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6.3 1973年10月,石油危機讓工業國家脫軌

6.3 1973年10月,石油危機讓工業國家脫軌

    美元貶值和糧食價格上漲,啟動了世界範圍的通貨膨脹。糧食進口國,也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都被通脹的衝擊波震得天旋地轉。
    1973年美元再度10%的貶值,造成了阿拉伯國家3.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損失,通貨膨脹吃掉了他們儲蓄中5.25億美元的購買力,1973年石油輸出國遭到了8.75億美元的財富掠奪。
    石油輸出國被激怒了,他們不甘心眼睜睜地看著白己的儲蓄被通貨膨脹所生吞活剝。10月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更增加了石油輸出國對美國和以色列的憤怒。他們斷然對美國、荷蘭和丹麥進行石油禁運,直至這些國家不再公然支持以色列,同時宣稱,凡是給美國軍事基地提供支援的歐洲國家,也將被列入石油禁運的黑名單。於是,英國只讓美軍的飛機從基地起飛,但不能再降落;德國不讓運送美國軍火的輪船靠岸;義大利要求以色列退還所有佔領地區。在歐洲的美軍基地遭到了全面凍結。
    西歐需要石油,而中東國家需要工業化,兩者的經濟進行深度整合完全合乎邏輯,這樣一來,歐洲就會逐漸脫離美國設定的經濟行星的軌道。當歐洲經濟逐漸與中東石油輸出國和非洲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深度整合,實現自主發展的時候,一個比英鎊當年割據更具危險性的貨幣勢力範圍,將出現在美國的面前。美國的戰略目標是,歐洲與中東、非洲都直接依賴美國,而他們之間的任何相互依賴,都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美國對世界的控制。
    英帝國當年的陰影對美國的影響實在太大,當意識到歐洲獨立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後,基辛格於1973年12月匆匆趕往歐洲。基辛格不希望歐洲與中東之間發生超越它們和美國的關係,因而強烈要求「聯合應對能源危機」,而且在歐洲與中東協商任何議題之前,美國都必須擁有「參議」權。
    歐洲人並沒有買基辛格的賬,而是強調「世界發展將越來越集中的權力和責任,交到了少數強權國家手中,這意味著歐洲必須團結起來,對外發出一種聲音,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
    為了將歐洲拉回美國的軌道,美國在石油危機後4個月就啟動了國際能源署(IEA),在美國人的設計中,這一機構相當於「石油進口國組織」,以抗衡「石油輸出國組織」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力。如果政治和經濟手段都不能達到目的,美國甚至準備動用戰爭手段來對付中東石油輸出國。中東國家則警告歐洲和日本,如果遭到軍事打擊,它們將破壞油井、輸油管道和港口設施,確保西方石油中斷至少一年。歐洲國家大驚失色,這對美國影響雖大,但美國自己也有大量油田可以開發,另外可以在中南美洲、非洲和其他地區增加石油進口,彌補能源缺口。但嚴重依賴中東石油的歐洲經濟就慘了。因此,當美國國防部威脅如果石油禁運持續下去,美國可能動用軍事力量打擊中東國家時,歐洲各國立刻跳了出來進行斡旋。
    不僅如此,法國人還來到科威特,以援建石油化工和煉油項目為交換,確保法國的原油供應。在沙特,法國人與沙特政府簽署了未來20年56億桶原油供應的協議,交換條件仍然是石油化工與煉油廠項目。法國人的石油外交搞得有聲有色。
    當美國人提出「新大西洋夥伴關係」,試圖繼續將歐洲限定在美國設計的軌道上時,歐洲再度發出統一的聲音,將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廣泛的合作。美國人氣得大罵歐洲人背叛。
    石油危機將歐美戰後同盟關係撕開了一道深深的裂縫。
    比石油禁運更持久的經濟影響是油價。石油輸出國將油價從1971年初的1.8—2.48美元一桶,提高到年底的10美元一桶,這並非完全因為制裁西方,同時也包括了對美元貶值,特別是糧食進口價格暴漲,所造成的外匯儲備縮水進行補償。
    石油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能源,更是工業化國家新的經濟增長基礎。石油價格的四倍上漲,將大幅提高石油化工行業的原料價格,同時石油化工的原料產品,又是汽車、電子、電器、紡織等幾乎一切最終消費品的原材料來源,石油的突然短缺和價格的大幅暴漲,對已經變軌到石油丁業經濟的發達國家,頃刻間造成了破壞力極大的經濟內傷。就像糧食危機對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工業化的衝擊一樣,石油危機將迫使工業和交通的燃料成本飆升,石油化工產業蕭條,輕工業原材料價格暴漲,最終傳導到市場上的結果就是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加劇,經濟發展停滯。70年代全球出現的滯漲,正是石油工業經濟遭遇瓶頸的後果。
    越是重化工產業發達的國家,在石油危機中所承受的打擊就越嚴重。美國是石油化工最早和最大的工業國,在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4%。60年代實行「國民財富倍增計劃」的日本,將石油化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在以出口為導向的消費品生產中,在國內遭遇了原材料瓶頸,而在國際上則面對消費市場不振的困境,結果,日本工業生產下降多達20%。所有的工業化國家,同時進入了衰退或低速增長階段。戰後西方國家的高速增長和經濟繁榮,遭遇到工業化變軌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石油危機逼迫各國去尋找替代石油的清潔能源,實際上,僅僅是能源突破,並不能化解西方經濟增長的原材料瓶頸,這就是輕工業對石油化工原料的依賴。原子能、太陽能、風能、水能或潮汐發電,僅僅從能源人手,企圖替代石油,引發一場新的經濟革命,可惜這種嘗試不會獲得經濟增長的重大突破。從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整整20年中,歐美日等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都陷入了低增長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重大和根本性的技術與原材料的突破,缺乏類似四五十年代石油的巨大發現所帶來的強烈的經濟刺激。
    人類的工業革命,其實僅僅是將能源從木材轉化為煤炭和石油,將原材料從土地上的農產品和天然材料,轉變為以石油為主要基礎的合成材料而已。而新的經濟爆發力,正孕育在新的技術革命之中。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6.3 1973年10月,石油危機讓工業國家脫軌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貨幣戰爭1 升級版 2貨幣戰爭3 金融高邊疆 3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4貨幣戰爭 5貨幣戰爭2 金權天下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