生遠來勞苦!有失迎迓,還望見霜—不敢請教先生高姓大名,有何貴幹?」

  「哦,學生姓余,名懷,是你家主人的朋友,今日特地從留都來訪他,相煩通報一聲。」余懷說著,把拜帖遞了過去。

  「原來是余先生,失瞻了!」那人看了看拜帖,隨即沉吟地說:「只是我家四爺不在家中……」余懷不由得一怔:「怎麼?定生兄不在?那、那他到哪裡去了?」

  「哦,先生莫急。先生遠來一趟不易,且請人內歇息、奉茶,如何?」

  「可是——」

  「請先生入內說話。」那人做出相讓的手勢。

  余懷眨眨眼睛,只好停止追問,滿腹狐疑地向屋裡走去。

  陳貞慧這個家,以往余懷還沒有來過,只知道老朋友的已故父親陳於庭,曾經做過明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是一位二品大員。因此他設想陳家也應該是高堂華屋,頗有氣派。不過此刻,余懷卻一點打量的心思都沒有,因為他這一次冒著路途上的種種危險,老遠地找到毫村來,惟一的目的就是為著同陳貞慧見上一面。

  不料陳貞慧卻不在家!那麼他去了哪裡呢?如果竟然見不著,豈不是白白地辛苦奔波一趟!正是這種驚疑不定,弄得他心中七上八下,以致從穿過門廳、天井,直到踏人堂屋,他都沒有什麼感覺,直到聽見身後發出呼喚,他才驀地停下來。

  那人先請余懷坐下用茶,又自我介紹說,他名叫陳之才,是府里的管家,有事儘管吩咐。然後就請余懷稍等,他自己拿著拜帖,匆匆走進屏風後面。約莫過了一盞茶的工夫,只見他重新走出來,行著禮說:「適才,在下已經將先生到訪之事稟告我家老夫人。老夫人說:只因我家四爺不在,無法接待先生。萬分抱歉。老夫人說:余先生遠來不易,就請在寒舍盤桓幾日,歇好了腳再去。」

  在望眼欲穿地等待陳之才出來的小半天里,余懷已經好幾次站起來,又坐下去,根本靜不下心來品茶,直到屏風後面再度傳出腳步聲,他才重新燃起一線希望。忽然聽對方這麼一說,他頓時像被扼住了咽喉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半晌,只好有氣無力地點點頭,跌坐在椅子上。

  「那麼……」陳之才的聲音在旁邊響起。

  「不,」余懷一聳身又站起來,不甘心地說,「你告訴我,定生兄如今在哪裡,我要尋他去!」

  「這……」

  「你說,在哪裡?定生兄到底在哪裡?」

  「先生還是請先在寒舍住下,洗臉、用膳,再從長計議……」「不,余某此次來,就是為的與定生兄一晤。你不告訴我他現在何處,我主僕二人今日就守在這裡,直到得知他的行蹤為止!」

  這麼斷然表示了之後,余懷就當真回到椅子上一坐,擺出一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神色。

  看見他竟使起蠻來,陳之才顯然有點不知所措。半晌,只見他搖搖頭,轉身走了出去。

  「哎,大爺,我們這樣子,成么?」等陳之才的腳步聲消失之後,阿為湊近來,有點擔心地悄聲問。

  余懷皺起眉頭:「嗯,等著吧。不過,我剛才瞧出來了——既然陳定生不在,就該把行蹤告訴我,可他卻支支吾吾。這裡頭只怕另有文章!他這不是又出去了么?必定是去報告主人了,且看他回來怎麼說!」

  既然主人的主意是如此,阿為也就不再多嘴,依舊回到行李旁邊守著。這麼過了一會兒,只見陳之才再度出現了。不過這一次,他的身後還跟著兩個僕人,分別端著托盤,盤裡盛著飯和菜,還有一壺酒。走進大堂之後,陳之才就指揮僕人把飯菜擺到八仙桌上,並且把燈點上,然後轉身賠笑說:「先生趕了一天的路,到這會兒,就算不乏,也必定已經餓了。就請用膳,如何?」

  余懷面無表情地搖搖頭。

  「那麼這位阿哥……」陳之才轉向阿為。

  阿為同樣不吭聲。

  陳之才看看他,又看看余懷,臉色突然變了。他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什麼,但終於一甩袖子,回身往外就走。那兩個僕人雖然莫名其妙,看見頭兒走了,也疑疑惑惑地跟了出去。

  大堂里又重新只剩下主僕倆。外面的庭院上方,天色已經全部黑下來,八仙桌上的酒飯卻不斷地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到了這種當口,主僕倆說肚子不餓是假的。不過,當想到飽受驚恐,辛辛苦苦地趕到這裡來,如果竟落得個連陳貞慧的行蹤都得不到,實在未免太倒霉,也太虧本,余懷就仍舊強忍著飢餓,堅持不去碰那些酒飯。

  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隨著飯菜涼下來,那香味也變得不似先前那樣強烈和誘人。在這當間,余懷主僕隱約覺察到,有人不止一次地走近窗欞來窺看堂里的動靜,於是他們愈加橫下一條心,咬牙閉目,不動,也不說話……終於,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在屋外的過道響起。接著,陳之才一步跨了進來。

  他對於剛才客人在屋子裡的情形似乎了如指掌,因此根本不去審視桌上的飯菜,而是一直走到余懷跟前,拱著手說:「余先生,非是在下有意刁難。皆因我家四爺確實不在家裡。不過剛才經在下向我家主人反覆稟告,已有轉圜之機。請先生即速用膳,然後隨在下出門。」

  余懷起先聽說事情有轉圜之機,心中頓時為之一喜;接下來卻聽說還要出門,又頗為納悶。不過,他知道對方這麼安排,自有緣故,便不再追問,連忙道過謝,招呼阿為過來侍候,匆匆扒了兩碗飯,連酒也沒喝,便丟下筷子。又按照陳之才的意思,讓親隨留下,自己單獨跟著管家,離開堂屋,向大門走去。

  陳府的兩名僕人已經提著燈籠,在碼頭上守候著了。等余、陳二人上了小船,他們便拔起竹篙,沿著曲折的河道,一下又一下地,撐向夜色迷茫的深處。

  「哦,如皋的冒辟疆先生——也是定生兄的朋友,不知可也到了府上?」當小船行出一陣子之後,余懷忽然想起此行還有一個目的,於是連忙向陳之才打聽。

  「冒辟疆先生?」陳之才搖搖頭,「不曾來過呀!莫非他也要來不成?」

  「哦,不。」余懷說,稍微感到有點失望,不過隨即暗想:「這麼說來,辟疆也許還在海寧?」於是把這事放到一邊,轉口又問:「那麼侯朝宗先生呢?聞得他與你家四爺是兒女親家,嗯,他可來過?」

  「侯姻三爺么,他卻是來過的。記得去年六月,我家四爺剛從留都回來未久,他就來了。但那時到處傳說大兵南下,人心亂得很,因此他住了幾日,就急著回商丘去了。」

  聽說侯方域來過,余懷好歹放下了一樁心事:「這麼說,原來揚州城破時他沒有遇難,居然活著逃了出來,總算不幸中之萬幸!」

  心中這麼想著,耳畔卻聽見陳之才解釋似的說:「好教先生得知,不是我家四爺拿架子,推託先生。今日這事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皆因我家四爺的名頭太大,一天到晚都被人盯著。記得去年六月初,侯姻三爺還在的那陣子,楊龍友在姑蘇殺官起事……」「你說什麼?」余懷心中一動,連忙回過頭去,「哪個楊龍友?難道是楊文驄——楊龍友?」看見對方肯定地點點頭,他就驚訝地追問:「殺官起事?楊龍友他殺官起事了?」

  「嗯,聞得當時大清朝已委鴻臚寺卿黃家鼐、通判周荃和一姓吳的參將,來安撫姑蘇,蘇府陳太尊、長洲李縣尊俱乘夜棄官遁去。眾人以為大事已定。誰知自鎮江逃來的楊龍友,串同都司朱國臣假稱謝賞,率營兵到兵府道中,出其不意,拿下黃家鼐三個,還有隨從二十餘人,俱綁出葑門外,即時斬首,並重新樹出大明旗號。聞得士民響應者很是不少。當時方密之老爺的妹夫孫克咸相公也在其中。

  楊龍友便派孫相公來毫村,邀我家四爺出山,說是共謀大事。因我家四爺堅不應承,他才無奈去了。也幸虧我家四爺有見識,若不然,必定被他連累完了呢!」

  「噢,後來呢——這楊龍友?」

  「後來么,過不了幾日,就聽說留都派來了大兵,他料知抵敵不住,便帶兵逃往福建了!」

  楊文驄,既是馬士英的妹夫,但又同東林、復社方面有來往的這位好好先生,以往余懷和他的朋友們一向把他看成是個兩頭賣乖的滑頭傢伙,心中對他頗瞧不起,然而到頭來,他竟然做出如此果敢的舉動。這確實大出余懷的意料之外……「哎,這只是一遭,」大約看見余懷不做聲,陳之才接著又說:「後來大清朝的新撫院士公到任,也要徵召我家四爺出去做事;接著太湖吳日生又派人上門請他加入義軍,還說要向浙東的魯監國保舉他。弄得我家四爺左右為難,因此乾脆躲起來,任他什麼人來,都只推不在。適才我見先生是他的舊友,遠來難得,特地著人拿了先生的帖子去告知,得他應允,才敢來與先生說。怠慢之罪,還望先生見恕才好!」

  余懷「哦」了一聲,也就直到這時,心中的疑團才算解開了,暗想:「原來如此!這麼說,定生是決意置身事外,袖手旁觀了。不過,以他平日的為人,卻似不該如此。嗯,此中必定另有隱情,待見了面時,我要問他一問!」這麼打定主意,他就不再向陳之才打聽,只默默地瀏覽著遠近純凈如畫的夜色,傾聽著兩岸不時傳來的夜鳥格磔的啼鳴。直到撐船的僕人說了一聲「這便是了!」他才轉過頭來。

  不過,其實還沒到達目的地,只是水路走完而已。一行人在一處低洼的地方登了岸,便由一名僕人提著燈籠在前頭引路,沿著崎嶇的山徑繼續往前走。直到進入了一個小樹林,才發現黑暗中隱約有一點黃色的亮光。領路的僕人加快了腳步。大家又曲曲折折走了一陣,那亮光漸漸大起來,清晰起來了。終於可以辨認出,原來那是燈光,正從一間小土房子的窗戶里透出來。

  「啊,我馬上就要同定生相見了!馬上就要見著他了!」余懷想,心再一次急跳起來。同時,聽見陳之才已經上前敲門。

  陳之才敲了兩下,門內卻沒有答應。他回頭望了望余懷,又接著再敲。誰知仍舊沒有應聲。他疑惑起來,用手推了推,發現門是虛掩著的,競應手而開。於是他便一步跨了進去,同時叫喚著:「四爺,四爺!」不過,幾乎是馬上,他就轉身探出頭來,有點緊張地說:「咦,裡面沒有人,四爺不在!」

  「你說什麼?」余懷吃了一驚,連忙緊邁兩步,跟進屋子裡。

  這是一間很小的土房子。進門的一間,剛剛放得下一桌一椅,而右側的一間擺下一張床之後,也幾乎連轉身的地方也沒有。可是,不管是外間還是裡間,確實都沒有陳貞慧,只有桌上的油燈,依稀照亮著四面粗糙的牆壁,也照亮著桌上散放的文房四寶。

  「咦,這是什麼?」陳之才忽然伸出手去,把一樣東西從桌上拿了起來。

  「余淡……」他出聲地念道,隨即「哦」了一聲:「是信!是給余先生的信!」

  「什麼?給我的信?」余懷更加意外,連忙接過一看,果然,信封上寫著「余淡心社兄親啟」,正是他所熟悉的陳貞慧的字體。那淋漓的墨跡還未曾干透,看來是才寫下不久的。

  「嗯,定生為何要給我留下信?他又到哪裡去了呢?」這麼疑疑惑惑地想著,余懷就不由自主地把信拆開,就著燈光看起來。信並不太長,但措辭卻十分明確。

  大意是說:得知老朋友來訪,感到十分高興,本打算立即趕回村裡相見。但後來想到目前的處境,又躊躇起來。因為經歷了這場興亡巨變,他已經看透人間的污穢濁亂,決心從此歸隱田園,奉親課子,再也不參與任何世事。但是卻偏偏被名聲牽累,仍舊不斷有人找上門來,包括一些老朋友,或邀他從軍,或勸他出仕,使他窮於應付,不勝其煩。現在余懷找來了,目的是什麼呢?他估計也無非是上述兩種。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他所不能答應的。那麼與其空費唇舌,最後弄得不歡而散,倒不如暫退一步,為日後留下再聚的餘地。因此考慮再三,還是決定臨時走避,以不見面為好。他也知道這樣做很不禮貌,會令余懷十分失望,甚至大為生氣。但希望老朋友能體察他的苦心,給予原諒。在信的最後,陳貞慧是這樣寫的:貞慧不才,亦深知大義所在。雖力不能揮魯戈以返日,惟夷齊首陽之章,靖節東籬之志,未敢或忘。風雨如斯,大難未已,他日執手,恐未可期。若天憐幽草,微命得全,則十年之後,如能待我於秦淮水閣,當別有一番感慨也!只此定約,兄無笑弟太痴耶?

  余懷看著看著,一顆心不由得緊縮起來。還在前來的船上,他就已經從陳之才口中得知陳貞慧離家避客的原因,並對老朋友的冷漠和消極頗不以為然,還打算見面之後,好好勸他一勸。沒想到,甚至在他來到門口之前的一刻,陳貞慧卻臨時決定乾脆照面都不打,使他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那麼對方對時局估計的悲觀,情懷的陰冷,態度的決絕,都顯然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但是,以陳貞慧的過人才智,高遠見識,為什麼竟然會這樣呢?莫非他認定,目前正在江南乃至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推進著的抗清復明大業,都是沒有用處,不可能成功的么?正是這種揣測,有片刻工夫,使余懷的情緒受到猛烈衝擊,以至於目瞪口呆,那拿著信的雙手,卻止不住簌簌發起抖來。

  然而,他這麼一抖動,出乎意料地,從信封里又抖出一張紙。陳之才眼明手快,馬上從地上拾起來又交給他。余懷機械地接過,舉到眼前,只見上面只寫著兩行字:明室可仗者民心,而痼疾在穴斗;清國可恃者武功,而所難在文治。欲知天下大勢,成敗興衰,當各視其興利除病之效為如何耳!

  余懷的心抖動了一下,隱約覺得陳貞慧的這句讖語似的話里,包含著某種極重要的東西。但急切之間,卻又琢磨不清。他遲疑了一下,慢慢把信折好,放入懷中。但是畢竟心有未甘,於是轉過身,走出門外,用雙手籠在嘴上,向著濃黑如墨的暗夜,張開喉嚨叫喚:「定生兄——定生兄——定生兄——」可是一連喊了七八聲,陳貞慧始終既沒有出現,也沒有回應——看來真的已經斷然離去了。當那聲聲呼喚沒入叢林深處之後,傳回耳中的,只有風吹草響,以及四下里響個不休的「咣咕咣咕」的蛙鳴……終於,余懷失望地回過頭,看看跟出來的陳之才,無可奈何地說:「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回去吧!」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平原上的摩西作者:雙雪濤 2第三部 春盡江南作者:格非 3第二個太陽作者:劉白羽 4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20年作者:孔二狗 5人世間 上部作者:梁曉聲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