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第七章

所屬書籍: 白門柳3:雞鳴風雨

  一

  魯王的軍隊全線渡江的消息,使海寧的士民再度陷於驚恐與混亂。不過,戰火最終並沒有蔓延到那邊去。真實的情況是:從十月初八到十五的八天內,戰鬥始終只局限在杭州南、東兩翼的江邊一帶進行。而且東線的明軍由於兵力不足,大多採取突襲游擊的方式,雖然將士們作戰英勇,也頗有斬獲,但始終未能擴大戰果。倒是南線戰鬥的規模比較大。特別是總兵官鎮東侯方國安所部的主力明軍,從富陽縣沿江挺進,清兵抵擋不住,節節敗退。明軍一直推進到杭州城外十里的地方。清朝浙江總督張存仁聞報,親自出城迎戰,結果再次大敗。方國安乘勢揮兵掩殺,一直追到杭州城東南角的草橋門。如果不是碰上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雨,說不定就會攻進城裡去。縱然如此,這樣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捷,已經足以使浙東官民眾口哄傳,極大地興奮起來。於是,當「連戰十日」的計劃結束之後,魯王便傳下諭旨:定於十一月一日,在與杭州隔江相望的蕭山縣境內大閱兵馬,以激勵士氣,顯示軍威。到時候,照例要論功行賞,對一大批將士加官晉爵;而作為這次閱兵的高潮,則是舉行隆重的築壇拜將儀式,任命眾望所歸的方國安為大將軍,把各路軍馬統一交由他來統率。

  今天,是十月三十日,已經收兵返回原駐地的各路軍隊,又紛紛按照命令重新開拔,向閱兵的地點——官山下集結。當然,也並非所有軍隊都來,而只是派出一部分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即便如此,在通往官山的各條大路上,也已經一天到晚人喊馬嘶,塵土飛揚。由號衣、刀槍和各式旗幟連綴而成的隊伍,絡繹不絕地蠕動著。顯然是打了勝仗的緣故,這些隊伍看上去全都精神抖擻,士氣高昂,一邊走,一邊還扯開喉嚨,用粗獷的嗓門唱起了歌:弗見了情人心裡酸!用心模擬一般般。閉了眼睛望空親個嘴,接連叫句俏心肝!

  別人笑我無老婆,你弗得知我破飯籮淘米外頭多!好像深山裡野雞隨路宿,老鴉鳥無窠別有窠!瓜仁兒本不是希奇貨,汗巾兒包裹了送與我親哥!一個個都在我舌尖上過,禮輕人意重,好物不須多。多拜上我親哥也,休要忘了我!

  正二更,做一個夢團圓得有興!千般思,萬般愛,摟抱著親親!猛然間驚醒了,教我神魂不定,夢中的人兒不見了,我還向夢中去尋!囑咐我夢中的人兒也,千萬在夢中等一等!

  我做的夢兒倒也做得好笑,夢兒中夢見你與別人調,醒來時依舊在我懷中抱。

  也是我心兒里丟不下,待與你抱緊了睡一睡著,只莫要醒時在我身邊也,夢兒里又去了!

  他們自得其樂地吼叫著,吼完一支又一支,全不顧調門對不對,板兒準不準。

  前面吼聲剛歇,後面又接上來,吼到肉麻撩人之處,還爆發出陣陣鬨笑。

  當然,也不是所有隊伍都是如此。譬如說,來自駐紮在官山以北一線的紹興、餘姚、慈溪、寧波等府縣的明軍,情緒就遠沒有那麼高漲。他們雖然也匆匆行進著,卻明顯地沉默得多,人數也少得多。說來也確實令人沮喪,自從朝廷決定實行「分地分餉」之後,作為臨時招募而來的民軍,他們便被擠對到只能靠「自行籌措」來維持的境地,結果糧餉的供應嚴重惡化,軍心也迅速陷於混亂和瓦解。

  就在渡江作戰的前夕,整營整營的士兵拋下武器,請求離開,留也留不祝到如今,本來多者上萬、少者也有四五千人馬的這六家明軍,除了一兩家情形稍好之外,其餘的全都只剩下不足二千人,甚至更少。如果說,在「連戰十日」期間,東面一線未能取得更大戰果的話,相當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他們的處境和遭遇既然如此,自然也就很難對眼前的閱兵感到興奮,也很難活躍得起來。

  不過,對於也屬於其中一員的黃宗羲來說,眼前這一切,他卻是看不到的。

  因為他壓根兒就不在隊伍里,而是留在龍王堂的營地,沒有前來參加閱兵。

  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自從半個月前返回黃竹浦催餉,耳聞目睹了村中的種種情形之後,心情一直十分惡劣。加上隨之而來營中的士卒嚴重流失,以致在渡江作戰時,餘姚明軍中他們所統領的一支,幾乎無所作為,與八月間那一場仗相比,可謂判若兩軍。這使他沮喪無奈之餘,愈加感到憤恨難平。如果不是想到大敵當前,除了拼力抗爭,殺出一條生路,可以說別無選擇,他很可能也會甩手不幹了。儘管如此,到了得知還要舉行什麼閱兵,並且要拜方國安為大將軍時,他就覺得一口惡氣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哼,姓方的是個什麼東西!憑著手握重兵,把滿朝文武全不放在眼內,專門排斥欺壓我們民軍,硬逼著朝廷『分地分餉』的就是他!到頭來還要我黃某反過來急顛顛地趕去給他捧場湊興,休想!」

  因此,到了商議前往參加閱兵的人選時,黃宗羲就向孫嘉績說明心情,執意留了下來。

  現在,孫嘉績已經率領大隊人馬出發多時,黃宗羲把留守的士卒重新作了調整部署,又處理了一些雜務之後,本想坐下來,最後再校閱一次那部由他新編的《魯監國元年大統歷》,以便呈交朝廷頒布實行;但是因為心情煩躁,終於還是拋下筆,帶上黃安等幾名親兵,離開住所,沿著營地慢慢地走去。

  已經是傍晚時分。薄雲浮蕩的天空中,冬日的斜陽無力地照臨著。從北岸吹來的風,緊一陣慢一陣地揪扯著人們的衣衫,也搖撼著遠近灌木叢光禿的枯枝。

  因為這一帶正在打仗,絕大多數居民都已經逃離,如今偌大一片河灘上,空蕩蕩的看不見人影。只有幾隻白色的沙鷗從錢塘江那邊飛來,側著身子匆匆掠過,一轉身,又撲扇著修長的翅膀,消失在煙波浩渺的遠處,使蕭瑟寂寥的天地,好歹增添了一點活躍的聲息……不過,黃宗羲並沒有注意這些。他皺著眉毛,悶悶不樂地走著,同時想像著孫嘉績率領隊伍,經過大半天的跋涉,不久將要抵達指定的集結地,投入檢閱前的準備。只不過,身為堂堂督師的孫嘉績,手中只剩下那麼一點點疲兵弱卒,一旦站在方國安、王之仁率領的正規軍旁邊,肯定會愈加顯得寒傖、可憐、微不足道……「哼,孫碩膚他們也真夠窩囊。這次浙東舉義,明明是他們帶頭鬧起來的,魯監國也是他們一手定策迎立,可是全不知因勢施為,改弦更張,仍舊一味因循舊習,惟監國一人的意旨是從,惴惴然以奴僕自處。怎麼開導,他也不昕。結果,讓方國安、王之仁那幫將帥輕易把持了大權不算,連兵餉也全給對方霸佔了去,自己分不到半點兒,到頭來競成了個光杆子督師!如此謀國,還有什麼指望?」這麼想著,黃宗羲的忿懣不由得又增加了幾分,踩踏在沙地上的腳步也更加粗重了……不過,他終於轉過臉去。因為他聽見,從右前方的河灘上,那一排接一排的窩棚當中,驀地傳來了一陣喧嚷。那些供士兵們住宿的窩棚,是用竹子和蘆葦臨時搭成的,過去因為兵多,偌大的河灘上曾經密密層層地搭了個滿。到如今,不少已經被推倒、拆掉,變成了禦寒的柴火;剩下的也成片成片地空置著。這些窩棚,大都搭得相當簡陋而且低矮。士卒們必須彎著身子才能鑽進去。到了人一離開,那裡很快就成了野狗的樂園。它們呼朋引類地鑽進裡面尋找食物,調情鬥毆,拉屎拉尿,甚至生兒育女。害得士兵們經常要像狩獵一樣,前攻後堵,下死勁往外轟趕。現在,黃宗羲發現,那裡正聚集著一群士兵。他們手中拿著槍棒,散落地擺出圍攻的陣勢,在那裡大呼小叫。看樣子,必定又發現闖進了什麼不速之客……「哼,這才叫現眼報呢,一旦倒了霉,連野狗也來欺侮我們!」望著手忙腳亂的士兵,黃宗羲默默地想。忽然,他激動起來,伸手奪過親兵拿著的一根長槍,轉身向窩棚大步奔去。

  「散開!都散開!到那邊去,到後面去!」他一邊高聲叫著,一邊朝那些士兵做著手勢。「是的,我非要把那些可惡的東西逮住,狠狠揍一頓不可!」他惱恨地想。

  「在哪兒?是這裡嗎?啊?」當衝到士兵們站立的地方,他瞪著眼睛追問。

  「稟老爺,小人們也說不準。」一個長得矮墩墩的兵回答。

  「那麼你們……」

  「小人們剛才走過這裡,聽見嘩啦一響,又乒乓一聲,便過來瞧瞧,卻又不見影兒,八成是那畜生怕趕,藏起來了。」

  黃宗羲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窩棚,發現它搭成長條樣,左右各有一個門進出,便用長槍朝那幾個士兵一指:「你,你,還有你,到那邊去!你和你,到後邊,都把牢了!」說完,也不等回答,他就彎著腰,從右邊的門鑽了進去。

  這是一間已經棄置了的窩棚。棚頂是用竹子支起來的,地下也鋪著竹子,平日士兵們就並排地睡在上面。大約因為天冷,所有的窗洞都被封住,裡面變得黑幽幽的,只有從門口的方向透進來一點光。黃宗羲依稀看見,棚子里亂堆著一些禾草,還有各種被丟棄的破壇爛布。地上東一攤西一團地布滿了各種可疑的事物,一股濃烈的屎尿臭味從腳下散發出來,直衝鼻孔。也就是到了此刻,黃宗羲才明白,那幾個士兵為什麼遲遲不進來搜查。不過,就此退出他也不甘心,於是側起耳朵昕了聽,沒覺出什麼動靜,便踮起足尖,小心翼翼地尋找著落腳之處,走過去,舉起長槍,朝那些禾草猛然一戳,沒有什麼反應,又接連再戳了兩下,仍舊沒有動靜。「嗯,剛才外面大叫大嚷的,那畜生自必已經走掉了!」他想,隨即把槍桿向橫里一攪,打算就此退出。誰知,就是這最後一下,禾草堆里忽然發出一聲尖叫,直滾出一團黑乎乎的東西來!

  黃宗羲反而嚇了一跳,忙不迭向後躍開。不過那東西顯然更加害怕,它匍伏在地上,不停地蠕動著,像在叩著頭,同時發出「軍爺饒命!軍爺饒命!」的叫聲——原來是一個人!

  黃宗羲這才定下神來。「你是誰?」他用長槍逼住對方,厲聲喝問。

  「良民百姓!小人是良民百姓!」

  「良民百姓?良民百姓怎麼會鑽到這裡來?」

  「走岔了路,小人是走岔了路!」那人繼續叩頭如搗蒜。

  黃宗羲半信半疑,為了審個明白,便把長槍一擺,命令說:「走,到外頭去!

  快點!」待那人畏畏縮縮地挪動身子,他又隔著棚壁高聲說:「外邊的聽著!這裡逮著個人,你們可都把住了!」

  外面的士兵自然聽到棚里的對答,因此齊聲答應。果然,等那人一露頭,他們就一擁上前,把他按住,送到尾隨而出的黃宗羲面前。

  也就是到了這時,黃宗羲才看清楚俘虜的模樣。原來是個臉色蠟黃的中年人,腦門禿而亮,穿著一身黑色衣褲,還打了縛腿。顯然是在窩棚里折騰了半天的緣故,他的瘦臉上滿是污跡,頭髮鬍子亂蓬蓬的,還沾著好些禾草。此刻,他那雙小眼睛正從眉毛底下膽怯地窺伺著,彷彿想弄清自己的處境。

  「嗯,你是何人?」把對方打量了一番之後,黃宗羲冷冷地再度發問。

  那人連忙雙膝跪下,結結巴巴地說:「小人陳、陳九,西興人氏,世代良民,今日本、本想去長山走親戚,因走岔了路,遂致、遂致誤闖大營,還望大老爺寬恕!」

  「胡說!你不是良民,是韃子的細作!」

  「老爺息、息怒,小人不、不是細作,實在是良民百姓!」

  「既是良民,為何不堂堂正正問路,卻要躲進窩棚中?」

  「小人見了、見了許多兵爺,心中害、害怕,故此……」從被逮住起直到這一刻,那陳九始終縮作一團,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黃宗羲心想:「瞧他老實巴交的,不大像是歹人,也許確實是誤入營中?」於是又問了一些別的問題,看見對方都答得上來,他便終於緩和了口氣,說:「此處是軍營,眼下在打仗,亂闖進來,捉到是要砍頭的!知道嗎?念你是初犯,今次姑且饒了,若然下次再捉到,必定嚴懲不貸——可聽明白了?嗯,去吧!」

  陳九起初還有點發獃,當終於明白過來,就「氨的一聲,伏在地上,連連叩著頭:「多謝大老爺開恩饒命!多謝大老爺……」說著,爬起來,慌裡慌張地轉身就走。

  「哼,本該搜一搜他身上才對!」黃安在一旁嘀咕說。

  這話倒提醒了黃宗羲,他連忙說:「哦,不錯!你們快叫住他,上去搜一搜!」

  幾個士兵答應一聲,立即奔過去,重新把陳九喝住,圍住他上下搜摸起來。

  出乎意料,這一搜摸,也如同剛才在窩棚里一樣,居然就有收穫——很快地,一封書信便交到了黃宗羲面前。

  「怎麼,當真還帶著信?嗯,也不奇怪,既然出門一趟,自然……」這麼疑惑著,黃宗羲就接過信函,瞧了瞧封套。起初,他還不怎麼在意,然而,當他的目光變得稍為專註時,卻像被毒蟲螫了一口似的,差點沒跳起來。因為封套上赫然寫著這樣一行字:孫督師碩膚大人親啟而下面的落款則是:罪員馬士英拜呈「什麼?馬瑤草!居然是馬瑤草!」他不勝驚愕地瞪大眼睛。早在清兵揮兵南渡長江、逼近南京時,身為內閣首輔的馬士英就不戰而逃,致使明朝在江南的防線頃刻瓦解。後來聽說他逃到了杭州。但是到了住在杭州的潞王獻城投降之後,就再也沒有馬士英的消息。有人傳說他死了,也有人傳說他投降了清朝。連月來因為戎馬倥傯,黃宗羲也沒有工夫再打聽,惟有把一口惡氣藏在心裡。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十惡不赦的奸臣頭子又重新冒了出來!

  「好啊,原來你是給馬瑤草送信的!」他逼視著被重新押回來的陳九,厲聲質問。想到自己剛才幾乎受騙上當,他簡直氣得七竅生煙。

  在身份敗露的一刻,那陳九雖然顯得慌了手腳,但隨後就鎮定下來。他不再下跪,說話也不再結巴,而是抬起臉,直望著黃宗羲,面無表情地回答:「不錯,學生陳九如,是馬閣老的舊識。今日受他之託,要將一封書信親手交與孫大人。

  不料來遲一步,孫大人已經赴官山閱兵……」「放屁!」黃宗羲勃然大怒,「什麼馬閣老?是馬老賊!我問你,你既是要送書與孫大人,為何如此鬼鬼祟祟?馬老賊在書中到底說些什麼?啊!」

  「這個——」陳九如淡淡一笑,「學生可就未得其詳了。學生只知道,馬閣老——還有阮圓海阮大人,現今都在鎮東侯的營中。鎮東侯對馬、阮二老十分優禮,不日便要奏請魯監國,下旨起用了!」

  鎮東侯,就是如今深受魯王倚重,準備拜為大將軍的總兵官方國安。聽說馬士英竟然躲進了方國安的營中,而且還有阮大鋮,黃宗羲的腦袋「嗡」的一下漲大了,渾身的血也沸騰起來。一種噩夢重臨的感覺攫緊了他。他瞧著手中的信函,恨不得立即撕開來,看看裡面到底說些什麼。但信是給孫嘉績的,到底不能私自拆看,咬了幾次牙之後,他只好猛一揮手,喝令士兵:「你們給我把這狗賊拘管起來,無我之命,任何人都不得擅自釋放!違者軍法從事!」

  說完,就轉過身,氣急敗壞地匆匆向自己的住處走去。

  片刻之後,他已經和黃安分別騎上快馬,加鞭賓士在前往官山的路上了。

  二

  陳九如並沒有扯謊,馬士英和阮大鋮的確跑到了方國安的營中,而且眼下還跟隨他們的庇護者一道到了閱兵的地點——官山。只不過由於這二人的惡名實在過於昭著,隨時隨地都可能引發公憤,就連方國安也覺得在奏准魯監國之前,不便貿然讓他們公開露面,因此這兩個人才不得不暫時躲在營帳中,等候消息。

  其實,馬士英和阮大鋮並不是最近才跑來依附方國安的。早在杭州逗留的時候,他們就遇到了自池口率兵南逃的方國安,三人氣味相投,一拍即合,本想轉而捧出潞王來「監國」,以圖再度把持政局。誰知不久潞王就決定獻城投降,他們只好一齊逃過了錢塘江。在魯王政權建立之後這四個多月里,馬、阮二人一直躲在方國安的軍營中,幫著出謀畫策,前些日子那個「分地分餉」的蠻橫要求,其實就是他們的主意,為的是打擊和削弱地方義軍的勢力,好讓像方國安這樣的正規的軍人把持軍事大權。結果,這個目的達到了。如今方國安的地位急劇上升,成了魯王政權中首屈一指的軍事強人;而孫嘉績、熊汝霖、鄭遵謙、於穎等一批首倡舉義的元老重臣,則由於軍餉不繼、部屬的解體而日益失去影響力。局面擺布到這一步,馬、阮二人也就認為他們重新出山是水到渠成的事,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然而,方國安卻至今仍舊只讓他們呆在營帳中,就未免令這對難兄難弟有點掃興了。

  現在,前來參加閱兵的各路兵馬已經紛紛雲集。即使隔著營帳,也可以聽到外面遠遠傳來潮水一般的聲浪。那聲浪乍一聽只是紛紛攘攘的一片,而側耳細聽,就可以分辨出戰馬的馳騁,號角的長鳴,人群的呼喊,以及車輪的滾動。按照預定的計劃,正式的閱兵要到明天辰時才開始,因此眼下這些聲浪,只是軍隊進入各自營區時掀起的。但憑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直到入夜仍舊接連不斷的人喊馬嘶,卻不難想像到:未來的閱兵規模必定相當盛大,而為方國安舉行的築壇拜將儀式,也將會十分隆重莊嚴。正是受到這種越來越濃烈的氣氛刺激,阮大鋮再也坐不住,一挺身,從臨時充作凳子的一段木頭上站了起來。

  「哼,這老方也真是的!」他腆著依舊圓鼓鼓的大肚子,氣呼呼地說,「我們挖空心思地給他出主意,幫他把兵權抓到手,到頭來他卻把我們關在這裡,只顧自己去出風頭,也不知到底搗的什麼鬼!」

  靠在矮桌邊上的馬士英,卻已經沒有昔日貴為首輔時的威嚴風度,相反顯得有點頹唐。他擎著手中的半盞殘酒,抬了抬眼皮:「別急嘛,老方是講交情的人,既然答應了我們,自然不會食言。你我還是耐心等待為是!」

  「等,等,都等了快半年了!每回人朝,都說必定代我們啟奏,可就是沒有一次有下文!」

  「嗯,他也自有他的難處。一個武人,本來就無權干預朝政。何況如今朝中那幫子掌權的,全都把我們看成十惡不赦的罪魁禍首,一個個像烏雞眼似的盯著,稍一不慎,就會被他們一窩子撲上來活活啄死——唉,這事難哪!」

  「可是,如今他們手下的兵不是已經讓我們給攪散了么!沒有兵,誰還怕他個鳥!哼,這些年我也算經歷得多了,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才真正著緊。當初在留都,要不是我下死勁兒催逼,你馬瑤草只怕也未必那等上心,時至今日,我阮鬍子只好依舊守在家中當寓公呢!」

  馬士英本來沒精打采地坐著,聽了這話,他的眼睛眨巴了一下,那張酡紅的瘦臉隨即漲成深紫,山羊鬍子也翹了起來。驀地,他把酒杯往桌上一放,怒聲說:「我不上心你?老實告訴你吧,我如今後悔就悔在當初太上心你,結果弄到千夫所指,惡名加身,落得如今這種境地!」

  看見馬士英發火,阮大鋮也來了勁。他雙手把大鬍子一扯,惡狠狠地說:「好啊,你總算說出來了!怪不得自打杭州見面你就沒有好臉色,原來是怪我敗壞了你的錦繡前程!可是,這怪得了我么?如果不是東林、復社那伙偽君子四處煽惑,左良玉會興兵東犯么?如果不是史道鄰那等膿包,一仗就把揚州丟了,韃子會這麼快就渡江么?我一直勸你儘早除掉那伙偽君子,除掉史道鄰,可你就是支支吾吾地不肯動手,結果全都弄出來了。這又怨得了誰?嘿嘿,還想怪我?只好怨你自己罷了!」

  馬士英本來已經擺出爭吵的架勢,但被阮大鋮這麼一反駁,張開的嘴巴又合上了,鼻翼兩旁的皺紋則變得更深。半晌,他咬著牙,悻悻地說:「哼,我馬某人公忠謀國,問心無愧!要怨,就是怨你們——東林、復社不是好東西,可你也不是好東西!」

  聽他這麼說,阮大鋮反而呵呵笑起來:「好嘛,你說我老阮不是好東西,就算我不是好東西!可你公忠謀國的馬大人,為何至今還跟我這個壞坯泡在一起?

  為何我鼓動老方他們分地分餉,你對我的壞主意也大點其頭?啊?」

  「哼,我是見兵多餉少,與其讓那些烏合之眾白白糟蹋了去,還不如集攏起來,正正經經養好幾支精銳之兵!」

  這種振振之辭想必已經聽過不止一次,因此阮大鋮並無驚奇之色。他只是斜眼看著對方,冷冷地說:「噢,這麼說,你老還以為真能打得過韃子?這中興之業,還真能有成?」

  「為何不能?」馬士英顯得很傲慢,「若是新君能起用我馬某,這一次我自有主張,絕不會再蹈留都的覆轍!」

  阮大鋮的目光閃動了一下,沒有立即反駁。他直起身軀,捋了半天大鬍子,末了,彎下腰來,壓低聲音說:「可是,老兄想過沒有?北朝已狼踞大半個中國,以區區兩浙之地,實在不足以與之相抗。本來,唐藩在福建,聞得局面也鬧得不校若是浙、閩聯手,或者尚有可為。可是看這數月來的勢頭,兩地竟是各懷私忿,彼此不服,不翻臉成仇已屬幸事;望他聯手,只怕極難——哎,這局殘棋明擺著只等洪亨九來收拾了!老兄還意欲有所為,不亦愚乎?」

  阮大鋮這樣說,倒也不完全是危言聳聽。因為實情確實如此。就在與浙東起義同一時候,在毗鄰的福建,以前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巡撫張肯堂為首的一批官紳,聯合總兵官鄭芝龍、鄭鴻逵,也樹起了抗清的大旗。與浙東這邊不同,他們抬出的是正在福建避難的唐王朱聿鍵,而且還不是讓他「監國」,而是乾脆登基稱帝,改元「隆武」。這麼一來,就比魯王顯得更加名正言順。對此,浙東這邊的君臣自然頗為不服氣。所以到了隆武政權向江南、兩粵等地頒布詔書,要求各路明軍統一到他們麾下的時候,浙東這邊一直不予理睬。合作的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哼,如今我倒想著,」靜場中,阮大鋮又拈著大黑鬍子,「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若然這一次還不許我入朝陛見,我就乾脆跑到福州,投隆武去!」

  馬士英微微一怔:「什麼?投隆武?」

  「為什麼不行?人家隆武可是正了大位的天子!論名分,論聲威,哪樣不比區區監國強!何況又遠在福建,韃子要打,也不能那麼快打到那邊去。哈哈,不錯,我們本該一早就投隆武的!」阮大鋮開始重新興奮起來。

  「可是,」馬士英被他說得有點動心,「現今黃道周、張肯堂正在那邊把持朝政,只怕未必容得了我們。」

  「哼,容不下容得下,還得試了才知道!況且,我這裡還攥著一份大禮呢,只怕黃道周見了,即時垂涎三尺,跪地求我都來不及!」

  「你是說——大禮?什麼大禮?」

  「對——哎,待會兒再對你說吧!」變得大為亢奮的阮大鋮一擺手,「事不宜遲,如今我們就訪他去!」

  「訪他?訪誰?」馬士英愈加摸不著頭腦。

  「訪誰?自然是隆武的使臣呀——哦,原來你還不知道!前兩日,福建那邊派了兵科給事中劉中藻來紹興,說要向魯監國宣讀隆武的詔書。監國推說要赴官山大閱,不得空,把他擋了回去。那劉中藻不死心,巴巴地又跟到這兒來,就住在後面山腳下的一座營帳里,也沒人理他。如今我們正好趁著夜裡去訪他一訪,搭上這根線兒,也好探一探福建那邊的口氣!」

  馬士英這才恍然。他猶豫地說:「不過,老方再三叮囑我們守在營中,不可露面……」「呸!」阮大鋮蠻橫地把手一擺,「你聽他的!只要我老阮願意,愛上哪兒就上哪兒!還能受他管著!」

  說完,就轉過身,雄赳赳地往外走去。看見他這樣子,馬士英儘管心神未定,也惟有身不由己地跟在後面。

  三

  前一陣子他們在營帳里只顧著交談,時辰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戌亥之交。何況又是十月的最後一天,在這種夜晚,月亮照例不會露出臉來。不過,當馬、阮二人由僕從服侍著,披上斗篷,走出營帳外的時候,卻發現無論是天幕上,還是山野間,都並不是漆黑的一片。由於北風吹散了浮蕩的薄翳,巨大的銀河,綴滿夜空的繁星重新閃爍出泠泠的光芒。而從官山下遠遠地伸展開去的平緩坡地上,則由於大批軍隊的聚集,密密麻麻地亮起了無數的篝火。來自四面八方的這些軍隊,大約因為只停留一兩個夜晚的緣故,都是輕裝而來,沒有攜帶營帳,即使有,也只是供高級將官們用的少數幾個。結果,眼下絕大多數人都只能圍著篝火露天而宿。不過,這次閱兵,來的人馬看來還真不少。他們一營連著一營,迤邐地布滿了方圓十里的山坡,以致馬、阮二人由一名仆童提著燈籠照路,前往劉中藻下榻的營帳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從人叢中穿越而過。

  現在,馬、阮二人就行走在滿是士卒的山坡上。他們看見,經過了長途的行軍,加上時辰不早,疲勞不堪的士兵們都已經互相挨擠著,進入了夢鄉。只有由值夜的士卒守護著的熊熊篝火,依舊嗶嗶剝剝地燃燒著,隱約照出了他們橫七豎八的睡相,有仰面朝天地躺著的,有蜷縮著身子的,有抱著別人的胳膊或大腿的,甚至還有互相摟抱在一起的。各種各樣的鼾聲,像拉響了無數大小不一的風箱,忽高忽低,此伏彼起。而在他們旁邊,則是一架一架的刀槍,一堆一堆的盾牌,以及一尊一尊的鐵炮。要是經過的是騎兵的營地,那麼還會看見成群的戰馬,聞到陣陣撲鼻而來的馬汗和馬糞的氣味……當馬、阮二人接連摸錯了兩座營帳,終於憑藉方國安大營的號牌,找到架設在官山腳下的一處小小的營地時,劉中藻很快就出現了。來自福建的這位「欽差」,原來是個一表人才的年輕人,有著南方人的清秀面孔和文雅舉止。他自然聽說過馬、阮二人的「大名」,對於他們的突然來訪,則尤其感到意外。他恭敬地,然而又是不無戒心地把兩位不速之客迎進帳中。待最初的寒暄過後,僕役奉上茶來,他就端起茶盅,賠著笑臉,小心地問:「不知兩位前輩光降,有何見教?」

  「哦——」自從進入營中,就一直東張西望的阮大鋮,把目光從進出侍候的僕役身上收回來,一本正經地說:「不敢!學生同馬兄今日應鎮東侯之邀,來此觀禮。適才自鎮東侯處,得知老先生也在此間。因久慕大名,是以不揣冒昧,特來拜望!」

  「啊,啊!」劉中藻連忙拱著手,「二位前輩言重了!學生後進晚輩,德才兩疏,『大名』二字,如何生受得起!」

  阮大鋮微笑說:「老先生這就過謙了!老先生少年英俊,今番又是以欽差之身,間關人越,這浙東各府,早已眾口喧傳。便是老朽如學生,也日日如雷貫耳!

  哎,這『大名』二字,十足當之無愧!」

  說著,又轉向馬士英:「瑤草兄,你說是么?」

  馬士英正聽得發獃,冷不防被他一問,急切問不知如何措辭,只得含糊地說:「嗯,是,是的!」

  這樣一番多少有點浮誇的開場白,在馬、阮二人,無非是例行的客套。倒是劉中藻,大約自從抵達浙東之後,一直備受冷落,可以說處境凄涼;忽然聽到如此熱烈的奉承,意外之餘,頓時生出一股感激之情,漂亮然而晦氣的臉孔也有了光彩。

  阮大鋮對此自然看在眼裡,不過卻故意不動聲色。他愈加賣弄起那片如簧之舌,先同對方海闊天空地閑扯一通,話題卻始終不離關懷對方和自我誇耀,像劉中藻的起居飲食如何,是否有人照應啦,來到浙東後都見過一些什麼人啦,帶的盤纏夠不夠用啦,以及自己同方國安很有交情,對方若有什麼需求,儘管提出,他都可以幫忙等等。直到談話變得越來越融洽、隨便之後,他才把話鋒一轉,問:「老先生此來,聞得是奉聖上之命,傳諭我浙東。嗯,不知尚還順利否?」

  「啊,老前輩是說『聖上』……」

  「自然是目今在福州登極,出繼大統的聖上!」

  「這個——多感前輩關注。學生正在等候監國召見。」

  「嗯,老先生來此已有數日了吧?」

  「學生是上月二十到的紹興。」

  「大凡聖旨到日,向例都是即時開讀。老先生抵步已經十日,尚在等待,也太耽擱了些!」

  「這個——聞得監國玉體欠安,眼下又在張羅大閱,故此……」也許是涉及此行的使命,在這幾句對答中,劉中藻的態度變得謹慎起來。然而,當接觸到阮大鋮那似笑非笑的眼神時,他就忽然紅了臉,頓住不說了。

  「呵,呵,」阮大鋮連忙拱著手,「我老阮生就一副竹筒子肚腸,說話直來直去,多有得罪,休怪,休怪!」停了停,又望著馬士英,故意嘆了一口氣,說:「國難當頭,閩浙兩地正該合為一體,聯手抗敵,大明方有中興之望!在此之時,實不應斤斤於名位之高下,而傷了自家人之和氣!」

  「學生之意,亦是如此。」顯然被這幾句話所打動,劉中藻忘了剛才的不悅,點著頭說,「其奈——唉!」

  「不過,學生倒有個計較在此,或可令此間上下,回心轉意,俯首奉聖上為閩浙之主。」

  劉中藻的眼睛變圓了,半信半疑地說:「噢?願聞明教!」

  「以學生之見——」阮大鋮豎起兩根指頭,隨即又「哎」了一聲,搖著手說:「此事非比尋常,還是不說也罷,不說也罷!」

  「怎麼?」

  阮大鋮沒有立即回答。他做出為難的樣子,挨延了半天,才長嘆一聲,說:「老先生有所不知,學生與瑤草兄俱是待罪之身,也如同老先生一般,至今仍未能獲准面見監國。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凡事還是少管為佳!」

  劉中藻這才恍然。他拈著疏朗的鬍子,沉吟說:「原來如此。只不知二位前輩打算如何?如若有意到福建去,以學生之微力,或者可以代二位向聖上奏聞。」

  阮大鋮搗了半天的鬼,就是要對方說出這句許諾。他立即站起來,雙手一拱,喜滋滋地說:「若得老先生援手,我二人感激不盡!」

  停了停,他像想起了什麼:「至於這浙東之事嘛——」但又不是立即說下去,卻走近劉中藻,附在對方耳邊,嘁嘁嚓嚓地說了起來。倒把坐在一旁的馬士英弄得奠名其妙,望著他們直發獃。

  「啊,這、這可使得?」劉中藻剛昕了幾句,就分明吃了一驚,差點沒有當場站起來。但是,當阮大鋮繼續說下去,他就不再做聲了,只是用心地聽著,不時地點點頭。末了,他離開座椅,神情莊重地向阮大鋮連連拱手,說:「承教!

  承教!」

  「嗯,你到底對他說了些什麼?」當終於辭別了劉中藻,從營帳中走到外面來之後,馬士英皺著眉毛,疑惑地問。

  阮大鋮嘿嘿一笑,得意地說:「老兄忘了么?我說過手中攥著一份大禮。這大禮並非別的,乃是方國安和他手下的五萬精兵!我告訴小劉,若然日後隆武爺看著浙東這邊不順眼,只要捎句話,我就替他來個釜底抽薪,說動老方,投奔福建!他得了這份大禮,又焉有不大喜過望之理!」

  「可是,老方當真肯這等幹麼?」馬士英懷疑地問。

  「老兄,」阮大鋮嘆了一口氣,「你幾時變得這等書獃子氣了?我輩不是一心要搭上福建這根線兒么?如今搭上了沒有?搭上了。這不就成啦!至於到頭來老方肯干不肯干,你我又何必太當真!」

  四

  馬、阮二人一邊交談著,一邊朝著來時的方向走去。漸漸地,他們的話音變得模糊起來,身影也越去越遠,終於,沒入了迷茫的夜色之中,消失不見了。

  現在,整片營地更深地墜入了沉沉的酣夢之中。隨著遠遠近近的篝火一垛接一垛地黯淡下去,山野也不再像原先那樣影像幢幢,而變得彷彿被一張無邊的大氅遮蔽了似的,幽暗一片。只有天上銀河依舊靜靜地橫亘著,以它永恆的輝光呵護著瘡痍滿目、爭戰未已的人世,讓它得以享受這難得的片刻安寧。不過,就連銀河其實也在悄悄地向西移動著。倒是從錢塘江那邊吹來的濕冷的風,漸漸加強了勢頭,它不停地吹拂著,帶走了露宿者們的疲勞、汗臭和夢魘,也帶走了篝火的最後一點餘溫。於是,士卒們把身子蜷縮得更緊,腦袋向胸前埋得更深,彼此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也擠靠得更近。不過,他們的酣夢並沒有因此受到驚擾,相反還以更加高昂、悲愴的鼾聲來顯示對於艱苦環境習以為常……直到閱兵前夕之夜即將逝去,晶瑩的露水開始在鐵甲、炮身,以及戰馬的皮毛上閃出光來的時候,黃宗羲主僕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官山下的這一片宿營地。

  他們昨天傍晚從龍王堂出發,本來,也用不著耽擱到這會兒才抵達。可是由於路徑不熟,加上天色已晚,探問不易,結果有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這麼一來二去,時間可就花得多了。現在,心急火燎的黃宗羲一進入營區,就立即向巡值的士兵打聽餘姚義兵的駐地,然後直奔中軍大帳。也虧他總算來得及時,因為孫嘉績已經起床,而且穿戴停當,再遲片刻,就要動身離營,參加閱兵之前的朝會去了。

  聽說馬士英竟然有什麼書信給他,而且是用那樣一種鬼鬼祟祟的方式送到龍王堂去的,孫嘉績倒也大感意外。他立即接過,並且當著黃宗羲的面拆開。事情總算弄清楚了,果然,這是一封見不得人的信,而且最畏忌落到像黃宗羲這樣的人手裡。因為馬士英在信中,不僅表示他已經到了方國安的營中,而且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報國之心未死,一腔熱血尚在,目前已經上疏朝廷,要求重新起用。至於來信的目的,則是請孫嘉績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設法幫他一把,起碼,也不要同他作對。信合起來共有厚厚的一疊,除了正文之外,還有好幾封副啟。正文照例是些溫涼起居的客套話,鬼話都在副啟里。不過也無非是挖空心思為自己的罪惡辯解,說他本來一心想同東林和衷共濟,共圖中興,無奈東林方面不體諒他的難處和苦衷,處處同他為難。雖然如此,他仍舊從顧全大局著想,對東林盡量忍讓和維護,制止了好幾次可能釀成的大獄。誰知東林、復社方面仍不罷休,竟然策動左良玉舉兵東下,結果被清軍乘虛而人,鬧到南京不守,局面大壞。當然,為了博取孫嘉績的同情和支持,馬士英也承認了一點「失誤」,就是錯用了阮大鋮。說阮大鋮復出之後,一心只想著向東林、復社報復,心思全不在國事上,出了不少壞主意。但是馬士英仍舊認為,當初東林方面對阮大鋮逼得太狠,做得太絕,以致結怨過深,無法消解,實在並不明智。因此,也要負上一定責任。如此等等。而信的最後,是這樣說的:士英自知駑鈍下材,難副大任。惟是伏櫪老驥,尚堪為社稷驅馳。況值此乾坤傾覆,神州陸沉之際,亟應廣開門戶,以納天下懷忠敢死之士,戮力同心,浙東方可圖存,中興方能有望。故知我公雄才遠矚,天下為心,江海為懷,當不致拒仆於千里之外也!

  「嗯,兄以為如何?」看見黃宗羲看完信後,緊皺著眉毛,一聲不響,孫嘉績徵詢地問。

  黃宗羲沒有回答,也沒有移動眼睛,只是反問:「大人以為如何?」

  孫嘉績搖搖頭:「南都傾覆,馬瑤草身為宰輔,實負有首責!一切文飾推諉,都不足減其罪於萬一。如今此罪尚未追究,又豈有遽爾起複之理?此事拿到朝中,必定引動公憤,交章彈劾,監國亦不會准允。」

  「……」

  「好了,」大約看見黃宗羲仍舊不吭聲,孫嘉績一邊把信收起,一邊結束說,「此信他也是白寫。我又豈能應允他?就此丟開吧!兄奔波了一夜,也夠勞累的了,趕快歇一歇。眼看天就要亮了,弟這還得上朝議事呢!」說著就站起身來。

  「可是,此事丟開就夠了么?」黃宗羲忽然陰沉著臉扔出一句。孫嘉績不由得一怔:「兄是說……」「以往不知馬、阮二賊逃到何處,因此無法奈何他。現今他們既然伸出頭來,就該上疏監國,將他們即時論罪處死!」停了停,看見孫嘉績沒有做聲,黃宗羲猛然回過頭去,吵架似的大聲說:「該不該?你說該不該?啊!」

  孫嘉績很清楚黃宗羲的家世和遭遇,因此並沒有著惱,但卻輕輕地搖著頭,說:「馬、阮二奸自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恤。惟是如今他們躲在方國安營中。兄不見他信中說,方國安意欲為之上疏舉薦,可知對他二人庇護有加。而今姓方的乘戰勝之功,軍權在握,正深得監國倚重。我輩縱然欲將馬、阮治罪,其奈有心無力何!」

  這麼說了之後,看見黃宗羲儘管一時無言以對,但仍舊咬牙頓足,一副悲憤難平的樣子,他就遲疑了一下,壓低聲音說:「兄或許不知,眼下還有更棘手的事呢!唐王在福建稱帝後,一直意欲以天子之尊詔令天下。近日他又派來使節,宣諭此意。惟是此間群臣,意向不一,有主張拒之者,亦有主張納之者。聞得監國大是不悅,昨日已來官山,本擬親臨大閱;誰知到了夜裡,忽然傳旨,說要返回台州,連大閱及拜將之事,也不理會了。消息傳出,弄得群臣相顧失色,不知所措,昨晚緊急聚議了半宿,好不容易才有了結果,要趁今早人奏。若然監國不肯回心,這局面還不知如何收拾呢!」

  孫嘉績所說的台州,就是魯王當初南來避難的地方。浙東起義後,是張國維等一群縉紳趕到那裡去,把他請出來監國的。現在他說要回台州,就等於表示從此甩手不幹。這確實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此,連黃宗羲聽了,也不由得緊張起來:「那、那群臣商議的結果如何?」

  孫嘉績神色變得有點無奈,說:「事情鬧到這一步,為浙東局面計,自然惟有回絕福建而已!」

  「可如此一來,福建會不會同我們反目?若是因此鬧到勢成水火,恐怕……」孫嘉績煩躁地一擺手:「即便如此,也只好見一步,行一步了!」這麼說著,他就朝帳外側起耳朵,並且一下子著忙起來:「哎,角聲響了,弟得趕快上朝,再遲就會耽誤了!」

  說完,他匆匆拱一拱手,轉身向帳門外走去,轉眼之間,就消失在已經微微見白的宿霧之中了。

  「大爺,不去歇會兒么?聞得要到辰時才正式操演,好歹還能睡上個把時辰呢!?黃安不知什麼時候走了進來。大約看見主人還盡自皺著眉頭,一動不動地站著,他就提醒說。黃宗羲沒有吭聲,只是擺一擺手,然後越過僕人,徑自走出帳外去。

  餘姚義軍的這片宿營地,坐落在一片小山坡上。站在帳前,可以俯瞰整個閱兵場所。雖然正式操演要到辰時才開始,但是本來還在各自的陣地上嗣嗣熟睡的將士們,已經被剛才那一陣號角聲所驚醒,紛紛從地上爬起來。於是,方圓十里的山坡上,又重新變得萬頭攢動,人喊馬嘶。且別說位於遠處的營地,由於昨宿的霧氣尚未散盡,士卒們活動的情形還是依稀隱約,瞧不大清楚;就從黃宗羲站立的餘姚義軍的營地來看,也已經足夠緊張忙碌。士兵們有急急整束衣裝的,有站在山坡上沙沙撒尿的,有相幫著把睡歪了的髮髻重新紮好的,有圍著伙夫討水要吃的,還有收拾刀槍的,擺弄盔甲的,給戰馬鞴鞍的,如此等等。隨著他們的活動,各種各樣的說話聲、腳步聲、器物的碰擊聲,鬧哄哄地響成一片。由於還記掛著剛才同孫嘉績的談話,加上一夜未睡,眼前的一切,並沒有使黃宗羲變得興奮起來;相反,還使他覺得頗為心煩意躁。但回到營帳中去歇息,他又不願意,於是,便離開營地,沿著山坡,順腳走去。「是的,連馬、阮這樣千夫所指的奸賊都不敢懲辦,這朝廷還有什麼正氣可言?還有什麼威儀可言?」他一邊走,一邊懊恨地想,「哼,還想同唐藩分庭抗禮,一爭高下呢,就憑這份窩囊勁兒,就夠令仁人志士裹足寒心,又怎能號召天下?說馬、阮二人現在方國安營中,便難以辦他,這也全是縱容太過的結果!以為如此,那伙惡棍就會死心塌地為我們打仗賣命。瞧著吧,總有一天要吃苦頭的!說不定,這點子家當到頭來就敗在他們手裡!」

  這麼悻悻地想著,黃宗羲的情緒就不由得再度低沉下來,雙腳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勁頭,最後乾脆停下來,不再向前走了。

  「嗚——嗚——嗚——」悠長的號聲又一次鳴響起來。黃宗羲抬頭望去,發現官山已經近在眼前。大約閱兵和拜將要用,如今緊挨著山腳,高高築起了一個巨型的土台。由於宿霧已經散去,可以清楚看見,台上還支起了布幔,擺上了座椅。左右兩邊,則插滿許多大大小小的旗幟。一道寬闊的台階從前沿斜著延伸到地面。在將壇的左前方,還矗立著一根巨型旗杆。一面帥字大旗正迎著晨風舒捲著,發出獵獵的聲響……「冤枉啊!冤枉啊!我們不是韃子,我們都是良民百姓呀!」驀地,一聲哀叫傳來。

  黃宗羲微微一怔,回過頭去,原來是幾個披枷戴鎖的囚犯,正被押解著,蹣跚地走來。

  「是呀,我們都是良民百姓!是梅家塢的百姓!」_其餘的也齊聲哭叫,聽口音,果然像是本地人。

  黃宗羲疑惑地注視著,鬧不清是怎麼一回事。倒是押送的士兵聽見喊叫,惡狠狠地呵斥說:「閉嘴!什麼良民?你們既然剃了頭,就是韃子!殺了是活該!」

  一邊罵,一邊倒轉槍桿,劈頭蓋腦地亂打。然而,那些囚犯儘管被打得嗷嗷直叫,卻始終不肯停止申辯,相反還呼喊得更凶:「冤枉啊,實在是冤枉啊!」

  「不是我們要剃髮,是韃子逼我們剃的呀!」

  「我們是錯了,知錯!饒了我們吧!」

  「別拿我們祭旗,我們不要祭旗!我們不想死呀!」

  黃宗羲大睜著眼睛,終於有點明白了:這幾個剃光了前半邊腦殼,腦後卻拖著一條難看的長辮子的囚犯,原來是為閱兵時祭旗而準備的。可是他們卻說自己不是韃子,而是良民百姓。那麼大約是由於他們前些日子害怕清兵殺頭,因此剃去了頭髮;誰知這一次卻碰上渡江作戰的義軍,被捉了回來……「冤枉礙…」囚犯們又一次撕心裂肺地喊叫起來,然而,畢竟沒有人理會。

  隨著他們被押解著遠去,那叫聲也終於低下來,聽不見了。

  「嗯,這些鄉野小民畢竟是我漢家百姓,他們剃髮留辮,無非是膽小畏死,未必就當真實心從逆。如今卻認定他們背祖欺宗,捉來便殺卻,也忒過分了些!」

  望著囚犯們遠去的背影,黃宗羲心中頗為不忍,覺得應當設法向監國進諫,制止這種做法。然而,當他轉過身,目光投向正在漫山遍野地奔走集結的軍隊時,卻聽見另一個聲音在心中反駁說:「嗯,不對,正因鄉野小民大多畏死,故此才須懼之以嚴刑!若是任其剃髮改服,不加懲戒,其他愚民便會視我為柔仁可欺,紛紛效尤。不出一月,必定人心大變,不待東虜渡江,浙東已非我所有矣!」

  這話是如此強橫有力,黃宗羲心中一懍,不由得呆住了。不錯,為了一家一姓的存亡,而離散天下之子女,崩潰萬民之血肉,是他所一貫深惡痛絕的;但眼下的情形卻恰恰是,不管他是否情願,都不得不竭盡全力地維持朱家王朝,而為了這個目的,就必須對一切背叛的行為嚴加懲處,哪怕對方本是無辜百姓,僅僅因為迫於清軍的淫威,把頭髮剃去了也罷!

  「啊,到底怎麼了?這是怎麼回事?怎麼會變成這樣?」他睜大眼睛,茫然自問,「莫非、莫非我當初參與進來,是決斷錯了么?但要是不參與進來,任憑韃子人踞中土,又如何保有我華夏教化?而為著保有華夏教化,在目前的情勢下,就惟有竭力維護朱姓朝廷;而這麼一來,就不能容忍任何有損於它的行為。但是,這個朝廷其實又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即使僥倖得以『中興』,充其量也不過是舊曲重彈,讓百姓萬民再遭一輪磨難……」這麼想著,再加上這些日子裡的種種所見所歷,黃宗羲就覺得,自己似乎正落在一個愚蠢、盲目、殘忍,並無任何道義和崇高可言的旋渦之中,不管最後是成是敗,也許結果都極其悲慘和荒謬,根本不是自己所一心期待的。他搖搖頭,打算擺脫這種感覺,卻反而被這種感覺更緊地抓住了。他不由得恐懼起來,試著逃開,卻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邁腳,慌亂之際,竟然雙腿一軟,渾身像散了架似的坐倒在地上。

  轟!轟!轟!三聲巨響從對面的山坡上傳來。這是號炮。它向軍容鼎盛地集結在山下的各支兵馬宣告:閱兵儀式就要開始了……五黃宗羲在這一刻里的懷疑和恐懼,並沒有妨礙大閱兵的順利舉行。正相反,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時辰里,由上萬精銳之師在官山下耀武揚威、往來馳騁所展現的壯觀場面和勇猛聲勢,不僅使魯王君臣看得如醉如痴,大為興奮;就連錢塘江對岸的清軍官兵,也因為從五雲山頂遠遠看到了這一幕,而止不住搖頭驚嘆,嘖嘖稱羨。當然,他們免不了照例把這種軍情修成塘報,派人火速送往南京,向洪承疇報告。

  現在,這件塘報已經靜靜地躺在總督行轅簽事房的公案上。一方烏木鎮紙壓住了它的一角,而洪承疇本人,則倒背著手,站在東面的一扇敞開的窗戶前。冬日的陽光從屋檐上斜照下來,透過梧桐樹光禿的枝椏,灑落在窗沿上,並在他那剃光了的前額,以及沉思的臉孔上勾畫出幾道灰色的暗影。

  在平定了徽州的反抗之後,按照洪承疇的計劃,本來接著就要集中全力打垮割據浙東的魯王政權。但是,當他從徽州趕回南京之後不久,就接到朝廷的緊急命令,調派隨同他一道南來的平南大將軍勒克德渾和都統葉臣,立即率領所部的八旗兵開拔,全力馳援湖廣,以對付那裡的農民軍和明軍殘部的聯合反攻。說起來,儘管清軍人關之後,一路攻城佔地,勢如破竹,實際上所憑藉的,只是區區十萬的八旗軍隊。一年多來雖然陸續收編了一些歸降明軍殘部,但要對付偌大一個中國戰場,仍舊捉襟見肘,遠遠不夠。因此,即使是江南這樣重要的地區,當初投放的軍隊其實相當有限。如今再這麼一分兵,力量更加不足。何況勒、葉二人離開後,江南的整副擔子,頓時全壓到了洪承疇的肩上,也使他感到有點顧此失彼,力不從心。正是這種軟弱的地位,使洪承疇不得不謹慎起來,轉而集中力量鞏固已有的地盤,不再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無疑,他也已經估計到,變攻為守的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引發抗清勢力的乘機蠢動。但他也同樣認準了:只要做到南京這個大本營,還有杭州這個扼控著浙、閩、贛地區的重鎮確保不失,江南的局面就不至於發生大的動遙不過,近一個月來,魯王政權在錢塘江一線的反撲勢頭卻不可輕視,不只前所未有地使清軍遭到重挫,還一直攻到杭州城外的草橋門!那麼接下來,他們會不會發動更猛烈的攻勢,甚至企圖把清軍一舉逐出杭州呢?從近日對方又是閱兵、又是拜將的動向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嗯,為著避免閃失,自然最好是儘快派兵增援杭州。

  但是眼下,就連南京本身也只有區區四千守兵,為著維持局面,這些天已是煞費苦心,尚且處處捉襟見肘,又哪裡再抽得出兵來?」心中這麼為難著,洪承疇就不由得煩躁起來,於是轉身離開窗戶,跨過門檻,走出庭院去。

  這是一個位於二進的庭院,由於屋宇寬大,這庭院也相當闊大,一色的青石板鋪地,西邊牆角還砌著一口水井。一株高出屋脊的白皮松向四面八方伸展著枝椏。時節已是仲冬,那針狀的葉叢雖然仍舊保持著蒼翠,但也枯瘦零落了許多。

  大約被腳步聲驚動,一隻棲息在上面的喜鵲正撲扇著黑中間白的翅膀,飛了起來。

  「是的,」洪承疇一邊繞著庭院踱步,一邊不無憂慮地想,「從近日的塘報來看,浙、閩這邊且不說,江西、湖廣那邊的亂子分明是愈鬧愈大了。何騰蛟、堵胤錫自收編了流賊郝搖旗、劉體純、李錦、高一功所領的殘兵之後,竟然號稱擁眾四十餘萬,而且還不算江西夏萬亭、艾南英和萬元吉、楊廷麟那兩股亂兵。

  難怪朝廷十萬火急地一再抽調各地之兵前往進剿。可是,如今張獻忠還佔據著四川,雲、貴和兩廣尚未歸順,而且聽說山東、陝西也在一個勁兒搗亂。這麼四面八方一齊鬧起來,光憑我朝從關外帶來的區區十萬八旗精兵,以及那些陸續收編的前明降卒,應付得了嗎?當然,眼下還不至於即時便有逆轉之虞,但若是耗日費時地長久拖下去,將來局面會變成什麼樣子,可就有點難說了……」由於想到,清兵初下江南時,各府縣眼見前明氣數已盡,紛紛望風歸降,如果能全力抓住時機,速戰速決,事情就會好辦得多;誰知忽然節外生枝,頒下了那樣一道剃髮令,結果鬧成如今這個八面受敵的局面,洪承疇不由得從內心發出苦笑。為了擺脫困擾,他搖一搖頭,乾脆停止思索,轉身走回簽事房,在公案前坐下,把下面的一份公文拿了起來。

  這是書吏房的幕僚草擬的一份給朝廷的揭帖,內容是關於上次平定徽州一役的詳細情形,以及對所擒獲的金聲、江天一、吳應箕等「匪首」如何處置的請示。

  這件事是洪承疇本人吩咐辦的。本來,自從把金聲等人帶回南京之後,他希望這三個人的態度會軟化下來,同意投降,免遭殺身之禍。誰知他們在總督行轅旁邊的館驛里住了一個多月,受到種種照顧優待,卻一直頑固異常,毫無回心轉意的跡象。至於黃澍揭發他們暗藏兵械火器于山洞,圖謀再起那樁事,也審問不出什麼結果。眼看到了必須上報朝廷的期限,洪承疇於是只好決定不再等待。現在,他把草稿反覆看了兩遍,覺得文字也還清通,便提起筆,略加增刪之後,打算在上面批上「呈」字,然而,心念微微一動,不覺又停筆沉吟起來。

  「唔,也許還是最後再審一次?雖然這幾個人死硬得很,未必就會順從。可是要撫定江南,最終還是以收服人心為根本。更何況這戰局,今後到底如何演變,也還難以逆料。那就更要多留活口,少開殺戒。這也是為日後預留地步之一法……」這麼想著,洪承疇就把揭帖放下,拿過一張箋紙,寫了幾個字,然後吩咐在一旁侍候的中軍官:「你即刻著人去隔壁館驛,提取這三個人來見我!」

  等中軍官接過箋紙和一支令箭,應諾退出之後,他往椅背一靠,閉上眼睛,考慮到時這一場開審該如何著手。直到有了一個主意之後,他才重新伏回案上,親自動手起草另一份機密奏章,向朝廷報告浙東義軍近日的動向,并力陳南京和杭州兵力過於單薄,而且裝備十分破舊,一旦有事,就會岌岌可危,請求朝廷儘快派兵增援。這樣過了小半個時辰,只見那個中軍官匆匆走進來,行著禮說:「啟稟中堂大人:三個人犯已經提到。如何處置,請大人示下。」

  「傳我的話——就說:請吳次尾先生大堂說話,其餘二位且在花廳奉茶!」

  這麼吩咐之後,洪承疇照舊坐著不動。直到中軍官再一次報告吳應箕已經被帶到了大堂,他才放下毛筆,收好草稿,站起來,端正一下衣冠,慢慢向外走去。

  在決定再審的這三個人中,洪承疇之所以首先選擇吳應箕,並不是彼此有什麼舊交情。相反,由於出仕得早,加上長期在北方做官,他過去並不認識吳應箕。

  不過,自從對方成了俘虜之後,彼此倒是接觸過好幾次。在洪承疇的印象中,此人不止傲慢偏激,言辭鋒利,而且行為和想法都有點古怪,往往超越通常的路子和規矩。以洪承疇這些年東征西討,與各種各樣的人物都打過交道的經驗,知道這一類人往往性格耿直,有真情血性,只要一旦覺得意氣相投,就會不惜為朋友豁出命去干。至於想法超越常規,反而往往比那種死心眼的蠢材更易於撥弄,只要找到一條能夠進入對方心思中去的路子。因此,在過去的審訊中,雖然重重地碰過釘子,甚至弄得下不了台,但是洪承疇仍舊決定首先選擇這個人人手。

  現在,洪承疇已經來到大堂,並且一眼就認出那個身穿直裰,束髮簪髻,由一名獄吏監視著,正在屋子當中昂然而立的高身量男子就是吳應箕。雖然已經多時沒有打交道,但這位前復社的頭兒看上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依舊是又黑又瘦的一張臉,依舊是刺蝟似的一腮拉碴鬍子。而且,與在徽州山村中逮到他時相比,像是還胖了些。顯然,一個多月的囚禁生活,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降臨的死亡威脅,並沒有妨礙他的吃喝睡眠。甚至此時此刻,置身於威嚴肅殺的總督行轅大堂之上,他也絲毫沒有表現出任何局促不安;相反,就像在自己家裡似的,神態安閑地站著。如果不是那雙交疊在肚子下面的衣袖,露出來一段粗黑的鐵鏈,簡直沒有人能看出他其實是一個囚犯。倒是站在旁邊的那個身材矮胖的獄吏,顯然被他那种放肆的態度嚇慌了,眼見洪承疇已經從屏風後轉了出來,吳應箕卻反而傲慢地仰起臉孔,急得叫也不是,動手拉扯也不是,末了,只好自己迅速把袖子捋下,屈膝彎腰,向上司行起了「打千」之禮。

  「罷了!」洪承疇擺一擺手,隨即轉向吳應箕,打算同對方行禮相見。然而,對方身上那段鎖鏈所發出的聲響引起了他的注意。

  「唔,我不是明明吩咐把吳先生『請』來此問說話的么!」他皺起眉毛,向那個獄吏說,「你們這是怎麼請的?快點,馬上給我把吳先生手上的東西拿掉!」

  那個獄吏呆了一呆,連忙答應,隨即從身上掏出一串鑰匙,手忙腳亂地把鎖鏈除了下來。

  洪承疇這才重新堆起笑臉,對吳應箕拱一拱手。看見對方一動不動地站著,並沒有還禮之意,他也不著惱,只點點頭,徑自走向自己的座椅,坐了下來。

  「哦,先生請坐!」看見吳應箕仍舊站著不動,洪承疇藹然地做著手勢,又回頭吩咐獄吏和那些跟進來侍候的隨從:「嗯,你們可以退下了!我要同吳先生靜靜地說話。」

  「不必了!」一直傲然站立著的吳應箕,忽然冷冷地開口說,「禮下於人,必有所求。我吳某一介死囚,連性命都在洪大人的掌握之中,又哪裡值得如此禮遇?想來大人這些日子費盡心思,所欲求者,無非是吳某的名節。若是這等,奉勸還是早早斷卻痴念!皆因吳某平生,視名節更重於性命,是斷斷不會讓大人得去的!」

  這幾句話說得尖刻決絕,不等談話開始,就一下子把大門關死了。不過,洪承疇與對方不是第一次打交道,對於這種令人難堪的言辭已經見怪不怪。因此,他只是微笑著搖搖頭,依舊把隨從們打發了出去,然後才回過頭來,平靜地說:「先生休要誤會。學生今日請先生來,並非欲向先生索要什麼名節,而是久慕先生學養淵深,見識超群,適值今日偶閑,意欲與先生品茗共話,切磋學問而已!」

  洪承疇這樣說,自然是預先考慮好的。鑒於目前對方仍舊十分頑固,他估計,如果繼續直截了當地勸降,恐怕很難有什麼效果,弄不好,還會一下子弄成僵局。

  因此決定繞一個彎子,藉助讀書人所感興趣的「切磋學問」的方式,來消解對方的敵意。至於「切磋」的題目,他也想好了,並且覺得手中握有充分的根據,完全有信心折服對方。也許因為這緣故,在等待吳應箕作出反應的當兒,洪承疇甚至少有地生出了一種急迫之感。

  誰知,吳應箕卻一聲不響,對於他的解釋彷彿根本沒有聽見。

  「嗯,學生今日請先生來,是意欲切磋學問!」洪承疇重複了一句,並且稍稍提高了嗓音。

  吳應箕仍舊神色漠然地站著,沒有任何反應。

  洪承疇眨眨眼睛,感到有一點難堪。他沉吟了一下,決定先不理會對方的傲慢態度,於是伸出手去,從方几上端起茶盅,揭開蓋子,一邊在杯沿上掠著沫漬,一邊微笑著說:「嗯,洪某今日欲與先生切磋者,乃一至大至重之題目。豈止關乎學問,且尤關乎蒼生關乎天下。聞得先生是復社領袖,平生以天下為己任,褒貶時政,量裁人物,直聲播於朝野,必有真知灼見,可以教我!」

  說了這幾句開場白之後,他也不看對方,垂下眼睛,接著又說:「學生所欲請教之事,說來慚愧,卻是人人眼前都擺著的。這使是大明三百年基業,恩澤被於中國,仁德佈於宇內,何以會亡?大清起於關外,人不過百萬,地不過一隅,何以會興?此中必有極精深不易之理。學生平日也曾反覆思之,始終若明若暗,不能窮其究竟……」提出這樣一個題目,洪承疇自然同樣有他的考慮。因為明之亡和清之興,是把舉國上下都卷進去的一場巨變,不管是誰,都無法迴避。而對方作為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對此中因果必然有所思考,而且還會思考得很多、很深入。但無論如何思考,都不能改變明朝衰亡、清朝勃興這樣一個事實。只要拿出強有力的證據,從道理上說明這種結果是必然的、無法改變和不可抗拒的,那麼不言而喻,為明朝盡忠守節,就是一種不明事理的、沒有前途的愚蠢行為。洪承疇覺得,這樣來切入問題,較之浮淺地從生死榮辱來威脅利誘,更能動搖和摧毀對方的信念。至於他自稱對這個問題仍若明若暗,無非是故作盤旋,誘使對方開口而已。

  然而,彷彿看穿了這種花招似的,吳應箕仍舊沉默得像一塊石頭。如果說有什麼變化,就是黝黑的臉上多了一絲揶揄的冷笑。

  洪承疇不由得皺起了眉毛,覺得此人確實傲慢得可惡。但是,就此中斷「切磋」,把對方轟出去,他又有點不甘心。遲疑了一下之後,他終於只好決定硬著頭皮,自己先說。只是,由於弄不清對力的虛實,加上那種莫測高深的冷笑也使他感到不自在,因此說話的口氣就不免變得有點躊躇,失去了先前的自信。

  「據學生所知,」他試探地瞅住對方,選擇著字眼,「此一題目雖則思之者不少,惟是往往就事論事,未窮底里。甚至有謂明室之亡,乃因流寇與我大清一里一外,兩面夾擊之故;又謂我大清朝此番入關,乃背信棄義,乘人之危云云,尤屬謬妄!其實明亡清興,譬猶日夜四季之消長,自有必然之理在焉……」這麼先端出論題之後,接下來,他就以自己分仕兩朝,洞悉內情的見聞經歷,列舉出種種事實,說明明朝政權是怎樣的極端黑暗和腐敗,滅亡乃是必然之理。

  即使清朝不介入,這天下也不會再是明朝的天下,而勢必會落人「流寇」之手。

  如此一來,廣大縉紳之家就必定會受到無法無天的搶掠和報復,就像在無數地區發生過、最後又在北京城中發生過的那種情景一樣。總而言之,是傾家蕩產,死無葬身之地!那麼與其如此,倒不如讓清朝來人主中國。因為清朝畢竟打垮了萬惡的「流寇」,為明朝的臣民報了不共戴天之仇。而且清主雄才大略,君臣上下一心,八旗兵驍勇善戰,所向無敵。入主中國,可以說是天命所歸。其實,清朝也沒有別的過分要求,只要肯剃髮歸順,就不僅可以保住昔日的地位和財產,還能乘時而起,風雲際會,一展抱負。就像包括洪承疇本人在內的許多明朝舊官所正在做的那樣……洪承疇以一個飽經世故的長者姿態述說著,如果說,在開始時,還有點猶疑躊躇,字斟句酌的話,那麼,後來就漸漸變得流暢起來。由於感到自己所說的都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不管是誰,只要肯用心去想一下,都會發覺其中所包含的見解又是多麼的精闢有理,博大純正,與人為善,他的語句甚至越來越雄辯,態度也越來越誠懇,而且具有一種佈道者般的崇高意味……「哈哈哈哈!」一陣大笑忽然響起,使沉浸在述說的興奮中的洪承疇嚇了一跳,反射似的定眼看去,這才發現,一直冰冷地沉默著的吳應箕,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坐到一張椅子上,而且發出了那一陣突如其來的笑聲。

  「那麼,」只見吳應箕驀地收斂起笑容,「照洪大人之意,大約已經認定,所謂明亡而清興,乃是天經地義,不容抗拒之理了?惟是以吳某看來,卻是未必!」

  洪承疇看了對方一眼,沒有立即說話。今天帶到行轅來談話的這幾個人,都是死硬分子,絕不會輕易就範,這一點他是清楚的。但自己費了半天唇舌,只換回對方這麼一聲冷笑和一句反駁,卻使他多少感到有點泄氣。當然,對方從一言不發,到終於開口,又說明自己的一番話畢竟發生了效用……這麼掂量了之後,他就把態度放得更加謙和,微微一笑,客氣地問:「噢?願聞其詳。」

  這當兒,吳應箕的目光已經移到屋樑上。只見他的臉上現出深思的神色,自言自語說:「大明已矣,雖有復興者,或者也難;惟是清國之興,卻似築沙成塔,壘冰為屋,終是枉然!」

  「噢——此話怎講?」

  「怎講么?」吳應箕把視線移回洪承疇的臉上,嘲諷地說:「須知中國之與夷狄相敵,有如人與虎狼相搏。虎狼或可食人於一時,卻無法勝人於長久。此乃萬古不易之理!否則,今日吳某也不會同洪大人在這高堂華屋之中,品茗焚香,『切磋學問』,而只能伏於荊榛草莽之中,作狐兔之嗥鳴了!」

  把崛起於關外的清人,說成是兇惡的虎狼,算不得人類,這是堅持反清立場的中國土人們一種普遍的看法,也是他們目前藉以號召民眾的一種頗為有效的手段。無疑,那些來自蠻荒之地的征服者,未經中原教化,不善耕織,生計簡樸,一味崇尚武力,不諳文治之道,固然是事實;但是,以洪承疇本人投降清朝之後這幾年來的經歷見聞來看,中低層的官員民眾且不論,若是說到上層的王公貴胄,包括順治皇帝和攝政王多爾袞在內,對於中國的文明教化其實是十分向慕,而且一直在努力學習的。洪承疇私下裡覺得,只要他們願意這樣做,就不僅可以像歷代的許多統治者那樣,坐穩天下,而且中國傳統的文明教化也得以保存不滅。而想做到這一點,就恰恰需要有大批漢官參與進去,共同設法去推動和促成……當然,這樣一種設想,在實行時要極其謹慎小心,而且絕對不能明白說出來。因此,怎樣把這種意思傳達給吳應箕,倒使洪承疇感到頗費躊躇。

  「先生此言差矣!」半晌,他緩緩地說,「我朝入主中國之後,典章制度,一如前明,歸順漢官,俱得起用,而且開科取士,仍由四書五經,又豈得以虎狼視之!」

  「豈得以虎狼視之?」吳應箕的眼睛頓時睜圓了。他霍地站起來,咬牙切齒地說:「建虜占我土地,掠我財貨,焚我居屋,殺我人民,淫我婦女,逼我剃髮,只江南一地,便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戮,百萬生靈,盡遭滅絕,雖虎狼食人,亦不致如此之慘!你還要我以人類視之,真虧你說得出口!還有,你洪亨九生為漢裔,幼承名教,世受國恩,不思一死以報,卻苟且偷生,認虜作父,引狼入室,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今日居然還在此惺惺作態,要與我吳某切磋什麼學問。試問你配么?啊?」

  這一頓臭罵,可謂狗血淋頭,然而,卻又都是事實,令洪承疇無從反駁。而且當初他在生死關頭,出於對性命的眷戀,投降了清朝,雖然至今並不感到後悔,但心中到底有點自覺理虧氣短,腰桿直不起來。不過,面對對方咄咄逼人的指責,完全不回答也不成,於是,他只好勉強地說:「鼎革之際,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無代無之,這也是迫不得已之事。何況前明朝政濁亂,民心厭恨已久,大清以新朝氣象,清掃濁穢,可謂應天順人。之所以兵禍未已者,實因江南若干縉紳黎庶斤斤於剃髮改服之事,作無謂之爭。其實教化之存亡,在於典章制度、經籍文字、綱常禮樂,其餘俱屬旁枝末節。而彼數大宗者,我朝俱從善如流,一仍其舊,並無更改,此亦可見新主之見識胸襟也!

  凡有良知者,又安能不改容動心乎?」

  吳應箕眼神凝注地站著,使洪承疇覺得對方正在琢磨自己的話。然而,只一瞬間,他的期待就再一次被猛然爆發的笑聲所打破。

  「哈哈哈哈!那就等他們都學會做人之後,洪大人才來對吳某說吧!不過,就怕虎狼終歸是虎狼,到死也變不成人;反之,那引狼入室、為虎作倀之人,自己倒先變成了禽獸!哈哈哈哈!」這麼笑罵著,吳應箕就轉過身,大搖大擺地向外走去。

  洪承疇沒有動彈。有片刻工夫,他失望地望著對方高瘦的背影,心中滾動著那些石頭似的話。「看來我是白操心,根本沒有用!這種人偏激太甚,只會逞才使氣,圖一時之快,即使投降過來,恐怕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那麼,就成全他的名節好了!」他苦笑地想,隨即向在堂外站立侍候的獄吏做了一個手勢。

  等後者急步走進來之後,他就板著臉吩咐說:「嗯,把他鎖起來,打人死牢去!」

  那個獄吏應了一聲「喳」,然後又請示說:「那麼其餘兩個……」洪承疇略一遲疑,隨即使勁咽了一口唾液:「算了,統統押進牢去。本督這就上報朝廷!」說完,他就站起來,一甩袖子,頭也不回地向後堂走去。

  六

  一嘲切磋學問」鬧成了這樣的結果,吳應箕和金聲、江天一等三人的命運,也就成了定局。不僅如此,洪承疇最後還以沒有功名、不屬於要犯為理由,把吳應箕的名字從揭帖里勾掉,不再上報朝廷,而是改為發回原籍,斬首示眾。因此,吳應箕甚至要比其他二人更快地結束他那倔強的生命。

  對於這樣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在總督行轅的幕僚班子里,人們照例會議論上一陣,然後就拋到一邊,繼續為各自的事情忙碌去了。不過,有一個人卻例外,那就是黃澍。作為與這件事有密切關聯的人,近一個多月來,黃澍對於金聲等三個人的命運,一直異常關切。這不僅是由於那幾個人都是被他出賣的老朋友,而且還因為在徽州時,為著逃避直接出面審訊,他胡謅了那樣一個謊言。本來,他以為洪承疇一怒之下,會立即把金聲等人處決掉。誰知洪承疇沒那樣做,反而把金聲等人帶回了南京。結果弄得黃澍大為緊張,整天提心弔膽,生怕那個謊話一旦被拆穿,自己會吃不了兜著走。現在,這種情形沒有出現,相反,金聲等三人的死罪已定,只等著處決。這確實使黃澍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私下裡感到說不出的輕鬆。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南京進行的這幾次審訊里,洪承疇卻沒有再召他商量,也沒有讓他參加。對此,黃澍猜測是上司的有意關照,但同時又多少有點疑心:他的那個謊言其實已經被拆穿,只不過洪承疇老謀深算,暫時不聲張罷了。

  由於想到如果真是後一種情形,那麼自己今後的前程,也許就會變得有點不妙,黃澍又開始忐忑不安起來。因為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洪承疇始終沒有給他安排任何官職,他在行轅中仍然只是一名普通幕僚。

  現在,黃澍就是懷著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乘著一頂小轎,緩緩地走在南京城中的街道上。這是連接大中橋西南的一條通衢,名叫文思院街。僅僅半年前,這一帶還是店鋪林立,行人如鯽的熱鬧處所,可是到如今,由於大中橋以東的舊皇城區已經成為清兵駐紮的軍營,就迅速變了樣。雖然不少店鋪仍舊在開門營業,顧客卻大多數換成了身穿號衣的清兵。前一陣子,在勒克德渾和葉臣還坐鎮南京的時候,前來光顧的兵尤其多,其中有不少還是滿人。他們一邊操著剛剛學到的幾句漢話,一邊做著手勢,指這個,買那個,卻是十有八九都不會討價還價,加上前些日子他們一路南來,或多或少都發了橫財,因此出手還頗為大方。結果那些大商小販,只要敢大著膽子留下不走——自然還得加上嘴甜舌滑,都能連哄帶騙地賺上一筆。不過,自從滿族兵開拔了以後,這種熱鬧景況也隨之消失了。到如今,那些店鋪雖然仍舊大開著門戶,但生意已經清淡了許多,就連街道上的行人也明顯稀落了下來。

  不過,黃澍卻並沒有注意這些。因為他這次出來,並不是為著買東西,而是要到桃葉渡旁的長吟閣去,訪他的老朋友柳敬亭。說起來,黃澍雖然早就知道「柳麻子」的大名,並且聽過對方說書,但是兩人密切來往,卻是在左良玉鎮守武昌那陣子。當時黃澍任左營的監軍,而柳敬亭則被左良玉聘為幕僚。由於兩人同東林、復社都有點關係,因此,在針對馬士英、阮大鋮的那一場惡鬥中,彼此尤其意氣相投,明裡暗裡沒少使過勁。後來到了左良玉起兵「清君側」,半路病死之後,他們便各奔東西。黃澍投降了清朝,而柳敬亭則回到了南京,依舊以說書為生。直到不久前,黃澍也來到南京,得知老朋友的消息,找到長吟閣,兩人才又重新有了來往。只不過,近一個多月當中,卻是黃澍有事沒事都往這邊跑,而柳敬亭至今還一次也沒有回訪。

  現在,又已經來到長吟閣。黃澍憑著是熟客,一下轎子,也不待長隨通報,就徑自往裡走。這個以說書場子聞名的長吟閣,在南京城裡,可以說幾乎無人不曉。要在以往,碰上柳敬亭開講,不必說總是黑壓壓地擠滿了聽眾,就連閉場休歇的時候,這裡也成為人們消閑聚腳之所。不過,自從經歷了半年前那場巨變之後,這所閣子也如同許多別的有名去處一樣,明顯地衰落了。不僅那種人頭攢動、如醉如痴的景象已經蕩然無存,就連門邊那塊公布開講書目的招牌,也漆彩剝落,一副灰暗失神的樣子。不過,黃澍已經來過好幾次,對此不再感到詫異。他踏入門檻,發現書場子里空蕩蕩的,那擺成一圈一圈的長凳上,連個人影也沒有,就回過頭,對跟進來的長隨說:「你去尋個人問問,看柳老爸可在家?就說我來了!」

  長隨答應了一聲,先把手中拎著的一壺酒和一包下酒物放在長凳上,正要轉身去找人,就聽見二進門裡傳來了腳步聲,接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廝跨了進來。

  「哦,原來是黃老爺!」那小廝連忙站定,行著禮說,「黃老爺可是要尋我家老爸?不巧,我家老爸出門了。」

  黃澍一聽,頓時皺起了眉毛:「怎麼,出門了?到哪兒去了?」

  「好教黃老爺得知,也去不遠。我家老爸說,半個時辰就回。到如今,去了已有一陣子了。」

  「那好,我等他!」這麼說了之後,黃澍就走向長凳,坐了下來。

  「黃老爺不去閣子上坐么?」那小廝眨眨眼睛,討好地問,「方才來了兩個客人,也是要見我家老爸的,現正在閣子奉茶哩!」

  「噢?」聽說有人比自己先到,黃澍有點意外,「是什麼樣的客人?」

  「一位余淡心相公,與我家老爸也是相熟的。還有一個和尚,卻不曾見過。」

  「余淡心!怎麼,他也來了?」黃澍一下子站了起來。因為這個余懷,同他不只是舊相識,而且上一次他到長吟閣來訪時,彼此還會過面。現在柳敬亭不在,碰上個熟人,正好免卻等候的無聊。「好,我這就上去會他!」

  這麼說了之後,也不等小廝答話,黃澍就徑直向場子盡頭的那道樓梯走去。

  所謂閣子,是指書場頂上的一層屋子。黃澍已經不止一次上去過,知道它同樣面向街道,但是比書場要小上一半。裡面擺設著些桌椅古玩,還有一張卧榻,是柳敬亭平日接待客人的地方。現在,他登上閣子,發現有兩個人在裡面坐著,其中一個果然是余懷,於是大聲地招呼說:「啊哈,淡心兄!巧遇,巧遇!」

  余懷想必也認出黃澍,連忙站起來,拱著手說:「哎呀,黃大人……」「淡心兄幾時來的?怎地如此之巧?」黃澍走過去,一邊還著禮,一邊繼續表示著驚喜;接著又轉向那個身材瘦小的和尚,「這位師父是……」「黃大人怎麼不認得了?」余懷微笑說,「他是沈昆銅呀!」

  沈昆銅,就是沈士柱。黃澍自然也是認識的。不過,他記憶中的沈士柱是儒生打扮,即使到如今剃了發,也不外就像自己和余懷這樣。然而沈士柱竟然剃得一根頭髮也不剩,壓根兒就成了一個和尚。這確實出乎黃澍的意外。

  「噢,原來是昆銅兄!」他驚訝地說,隨即也就認出來了:漆黑的眉毛,亮晶晶的眼睛,再配上一張清瘦的小臉,眼前這人確實就是沈士柱。至於對方把頭髮全部剃光的緣故,黃澍也猜到了。自從剃髮令下來之後,一些人因為不願意把束髮改為留辮,但又無法繼續保留前明的式樣,於是乾脆落髮為僧,從此不問世事。對於這種行為,清廷倒還是容許的,因此黃澍也就不加避忌,照舊興沖沖地同對方寒暄:「不想別來才只年余,昆銅兄已成方外之人!只是未知祝髮何方,法號怎生稱呼?」

  「不敢!」沈士柱合掌當胸,「貧僧賤號法明,是今年六月在杭州靈隱寺皈依我佛的。」

  「恭喜恭喜!只不知我兄皈依佛門之後,那《六韜》、《三略》,可還句句不離口么?」由於想起沈士柱平日說話,最喜歡囫圇吞棗地搬用兵書上的語句,黃澍繼續打趣說。

  「阿彌陀佛!」沈士柱連忙低眉垂目,「罪過罪過,法明以往種種,俱如昨日死,哪裡還敢有一絲妄念縈於胸中。如今只覺四大皆空,才是無上之境!」

  「哎,黃大人請坐!」余懷從旁插進來,做出相讓的手勢,「聽柳老爸說,大人公務繁忙,今日怎麼得空,來此間走動?」

  黃澍一屁股坐到椅子上,說:「忙是不假。不過那些事,就算再賣力地給他干,又有什麼用?橫豎我黃某充其量不過一個幕僚,既無權也無責,該出來散心,還是得出來散心!」

  聽他這樣說,余懷同沈士柱對望了一眼,都沒有做聲。

  黃澍看出兩位朋友心存疑惑,不過,要把肚子里的牢騷一古腦兒端出來,畢竟又不合適,他只好把手一擺,故作放縱地說:「哎,二位怎麼還站著?來來來,弟今日特地帶了酒和小菜來,本想與麻子把盞共話的,偏偏他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那麼我們就先飲它三杯再說!」這麼說了之後,也不等對方答應,就回頭吩咐站在樓梯邊上的長隨:「快,把東西都擺上來!」

  那長隨答應一聲,走近前來,把提著的一壺酒、一個荷葉包放到桌上,並按照他的指點,先去櫥里拿來三隻杯子、三雙竹筷,又替他們挨個兒斟上酒,然後把荷葉包打開,卻是半隻熟鵝,外帶一堆五香豆子。

  「來來來!」黃澍首先端起杯子,「弟與淡心兄雖然已經見過,但尚未曾共謀一醉,與昆銅兄卻是劫後初逢,尤其難得!且滿飲此杯,以表慶賀!」

  說完,看見余懷也端起了杯子,他就轉向沈士柱,卻發現後者坐著沒動,於是催促說:「哎,昆銅兄!」

  「阿彌陀佛!」沈士柱再一次合掌當胸,「貧僧是戒了葷的!」

  「那——就光喝酒好了。這酒卻是素的!」

  沈士柱仍舊搖搖頭:「貧僧自入空門,已經連酒也一併戒了!」

  黃澍不禁皺了皺眉毛,覺得有點掃興。看見這樣子,余懷連忙提議說:「難得黃大人盛情,昆銅就以茶代酒好了!」

  對此,沈士柱卻沒有拒絕,順從地舉起茶杯。於是黃澍也就點點頭,不再勉強。席面上的氣氛,這才變得融洽起來……七「哎,淡心兄,近日不知可有什麼新鮮時聞?」當三杯酒下肚之後,黃澍把一片鵝肉夾進嘴裡嚼著,笑嘻嘻地問。

  余懷的目光閃動了一下,乖巧地說:「黃大人每日出入總督行轅,什麼事不知道?還來問小弟!」

  「弟不是說那種勞什子公事,而是說城中的里巷傳聞。」

  「這個么……」余懷朝嘴裡丟了一顆豆子,隨即微微一笑,「倒有一件,還是說的我輩的一位熟人。只是中苒之言,說出來恐怕難免可羞可嘆呢!」

  所謂「中苒之言」,就是指的閨房醜事。黃澍一聽,頓時來了勁,連忙追問:「此間又沒有外人,說說又何妨!」

  余懷仍舊躊躇著,不過,終於還是點點頭:「也罷,這件事近日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說的卻不是別人,而是錢牧齋家的那位大名鼎鼎的河東君!」

  黃澍眨眨眼睛:「河東君?」

  「就是牧齋的如夫人柳如是。河東君是牧齋給她起的號。」

  「原來如此!可是她怎麼了——這柳如是?」

  余懷搖搖頭,說:「出了大丑事了!本來呢,這柳如是原是盛澤歸家院的一位姐兒,早年弟也見過,論姿色不算絕頂,才情風調卻是萬中無一!她嫁給牧齋時才只二十四歲,而牧齋年近六十。老夫少妾,當時許多人都料定牧齋降不住她。

  後來也就果然聽說牧齋對她畏憚得很。不過除此之外,倒還不曾傳出別的事來。

  誰知這一次,牧齋被豫王帶去了北京,她獨自留在此間,立即就生出紕漏來了!」

  說了這麼幾句之後,余懷就停了口,舉起杯子。不料杯子是空的,於是他伸手去拿酒壺。黃澍急於聽下文,連忙把酒壺抓過,一邊親自替他斟滿,一邊問:「生出紕漏來了?莫非竟是紅杏出牆?」

  余懷呷了一口酒,嘆息說:「正是如此!聞得她搭上了箇舊日的相好,日日朝來暮去,打得火熱。起初還遮遮掩掩,怕人知道,後來竟是越來越大膽,連日間都不迴避了。結果弄得街知巷聞,醜聲四播,連帶牧齋也遭人恥笑。幸好他遠在北京,否則一張老臉真不知往哪兒擱呢!」

  「這,她如此大膽,莫非家中的人也不管束她么?」黃澍不解地問。

  「聞得她與正室不合,早已別居一院,與家中的人甚少往來。況且,她有牧齋寵著,家中的人即使想管,也管不了她。」

  余懷這麼說完之後,有片刻工夫,屋子裡變得寂然無聲。黃澍只顧捋著鬍鬚,回味著剛才聽到的秘聞;沈士柱則始終低著頭。一聲不響。看見這樣子,余懷的眼珠子轉動起來,瞅瞅沈士柱,又瞅瞅黃澍,末了,他哈哈一笑,說:「罷了罷了!誰叫錢牧齋一世風流,臨老還不收心?這也是自作自受!我輩聽聽就是了,為他費神設想,卻是一百個犯不著!咦,黃大人,你日日在總督行轅走動,想必新聞更多,何不也說說給我們昕!對了,聞得兩浙和湖廣近日鬧得挺凶,何以大清朝不早早發兵,把它一鼓蕩平?」

  黃澍眨眨眼睛,還在想著:柳如是出了那樣的醜事,如果錢謙益知道了,不知會怎樣想,又會做出怎樣的舉動來?不過,他終於回過神來,並且弄明白了余懷的話,於是隨口回答說:「哼,一鼓蕩平,談何容易!兵呢?洪亨九有兵嗎?

  別瞧他裝模作樣,從容澹定的樣子,其實心裡慌著呢!」

  「噢,怎麼?」

  「他能不慌嗎!偌大一座南京城,只有四千兵,而且還是不中用的降卒,衣甲刀槍都殘缺不全。萬一有人真的作起反來……」說到這裡,他忽然意識到這些都是軍事機密,泄漏不得,便頓住了。

  余懷和沈士柱卻像是並不怎麼在意,看見黃澍閉上嘴巴,也沒有繼續追問。

  於是三個人繼續一邊喝酒,一邊說些別的話,無非是前朝舊事、故人生死。在這當中,黃澍始終小心地迴避開有關吳應箕的話題。他發現余、沈二人對於吳應箕在徽州被捕,並且同金聲、江天一一道秘密押解到南京一事,似乎一無所知,因此就更加諱莫如深。這樣談了一陣,忽然聽見樓下傳來響動,接著,就聽見柳敬亭熟悉的大嗓門在問:「誰來了?余淡心相公么?還有誰?一個和尚?還有黃老爺?哪個黃老爺?

  是黃仲霖老爺么?」

  閣子里的三個客人互相看了一眼,不由得現出驚喜的神色,余懷首先站起來,向樓梯走去。黃、沈二人也連忙離開椅子,跟在後面。

  「哎呀,原來是你們三位!不知三位光降,有失恭候,麻子該打!該罰!」

  當他們從樓梯上魚貫走下去的時候,柳敬亭急急迎上來,大聲說。

  「是該罰你!」余懷板著臉說,「老等你都不回來,真是可氣可恨!幸而黃大人帶來了好酒和好菜,本來是要等你回來共享的,現在我們把它全吃光了,讓你沒份,這才好歹消了一口惡氣!」

  「啊呀呀,淡心一向恨著麻子,倒也罷了!不想連仲霖兄也是如此?」柳敬亭故作吃驚地叫起來。

  黃澍笑著搖搖手:「別聽淡心的。酒菜都還有,卻說不上好,就等著你老爸回來呢!倒是正巧遇上淡心、昆銅二位,把酒共話,免卻等候之苦是真!」

  「嗯,這才像是實話!」柳敬亭點著頭說,「果然如此,麻子之罪,好歹可以減卻幾分!」說完,他又轉過身,特地走到沈士柱面前,「我說呢,怎麼還來了個和尚?原來是昆銅兄!久違了,久違了啊!」

  還在最初看見柳敬亭的一刻,沈士柱的眼睛就變得閃閃發亮。這時候,他連忙合掌當胸,向對方深深地行下禮去。

  「那麼,老爸,我們不如仍舊到閣上去,也好坐著說話。」看見寒喧已經差不多,黃澍於是建議說。

  柳敬亭點點頭:「麻子來遲,正該洗盞更酌,稍補失禮之過!那麼,請!」

  雖然這麼說了,但是,當大家移動腳步,他卻忽然回過身來,說:「啊,幾乎忘了,小老還帶回一個朋友來!」說著,急急向門邊走去。

  也就是到了這時,大家才發現,那裡原來還坐著一個人,看上去身材碩大,分明是個胖子。不過,令人不解的是,柳敬亭稱他做朋友,可是在剛才那一陣子里,他卻盡自全身蜷縮,沒精打采地坐著,始終不過來同大家行禮相見。

  這當兒,柳敬亭已經走到他身邊,開始同他說話,大約是邀他過來,但是聲音很低,聽不清楚。只見那個光著腦袋、辮髮蓬鬆,而且衣衫破舊的人一個勁兒地搖頭,像是不肯。這樣說了一會,又見柳敬亭招呼小廝過去,吩咐了一句什麼,那小廝答應著,走進裡屋,片刻之後,重新出來,把一樣東西交給柳敬亭,柳敬亭又轉交給那個人。那人接過之後,便站起來,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出門去了。

  瞧著這種情形,樓梯旁邊的三位客人都不由得暗暗納罕,等柳敬亭重新走回來,便一齊投去詢問的眼神。

  「列位認得那是誰人嗎?」柳敬亭苦笑地問。看見大家都不做聲,他才嘆息地說:「知道么,他就是當年堂堂魏國公府的二公子,徐青君!」

  「什麼,他就是徐青君?」余懷首先失聲叫起來。因為說起這位徐二爺,在南京城裡可以說無人不曉。他家的先祖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憑著這份福蔭,他家在南京足足安享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榮華富貴。直到不久前,他的哥哥徐弘基還擔任著明朝的南京守備,而這徐青君則無所事事,終日鬥雞走馬,看戲遊園,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用當日侯方域的話來說,就是此人的銀子多得簡直令人「惱火」。余懷還記得大約三年前,侯方域和顧杲等人因為黃宗羲的一部什麼宋版書,曾經在大街上同徐青君發生過一場衝突,狠狠敲過他一筆銀子……柳敬亭點點頭:「想當年,他富可敵國,園林房產多得數也數不清。可是到如今,一應產業俱遭官府抄沒,舊日的姬妾僕從都作鳥獸散。他同妻兒只能住到養濟院里。列位可知道他如今靠什麼為生么?」

  「……」

  「說來可憐,他自出娘胎就是錦衣玉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然什麼營生都不會。結果到如今,只能憑著身軀肥胖,經得起打,因此便日日到衙門口守著,遇到有人犯事,要挨板子,他就出來頂替,好歹換得幾個錢去買米,這才不致餓死。不過也真是破落到了家了!小老舊日因蒙他看得起,常常請到他府中去說堂會,所以彼此認得。適才行經上元縣衙,見他站在門外,等候接活計,還遭到那一干閑漢潑皮的欺凌戲弄。小老一時看不過眼,才把他帶了回來。方才本想請他過來與列位相見,他死活不肯,自然是如此落魄,羞於見人。沒奈何,惟有給他點銀子,讓他去了。」

  大家聽了,這才恍然。不過,想到僅僅大半年前,徐青君還是何等富貴,何等尊榮!轉眼之間,就落到替人挨板子糊口的地步。這種命運的劇變,較之一下子被殺身死,甚至還更驚心動魄。只是話又說回來,徐青君寧可用自己的皮肉軀體去掙錢,而不肯辱沒祖宗,去做沿街討飯的乞丐,似乎畢竟還算有點骨氣…_.正是這種複雜而又強烈的感受,有片刻工夫,把大家的心情弄得既沉重,又混亂,以致重新登上樓梯時,全都獃獃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都市風流作者:孫力 / 余小惠 2東方作者:魏巍 3湖光山色作者:周大新 4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20年:第2部作者:孔二狗 5第二部 山河入夢作者:格非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