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2.14 黃金十字架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大規模的資本輸出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貨幣體系的發展促成的。19世紀70年代,世界貨幣體系由金銀雙本位制轉變為金本位制,並且與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英鎊掛鉤。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這一重大轉軌過程中的作用一向被低估了。

    在19世紀最後的2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金礦開發方面的興趣和利益迅速增長,他們在這20年中經辦的外國債券絕大多數是採用金本位制國家的。

    美國南北內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和他們的美國代理人奧古斯特·貝爾蒙特(August Belmont)及賽利格曼家族(Seligman)在廢除林肯綠幣和重新使用黃金支付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874年秋,羅斯柴爾德倫敦銀行和紐約猶太銀行家約瑟夫·賽林格曼(Joseph Seligman)聯手承銷價值5500萬美元的美國債券。後來,摩根集團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也加入進來,發行了2500萬美元的美國債券,羅斯柴爾德銀行占其中的55%。1873年至1877年,羅斯柴爾德倫敦銀行和華爾街銀行家共發行了267億美元的美國債券。這些貸款對穩定美國金融起到重要作用,並為美國未來採用金本位制打下基礎。[17]

    然而,1877年10月美國在第45屆國會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法案,重新啟用銀幣作法定流通貨幣。這項法案被貝爾蒙特憤怒地稱做「公開的盜賊」、「瞎了眼的瘋狂蠢事」。在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壓力下,美國不得不重新規定銀幣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流通,並且不得用於支付羅斯柴爾德銀行的貸款利息。美國財政部長約翰·謝爾曼(John Sherman)在1899年通過貝爾蒙特銀行與羅斯柴爾德銀行重新簽訂了一筆5000萬美元的貸款,以金幣結算。這筆交易成為了從1879年起羅家試圖在美國推行金本位制的重要轉折點。

    1893年3月,為在美國黃金儲備急劇縮減的時期維持美元的兌換性,克利夫蘭總統嘗試發行一筆5000萬~6000萬美元的黃金貸款。雖然摩根財團躍躍欲試想要加入,羅斯柴爾德卻表現得非常猶豫。即使在克利夫蘭承諾會把本來已經極大限制銀幣流通的《謝爾曼購銀法案》(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廢除掉之後,阿爾弗雷德·羅斯柴爾德還是很不滿意。羅家兄弟的談判技巧實在了得,他們最後使這一協議在確保羅家獲益非凡的條件下得以簽訂。羅家以1045的價格承銷價值6230萬美國國債,轉手就以11225(後來更升到119)的價格賣給急迫的投資者們。此舉創造了在22分鐘內獲利600萬美元的神話。[18]這一項交易在美國備受詬病,最終導致189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是力主白銀貨幣的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而不是克利夫蘭。

    1868年時只有英國和屈指可數的幾個英國經濟附屬國:葡萄牙、埃及、加拿大、智利和澳大利亞採用金本位制。法國、俄國、波斯和一些拉美國家採用雙本位制。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歐多數國家,都採用銀本位制。40年後,只剩下中國、波斯和幾個中美洲國家仍然用銀本位制。黃金實際上成為世界貨幣體系的標準。

    在歐洲主要國家的貨幣體系轉軌過程中,德國於1871~1873年,法國於1878年,俄國於1897年,義大利於1881~1882年採用了金本位制,羅斯柴爾德銀行在這一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羅斯柴爾德倫敦和巴黎銀行實際上成為這些國家的第二中央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網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輸送信用和貨幣,各國只有在他們主導的金本位體系下才能避免匯率急劇變動的風險,其主營業務——公債交易又需要各國貨幣之間保持自由兌換,於是各國統一在金本位制下才利於羅家業務開展。由於羅家在黃金市場的壟斷地位,也就間接形成對各國中央銀行的控制力,羅斯柴爾德銀行在19世紀後期不遺餘力地促使各國實現金本位制,其戰略意圖正在於此。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貨幣戰爭 2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3貨幣戰爭2 金權天下 4貨幣戰爭3 金融高邊疆 5貨幣戰爭1 升級版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