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3.8 美元痛下石油匕首,盧布含恨魂歸西天

3.8 美元痛下石油匕首,盧布含恨魂歸西天

  1971年之後,美元的本位制已經從名義上的黃金轉向了實質上的美國國債,而盧布則是從30年代開始一直採用了黃金名義下的「計劃本位制」。
  在美元的世界裡,一切經濟活動的本質,都是由一系列交易所組成,而交易的發生,就是貨幣與商品換手的過程。因此,貨幣深深地植入了經濟活動的一切領域,正是商品交易產生了對貨幣的需求。
  在早期的簡單交易中,買賣雙方基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交易規模的擴大與貨幣的增長同步發生。此時,金錢呈現「剛性」特質,金錢的背後代表著已經存在的商品,其主要形態就是金銀。隨著交易距離的擴大,買賣雙方出於對運輸和方便性的考慮,逐漸接受了賒賬的方式,由此產生了商業信用,即交易已經發生,金錢尚未支付。商業信用起到了替代金錢促成交易的作用,這種延期支付的體現形式就是商業匯票。隨著商業信用規模的擴大,商業匯票與金錢共同形成了促進商品交易的貨幣供應,貨幣日益體現出「彈性」特點。這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第一個時代 ——商業資本主義貨幣信用的主要特徵。
  工業革命的興起標誌著資本主義第二個時代 ——工業資本主義的來臨。工業技術帶來了商品生產的爆炸式增長,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周期長、規模大,為爭奪資源和市場所爆發的戰爭,產生了對貨幣的更大需求,工業信用、國家信用、商業信用與金錢一同構成了更大規模的貨幣供應,來促進工業時代巨大的商品交易過程。由於工業與國家信用都是一種未來支付的承諾,而且時間比商業信用跨度更大,因此,貨幣供應中的「債務成分」更加突出。
  但是,蘇聯所建立的計劃經濟模式,從制度上否定了私有制,也就間接排斥了商品交易的理念。盧布的需求,不再源於交易,而是計劃的產物。
  如果由國家來統一制訂經濟各部門的生產計劃,這種計劃足夠精確,而且足以涵蓋所有經濟活動細節的話,那麼,生產部門所創造的一切產品,將正好滿足消費領域的需求,經濟活動將如時鐘一般精確無誤。貨幣的本質就是促進交易,如果交易各方所需的產品數量和種類,事先都已被全部計算清楚了,那麼交易的本質就成了以物易物,貨幣僅僅是統計交易發生的計量單位。
  基於計劃經濟的理念,盧布是嚴格根據經濟活動的事先計劃,由國家銀行創造並直接被塞進經濟運轉的鏈條中,不是作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而是作為一個被動的記錄者而存在的。盧布所統計的只是產品周轉的總量。
  從發行的角度來看,盧布是一種典型的「計劃本位」制貨幣。
  30年代初,當蘇聯完成計劃經濟模式後,在金融領域首先廢除了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實施了銀行直接信用,因為商業信用是企業之間的「私下交易」行為,這種交易所產生的信用擴張效應,干擾了計劃經濟對產品周轉的精確計算。同時,政府廢除了舊經濟組織之間的商業票據流通,使得國家銀行成為企業非現金結算的唯一機構,這是考慮到從前的商業票據結算組織在票據清算過程中,將迫使企業沉澱相當的資金用於結算準備,這些散落在計劃之外的貨幣,同樣會干擾經濟時鐘的準確運轉。1931年,國內各經濟部門的資金陸續集中到國家銀行的清算賬戶上,國家銀行正是用這筆錢進行了73%的短期貸款。
  在計劃經濟模式下,貨幣與銀行的功能大大萎縮,形成了「大財政、小銀行」的格局。蘇聯除了國家銀行之外,只保留了四家長期投資的專業銀行,央行基本上成為一個超級出納,負責貨幣發行、短期貸款、結算等簡單業務。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銀行體系對國民經濟長期投資增加1倍,短期貸款增加1.4倍,結果,工業生產量同期增長1.3倍,商品交易總額增加1.4倍。盧布與經濟的時鐘基本同步。
  可是,隨著經濟體系的進化,產業類別逐漸增多,相互關係日益複雜,計劃的難度呈幾何倍數地迅速飆升。蘇聯的國家計委僅僅為最重要的產品作出計劃,也至少要製作2000種產品的複雜平衡計劃表,其他下屬部門則據此再計算出20000種產品的詳細計劃,然後逐級下達[22]。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變數層出不窮,企業面臨的現實困難千奇百怪,計劃的制訂者們根本無法為經濟活動的所有細節提供相應的預測,更談不上監督所有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了。而企業關注的焦點只是完成計劃,缺乏改善工藝、提高質量、增加利潤和強化競爭力的基本動機。
  在斯大林時代,計劃就是法律,完不成計劃的後果與犯法無異,處罰、判刑,甚至槍斃都有可能,因此,計劃執行的紀律性有著相當的保障。但從赫魯曉夫時代開始,政府的權威性下降,計劃的執行變成了可以「討價還價」的過程,經濟時鐘的運轉變得越來越不準確。
  計劃失效,不僅體現在計劃本身的難以執行到位,更在於對經濟內生的進化特質無法作出事先有效的人為安排。
  麻煩的是,生產計劃雖然頻繁地出現難以完成的局面,而盧布卻嚴格按照計劃在進行投放。於是,經濟活動中未完成的計劃,體現為產品和服務的短缺,而貨幣供應根據計劃的「精確擴張」,則產生了缺少實物對應的盧布過剩。蘇聯的通貨膨脹,在初期並非以物價上漲的形式體現出來,而更主要的是以物資短缺為特徵。從表面上看,蘇聯人的收入水平在增長,而在實際生活中,這些錢卻買不到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費品。同時,蘇聯缺乏金融市場的各種投資產品,使得過剩的盧布形成了更大的政治負擔。
  盧布的「計劃本位」制與計劃失效之間的矛盾,形成了蘇聯貨幣危機難以治癒的病根。
  美元作為世界範圍流通的貨幣,使美國得以有效地整合全球資源。國際貿易結算大部分採用美元,迫使蘇聯和盧布區國家必須出口石油和原材料,才能獲得硬通貨,以進口糧食和西方的技術設備。
  美國在1985年蘇聯石油產量下跌之際,刻意壓低世界石油價格,人為製造蘇聯外匯短缺,迫使盧布區國家向西方大舉借債來滿足進口需求。進口的剛性需求體現在,如果削減進口糧食,則會引發社會矛盾,激化政權危機;如果停止進口外國設備,就會拉大與西方的技術差距,從根本上削弱盧布區的經濟潛力。更重要的是,蘇聯和東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是源於技術創新所產生的競爭力,而是靠不斷新建項目擴大生產規模所形成的膨脹力,大型項目需要引進龐大的國外進口設備,停止進口就意味著無法承受的巨大的投資浪費。即便是到了蘇聯財政窮途末路的1989年底,未完工工程的規模仍達到1809億盧布,這些未完工工程在國家深刻的財政和貨幣危機的背景下,吞噬了財政收入的4/5。
  蘇聯的石油收入危機,迅速波及糧食進口和財政平衡,財政赤字又引發外債困難和經濟萎縮,進而導致蘇聯對盧布區國家的外援減少,促使各國內部的離心力增強。
  美國對付蘇聯的「石油匕首」,正好一刀扎在盧布的要害上,甚至連美國自己都沒想到效果會如此之好。
  1988年,美國在蘇聯石油產量再度下滑之際,故技重施,這一次產生的卻是致命的後果。
  1988年,蘇聯和東歐的外債總額已達到2060億美元,其總規模已達到即使不增加新的外債,僅僅是債務成本也會導致債務總規模的不斷攀升。到1990年,為償還外債本息,蘇聯就不得不耗盡能源出口的全部所得。
  蘇聯喪失了石油援助的魔棒,自身深陷糧食危機,硬通貨告罄,再也無力維持需要緊急救助的盧布區其他國家。樹倒猢猻散,蘇聯苦心經營半個世紀的經互會解體了,與之同時崩潰的是蘇聯的半個對外貿易市場。衛星國們紛紛改嫁西方。
  在經濟危機之下的政治改革,弱化了中央集權的向心力,加速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權獨立。原本高度一體化的內部經濟所形成的統一市場,為蘇聯提供了經濟周轉總額的半壁江山,隨著各國相繼獨立,連接蘇聯整體的經濟血脈被人為割斷,國內市場陷於癱瘓,經濟最終徹底崩潰。
  蘇聯,一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在飽受內在經濟病痛的折磨中,在美元破壞性的外部打擊之下,終於土崩瓦解了。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3.8 美元痛下石油匕首,盧布含恨魂歸西天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貨幣戰爭1 升級版 2貨幣戰爭 3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4貨幣戰爭2 金權天下 5貨幣戰爭3 金融高邊疆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