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歷史小說 > 史記 > 史記十表 > 惠景閑侯者年表

惠景閑侯者年表

所屬書籍: 史記十表

  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①,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著令甲,稱其忠焉②。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③。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④,以無嗣絕⑤,竟無過,為藩守職,信矣。故其澤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數人⑥。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遣功臣,及從代來,吳楚之勞,諸侯子弟若肺腑⑦,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餘。咸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

  〔注釋〕
  
  ①《索隱》曰:便音鞭,縣名。吳淺所封。
  ②鄧展曰:「漢約,非劉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瓚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
  ③異姓國八王者,吳芮、英布、張耳、臧荼、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索隱》曰:非同姓而王者八國,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准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凡八也。
  ④《索隱》曰:禪者,傳也。案:諸侯王表,芮國至五世而絕。
  ⑤徐廣曰:「孝文後七年,靖王薨,無嗣。」
  ⑥《索隱》曰:案:此表芮子淺封便侯,傳至玄孫;又封成王臣之子為沅陵侯,亦至曾孫。
  ⑦《索隱》曰:沛府二音。柿,木札也;附,木皮也。以喻人主疏末之親,如木札出於木,樹皮附於樹也。雲「如塗塗附」,注云「附,木皮」也。

 

  詳細注釋及譯文:〔盛冬鈴 註譯〕

  【譯文】

  太史公讀有關列侯分封的檔案資料,讀到便侯時,說道:真是事出有因啊!長沙王被封為諸侯王,著錄在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誠受到稱讚。當初高祖平定天下,功臣之中不是皇室同姓宗親而分疆裂土受封為諸侯王的共有八國。到孝惠帝時,只剩下長沙王能夠保全自己的封國,接連傳承五世,最後因為沒有後嗣才絕封,自始至終沒有犯什麼過錯,作為國家的藩守,盡心盡職,事情果真就是這樣。所以他的德業能使旁系子孫也沾受恩惠,未立功勛而受封為列侯的就有數人。從孝惠帝之初以至孝景帝之末,其間五十多年,追錄高祖時遺漏未封的功臣,以及追隨孝文帝從代國入繼大統的舊臣,孝景帝時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事中功勞卓著的將相官員,身為皇室骨肉至親的諸侯王子弟,前來投順歸化的外邦異族的首領等等,先後受封為列侯的有九十多人。現把他們受封傳承等情況列表記載如下,這些都是當代有仁義、成大功的人物中比較突出的。

 

  詳細注釋:

  【原文】

  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1),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2),著令甲(3),稱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4)。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5),以無嗣絕,竟無過(6),為藩守職(7),信矣。故其澤流枝庶(8),毋功而侯者數人(9)。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10),及從代來(11),吳楚之勞(12),諸侯子弟若肺腑(13),外國歸義(14),封者九十有餘。咸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

  【注釋】

  (1)「列封」,此指有關列侯封爵的檔案材料。「便侯」,指吳淺。吳淺於惠帝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以長沙王吳芮之子的身份受封為便侯。「便」,音biān,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永興城關鎮。  (2)「長沙王」,姓吳名芮,秦末為番陽令,頗得民心,後舉兵反秦,從項羽入關,被封為衡山王,歸漢後,改封長沙王,卒於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 「長沙」,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湖南安鄉、益陽、新化、隆回以東地區,廣西、廣東、江西三省區及貴州東部、越南北部地區,都臨湘,即今湖南長沙市。 (3)「令甲」,當時法令以甲、乙、丙、丁為序,「令甲」即法令編次中的第一篇。據《漢書·吳芮傳》,高祖曾制誥御史:「長沙王忠,其定著令。」 (4)「疆土」,此用作動詞,謂分疆裂土,劃分出一定的地域。「王」,音wàng,用作動詞,為王,稱王。「八國」,指漢初八個異姓諸侯王的封國: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 (5)「禪」,傳。「五世」,據本書《諸侯王表》,長沙國共傳五世:吳芮、吳成、吳回、吳右、吳差。吳差卒於文帝後七年(公元前一五七年),無子,絕封。 (6)「竟」,自始自終,最終。 (7)「藩守」,「藩」原指籬笆,是房舍的外蔽。分封在外的諸侯國有屏蔽、捍衛中央皇朝的義務,又稱藩國、外藩。此「藩守」即指作為朝廷屏藩,有守土之責的諸侯王。 (8)「澤」,恩澤、恩德。「枝庶」,古代宗法制度以嫡長子以外的諸子為庶子,庶子及其子孫被認為是宗族中有別於嫡系的旁出的支派,稱為「枝庶」。 (9)「毋」,通「無」。 (10)「迫修」,清理前事。 (11)「代」,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蔚縣、懷安、康保、陽原、尚義以西,內蒙古化德以南,察哈爾右翼中旗、卓資、涼城以東,以及山西北部、中部地區,都晉陽,故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按,漢文帝劉恆原封代王,呂后死後,漢將相周勃、陳平等誅滅呂氏,迎立劉恆為帝,「從代來」,即指追隨劉恆從代國來到長安的舊臣。 (12)「吳」,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江蘇睢寧、宿遷、漣水、阜寧以南,上海西部,浙江北部,安徽長江以南及嘉山等地,都廣陵,即今江蘇揚州市。「楚」,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山東大汶河下游、費縣、臨沂、臨沭及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曲阜、滕縣及江蘇徐州以東,江蘇灌南、沭陽、駱馬湖以北及安徽濉溪東部、靈璧北部部分地區,都彭城,即今徐州市。按,高祖封弟劉交為楚王,封兄子劉濞(音bì)為吳王。劉交傳子郢(一作郢客),郢傳子戊。漢初同姓諸侯王封國地域較大,並且自置官吏,擁有軍隊,形成割據勢力,威脅中央皇朝的統治。為了改變尾大不掉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景帝在即位之初就接納晁錯的建議,削減諸侯王封地。劉濞、劉戊竭力反抗,聯結膠西王劉濞、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於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舉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這次叛亂旋即被漢將周亞夫等平定。「吳楚之勞」,即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勞。 (13)「諸侯」,指諸侯王。「肺腑」,這裡用以比喻帝王的骨肉至親。 (14)「歸義」,投順歸化。

  〔以下注釋,參見表文內容順序〕

  (1)「孝惠七」,指漢惠帝在位的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前一八八年。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每個皇帝的謚號前都加「孝」字。 (2)「高後八」,指呂后執政的八年,公元前一八七年──前一八○年。 (3)「孝文二十三」,指漢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前一五七年,其中前元十六年,後元七年。 (4)「孝景十六」,指漢景帝在位的十六年,公元前一五六年──前一四一年,其中前元七年,中元六年,後元三年。 (5)「建元」,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四○年──前一三五年。「元封」,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年──前一○五年。建元、元封之間尚有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號,自建元元年至元封六年共三十六年。 (6)「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前一○一年。「太初已後」謂太初元年以後。「已」通「以」。 (7)「頃」,謚號。 (8)「元鼎」,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六年──前一一一年。 (9)「坐」,觸犯某條刑律,因為某種因由而獲罪。「酎金」,漢代制度規定,皇帝祭祀宗廟,諸侯要獻金助祭,稱為酎金。如果所獻之金成色不足,數量不夠,或不按時送到長安,就要削除爵位,取消封國。「酎」,音zhòu。按,吳千秋嗣位之年史籍缺載。 (10)「軑」,音dài,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息縣南。 (11)「相」,官名,諸侯王國的相統率王國眾官,輔佐諸侯王掌管政務,其職權和地位與郡守(太守)相當。 (12)「利倉」,《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黎朱蒼」。 (13)「豨」,音xī。 (14)「秩」,《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扶」,並謂彭祖於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嗣位,在位二十四年,則侯扶(秩)當於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嗣位。「東海」,郡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治郯縣,故地在今山東郯城北。「太守」,官名,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本稱郡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改名太守。 (15)「行過」,謂皇帝出行車駕經過。按,元封元年春,武帝曾東巡海上。 (16)「不請」,未經請示。 (17)「當」,判罪。 (18)「平都」,縣名,故治在今陝西安塞東,或以為在河北武強東平都村。 (19)「齊」,此指秦漢之間由戰國田齊舊貴族建立的齊國,當時齊王田廣及其相田橫擁兵自保,既抗楚,亦拒漢。 (20)「高祖三年」,公元前二○四年。 (21)「孝」,謚號。 (22)「扶柳」,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冀縣西北。 (23)「姁」,音xū。 (24)「呂氏事」,呂后執政期間,重用自己的弟侄,呂氏集團密謀全面奪取政權,並篡奪皇位。呂后死後,忠於劉氏的漢將相斷然採取行動,用武力消滅了呂氏集團。呂平即在這次政變中自殺,所以說他「坐呂氏事誅」。 (25)「郊」,當作「洨」,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固鎮東。「洨」,音xiáo。《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汶」,當系形近致誤。 (26)「悼武王」,指呂后長兄呂澤。呂澤從劉邦起兵,為漢將有功,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周呂侯,高祖八年卒,謚「令武」。高後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被執政的呂后追尊為王,改謚「悼武」。 (27)「武王」,即「悼武王」。 (28)「七月」,本書《呂太后本紀》作「十月」。「壬辰」,本書《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作「丙辰」。 (29)「呂」,當時為呂氏封王專設的諸侯王國,所轄即濟南郡地,約當今山東章丘、濟陽、鄒平及濟南市等地,都東平陵,故治在今章丘西。 (30)「產以呂王為漢相」,按,呂產前此於高後七年(公元前一八一年)被改封為梁王,呂后又改梁國為呂國,所以呂產仍稱呂王。呂后死於高後八年七月,遺詔以呂產為相國。漢代統率百官、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高級官員或稱丞相,或稱相國,為三公之一,相國位望較丞相稍尊。 (31)「南宮」,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南宮西。 (32)「大中大夫」,官名,即太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掌議論。《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中大夫」。 (33)「梧」,縣名,故治在今安徽蕭縣南。 
 
(34)「軍匠」,一種軍職,負責管理軍中匠人。「郟」,音jiá,縣名,故治即今河南郟縣城關鎮。 (35)「漢」,秦亡後,項羽分封諸侯,以劉邦為漢王,領有今四川東部、中部、陝西南部和湖北西北一小部分地。此「漢」即指劉邦當時的封國。 (36)「少府」,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澤的稅收,供皇帝私用。 (37)「長樂、未央宮」,漢代長安的兩座主要宮殿。長樂宮故址在漢長安故城東南隅,未央宮故址在漢長安故城西南隅。高祖時皇帝在長樂宮視朝,惠帝末,皇帝移至未央宮視朝,長樂宮改為太后居處。 (38)「長安」,漢長安故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長安城牆在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一九四年──前一九○年)分五次築成。 (39)「齊」,謚號。「陽成」,複姓。 (40)「敬」,謚號。 (41)「靖」,謚號。 (42)「元光」,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三四年──前一二九年。 (43)「元狩」,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前一一七年。 (44)「季父」,父親的幼弟,最小的叔父。「棄市」,古代在鬧市區執行死刑,並陳屍示眾,表示與眾共棄,稱為棄市。 (45)「平定」,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 (46)「留」,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47)「家車吏」,王侯家吏的一種,專管王侯私家用車。 (48)「梟騎都尉」,武官名。「梟」,音xiāo。「梟騎」,意謂勇猛的騎兵。 (49)「得」,生擒活捉。「樓煩」,族名,當時游牧於今內蒙古南部、陝西北部,精於騎射。此「樓煩將」當指項羽軍中的樓煩將領。 (50)「用」,因。「齊」,諸侯王國名。劉邦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漢初,齊國轄境約當今山東北部及山東半島地區,都臨菑,故地在今淄博市東臨淄鎮。「丞相」,諸侯王國的相本稱丞相,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後才改稱相。 (51)「一雲項涓」,意謂另一種說法認為齊受的軍功不是「得樓煩將」,而是生俘了項涓。項涓當系項羽族人。 (52)「齊受」,本書《呂太后本紀》謂其人名「壽」。 (53)「康」,謚號。 (54)「博成」,縣名,即博縣,故治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55)「郎中」,官名,為帝王或高級貴族的侍從,內充侍衛,外從作戰。 (56)「豐」,邑名,屬沛縣,故地在今江蘇豐縣城關鎮,劉邦即豐邑人。 (57)「雍丘」,縣名,故治即今河南杞縣城關鎮。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劉邦、項羽曾合兵大破秦軍於此。 (58)「滎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楚漢戰爭時,項羽、劉邦二軍曾在此相持。「滎」,音xíng 。 (59)「沛」,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沛縣沛城鎮。 (60)「康侯」,指呂后次兄呂釋之。呂釋之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建成侯,惠帝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卒,謚「康」。 (61)「呂宣王」,指呂后父呂公。呂公史失其名,於漢王元年(公元前二○六年)封臨泗侯,漢王四年卒。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被呂后追尊為呂宣王。「宣」,謚號。「寢園」,陵園。皇帝、諸侯王陵墓設有寢殿,作為祭祀之所,故名。呂公被呂后追封為王,其墓園即稱寢園,視同諸侯王。按,「奉呂宣王寢園」,《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奉呂宣王國」。  (62)「不其」,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嶗山西北。「其」,音jī。 (63)「襄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襄城城關鎮。 (64)「常山」,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保定市,安國、 欒成、趙縣以西,高邑、贊皇以北,滿城、阜平以南地。都真定,故地在今石家莊市東。按,「常山」本作「恆山」,後因避文帝劉恆之諱改「恆」為「常」。據本書《呂太后本紀》,呂后立外孫女張氏(張敖及魯元公主之女)為惠帝後,張後無子,冒後宮美人所生之子為子而鴆殺其母。惠帝死後,呂后即以此子繼位,作為名義上的皇帝,自己臨朝稱制。又封惠帝後宮所生之子彊、不疑、山、朝、武、太等為諸侯王、列侯。初封常(恆)山王的是不疑,不疑封不久即死。又改封襄成侯山為常(恆)山王。山改名為義。後所立少帝知自己並非張後所生,頗出怨言,呂后恐他長大後為變,於高後四年(公元前一八四年)藉口少帝久病不癒,心智昏亂,廢其位,幽殺宮中,另立常(恆)山王義為帝,改其名為弘。呂后死後,雙將相誅滅呂氏,迎立代王劉恆為帝,並稱少帝弘及其弟朝、武、太等其實是呂氏之子,並非惠帝親生,把他們全部殺死。 (65)「軹」,音zh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濟源市。 (66)「侯朝為常山王」,呂后既立常(恆)山王義為帝,改立其弟軹侯朝為常(恆)山王。 (67)「壺關」縣名,故治在今山西潞城西。 (68)「淮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及項城、鄲城部份地區,都淮陽,故治即今淮陽城關回族鎮。按,呂后初封惠帝後宮子彊為淮陽王,彊死,又以其弟壺關侯武為淮陽王。 (69)「沅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沅陵南沅江東岸。 (70)「長沙嗣成王」,長沙文王吳芮之子,名臣,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嗣位,在位八年,惠帝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卒,謚「成」。 (71)「頃侯福」,按,此記吳福與其父吳陽同謚「頃」,必有一誤。 (72)「哀」,謚號。 (73)「薨」,音hōng,漢代諸侯王、列侯死稱薨。 (74)「上邳」,邑名,屬薛縣,故地在今山東微山西北。本名「邳」,因與下邳(今江蘇邳縣東南)為別,改稱上邳。「邳」,音péi,一音pī。 (75)「楚元王」,指漢高祖幼弟劉交。劉交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受封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卒於文帝前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謚「元」。其事迹詳見本書《楚元王世家》。 (76)「劉郢客」,本書《楚元王世家》及《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其人名「郢」。郢客在位四年,文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卒,謚「夷」。 (77)「朱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朐東南。 (78)「齊悼惠王」,指漢高祖庶長子劉肥,劉肥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受封為齊王,在位十三年,惠帝六年(公元前一八九年)卒。謚「悼惠」。其事迹詳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79)「城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莒縣、沂南和蒙陰東部地,都莒縣,故治即今莒縣城陽鎮,按,劉章為朱虛侯時宿衛長安,娶呂祿(呂后弟釋之子,後封趙王,與呂產同為呂氏集團核心人物)女為妻。呂氏死後,呂氏集團策劃奪取政權,劉章知其陰謀,與漢將相周勃、陳平等盡誅諸呂,立有大功,文帝繼位後,先益封二千戶,後又封城陽王。在位二年,文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七七年)卒,謚「景」。其事迹詳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80)「昌平」,縣名,故治在今北京昌平東南。 (81)「太」,《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及《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大」。 (82)「為呂王」,呂后本以呂產為呂王,後改封呂產為梁王,立劉太為呂王,隨即又改梁國為呂國,呂國為濟川國,劉太改為濟川王。 (83)「贅其」,縣名,故治在今江蘇盱貽西南。 (84)「昆弟」,兄弟。 (85)「中邑」,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 (86)「中尉」,官名,負責都城治安。此當為以漢中尉的身份率軍出戰。「曹咎」,項羽部下大將,官大司馬,封海春侯。漢三年(公元前二○四年)項羽攻克漢軍重要據點成皋(今河南榮陽汜水鎮),九月引兵東下,命曹咎堅守,曹咎輕易出戰,兵敗自殺,漢軍復取成皋。 (87)「貞」,謚號。「朱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進」。 (88)「樂平」,鄉邑名,屬清縣,故地在今山東聊城西。 (89)「隊卒」,《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隊率」,即隊長,一種低級軍職。 (90)「皇」,本書《高帝本紀》作「皇欣」,魏王豹部將,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七年)十二月,劉邦(時稱沛公)曾與皇合兵攻破秦軍。「」,音xīn。   (91)「郎」,官名,負責禁衛宮廷門戶,帝王出行則扈從護衛。「陳余」,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人,秦末名士,與張耳一起參加陳勝起義軍,受陳勝之命北略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武臣死於內亂,陳余、張耳又立趙歇為趙王,後陳、張二人不和,項羽分封諸侯,分趙地立張耳為恆山王,徙趙王歇為代王。陳余攻逐張耳,復迎趙歇為趙王,自為代王,並任趙相。張耳歸漢。漢三年(公元前二○四年)漢將張耳、韓信攻趙,陳余兵敗被殺。其事迹詳見本書《張耳陳余列傳》。 (92)「衛尉」,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宮廷禁衛。 (93)「簡」,謚號。 (94)「求」,通「賕」,賄賂。 (95)「山都」,縣名,故治在今湖北襄陽西北。 (96)「郎中柱下令」,謂以郎中任柱下令。「柱下令」,官名,即柱下史,掌管文書並記事,因其經常侍立於殿柱之下,故名。 (97)「衛將軍」。將軍名號之一,所設不止一人。「陳豨」,宛朐(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從劉邦起兵,以功封陽夏侯,官鉅鹿郡守,後為趙相國,統率趙、代邊兵,結客養士,為朝廷所疑,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七年)九月反,勾結匈奴,自立為代王。高祖十二年冬兵敗自殺。其事迹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 (98)「梁」,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南開封、通許以東,永城以北,山東曹縣、嘉祥以南和安徽碭山、亳縣等地,都睢陽,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南。 (99)「王恬開」,其人本名王恬啟,司馬遷為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 (100)「惠」, 為謚號,《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作「憲」。
(101)「闌入」,擅自闖入。漢制,宮殿禁苑皆有門籍,一一登錄可以進入的人的姓名、官爵、年齡、容貌等,著於門籍的人隨身帶有符驗,由門衛驗明無誤,方能進入。如無符擅入,即為闌入。「上林苑」,秦漢時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陝西長安、周至(盩厔)、戶縣(鄠縣)一帶,佔地廣大,內有宮殿,並畜禽獸,供皇帝遊覽行獵。 (102)「松茲」,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宿松東北。《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祝茲」,似誤。 (103)「舍人」,王侯貴官侍從賓客的通稱。 (104)「雍王邯」,即章邯,秦二世時官少府,曾統率秦軍鎮壓反秦武裝,先後攻破周章、陳勝、項梁、魏咎等部,後兵敗歸於項羽,秦亡後被項羽封為雍王,領有今陝西中部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劉邦自漢中東出爭天下,章邯為項羽阻遏漢軍,兵敗自殺。其事迹可參見本書《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有關記載。 (105)「夷」,謚號。 (106)「成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成陰」,疑為鄉邑名,今不可考。 (107)「單父」,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單縣南。「單」,音shàn。 (108)「度」,通「渡」。「度呂后淮」,當指在危急時保護呂后渡過淮水,擺脫了追兵。 (109)「河南」,郡名,轄境約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治雒陽,故址在今洛陽市東北。「守」,即郡守。 (110)「俞」,或作「鄃」,音shū 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平原西南。 (111)「連敖」,本春秋戰國時楚國官名,相當於司馬,掌管軍政軍賦,一說為典客之官。劉邦、項羽皆楚人,故其軍中沿用楚國官名。 (112)「朝陽侯」,指華寄,華寄以舍人從劉邦,以連敖入漢,又以都尉擊項羽,攻韓王信,於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被封為朝陽侯。「朝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鄧縣東南。「朝」,音zhāo。 (113)「它」,或作「他」,音tuó。 (114)「滕」,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115)「屯田」,謂組織軍隊在屯駐之地開墾耕種土地,以取得給養。「霸上」,一作「灞上」,因地處霸水西高原上得名,為長安附近的軍事要地,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 (116)「醴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南醴陵城區。 (117)「櫟陽」,縣名,故治在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自漢王二年(公元前二○五年)十一月至五年五月,劉邦曾都於此。「櫟」,音yuè 。 (118)「卒吏」,即「卒史」,高級官員的屬吏。 (119)「河內」,郡名,轄境約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治懷縣,故地在今武陟西南。「都尉」,此指郡都尉,是輔佐郡守主管一都軍事的官員。 (120)「呂成」,或作「呂城」,縣名,即呂縣,故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 (121)「東牟」,縣名,故治即今山東牟平寧海鎮。 (122)「濟北」,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茌平、平陰、長清、肥城等地,都盧縣,故治在今長清南。按,劉興居以助大臣誅諸呂及迎立文帝功於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封濟北王,封國僅數縣,自以為功大封小,心懷不滿,文帝前四年乘匈奴入寇之機舉兵反,旋即被漢將柴武擊敗自殺。其事可參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123)「錘」,當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腄」,音chuí,一音zhuì,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煙台市西南。 (124)「呂肅王」,指呂后長兄呂澤之子呂台。呂台本封鄜侯,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六年)被呂后封為呂王,高後二年卒。「肅」,謚號。 (125)「燕」,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北部、北京市、遼寧大部及內蒙古赤峰市以南一小部分地區,都薊,故址在今北京城區西南。 (126)「信都」,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冀縣城關鎮。 (127)「張敖」,趙王張耳之子,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嗣位,並娶高祖及呂后之女魯元公主為後。漢高祖九年,因其臣屬謀殺高祖未遂,廢王位,降封宣平侯。敖死於高後六年(公元前一八二年),謚「武」。「魯元太后」,漢高祖及呂后之女,因其食邑於魯,且為長女(元有長義),號魯元公主。嫁張敖,為趙後。惠帝時呂后專政,齊悼惠王為避禍,獻城陽郡為魯元公主湯沐邑,尊魯元公主為太后,所以又號魯元太后。後死於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按,張侈為張敖前妻(一說是後宮美人)之子,並非魯元公主親生,呂后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憐其年少孤弱,所以又封其同父異母的兄弟侈、受(壽)二人為侯。 (128)「侯侈有罪」,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信都侯張侈在文帝即位之初「以非正免」,就是說免爵的原因是他既非魯元公主所生,當初就不當封侯。 (129)「樂昌」,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南樂西北。 (130)「張受」,本書《呂太后本紀》及《張耳陳余列傳》記其人名「壽」。按,張受(壽)亦非魯元公主親生,後即因此與信都侯張侈同於文帝初被削爵。 (131)「祝茲」,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沂市東南。 (132)「建陵」,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新沂南。 (133)「大謁者」,官名,掌接待賓客,引見贊禮。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張釋(澤)封侯的原因是「勸王諸呂」。 (134)「宦者」,即宦官、寺人。宮廷中供使役的閹人。張釋(澤)後任宦者令,成為宦官的首領。 (135)「張澤」,本書《呂太后本紀》及《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釋」,《漢書·高後紀》記其人名「釋卿」。 (136)「奪侯」,按,張釋(澤)本呂后親信,呂氏被誅滅後,他也就失勢免爵。 (137)「東平」,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汶上北。 (138)「呂庄」,《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庀」。「庀」,音pǐ。 (139)「陽信」,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無棣東北。 (140)「典客」,官名,掌管接待少數民族首領及諸侯來朝事務,後改稱大行令、大鴻臚,為九卿之一。「趙王呂祿」,呂后次兄呂釋之子,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封漢陽侯(一作胡陵侯),八年,封趙王,又為上將軍,統率北軍,與呂產同為呂氏集團的核心人物,呂后死後在漢將相誅滅呂氏的事變中被殺。「趙」,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中部、南部,山東高唐、德州市以西,臨清以北地區,及河南內黃、浚縣(濬縣)、滑縣等地,都邯鄲,故治在今河北邯鄲市城區。 (141)「車騎將軍」,漢代將軍名號,是一種高級武職。「太后」,指漢文帝生母薄氏,薄氏本是魏王豹宮人,後入漢王劉邦後宮,生子劉恆。劉恆被封為代王,薄氏從子居代,為代王太后。代王被漢大臣迎入長安為帝,薄氏後亦至長安,改號皇太后,死於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其事迹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142)「易」,謚號。按,薄昭於文帝前十年(公元前一七○年)因殺死皇帝使者,畏罪自殺。文帝因是外家至親,未絕其封,命其子戎奴嗣位。 (143)「壯武」,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膠縣東北。 (144)「家吏」,漢代家吏是太子官屬,但劉邦初起,為漢王之前不置太子,此家吏當是泛指王侯貴官私家所用的管事人員。「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對崤山(今河南洛寧北)或華山(今陝西華陰南)以東廣大地區的習慣稱呼。 (145)「代中尉」,王國中尉掌管國中軍事,職權與郡都尉相當。 (146)「驂乘」,古代乘車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居車右,以免傾側。驂乘即乘車時在車右陪乘。
「驂」,音cān。「邸」,音dǐ,王侯府第。漢制諸侯王皆在長安置邸,以供入朝時居住。 (147)「卒」,終於。 (148)「清都」,《漢書·文帝紀》作「清郭」,本書《孝文本紀》作「靖郭」,鄉邑名,其地今不可考。又《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駟鈞封「鄔侯」,鄔為縣名,故治在今山西介休東北。 (149)「齊哀王」,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名襄,惠帝七年(公元前一八八年)至文帝前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在位,謚「哀」。其事迹詳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150)「鈞有罪」,據《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駟鈞獲罪是因為在濟北王劉興居舉兵反叛時,沒有採取必要的行動救援被叛軍攻擊的郡縣。 (151)「周陽」,縣名,故治在今山西絳縣西南。 (152)「淮南厲王」,指漢高祖劉邦幼子劉長,劉長於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封淮南王。文帝前六年(公元前一七四年)因驕恣不法,並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反,擅殺無辜等罪名被廢,流放蜀郡嚴道邛郵(今四川滎經西),途中不食而死。謚「厲」。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淮南」,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南信陽市,湖北紅安、黃岡以東,安徽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及河南固始、商城等縣和江西全省,都壽春,故治即今安徽壽縣城關鎮。 (153)「樊」,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濟寧市東。 (154)「睢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市城區。 (155)「韓家子」,謂戰國時韓國貴族舊家之子。「北地」,郡名,轄境約當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治義渠,故地在今甘肅寧縣西北。 (156)「元朔」,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前一二三年。 (157)「侯辟方有罪」,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蔡辟方「坐搏揜,完為城旦」,也就是因博擊他人並奪取財物而判剃去鬢毛,服築城四年的徒刑。 (158)「管」,邑名,屬故市縣,故治在今河南鄭州市城區。王先謙認為「管」為「菅」之誤。菅,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濟陽東。 (159)「侯戎奴反」,當是參加吳楚七國發動的叛亂。下「侯偃反」「侯廣反」,皆指此事。 (160)「瓜丘」,《漢書·王子侯表》作「氐丘」,似皆誤,當從司馬貞《索隱》作「斥丘」。斥丘,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魏縣西北。 (161)「營」,故地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營丘山下。一說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後置縣,名「營陵」。 (162)「平」,謚號。 (163)「楊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茌平東北。 (164)「恭侯劉將廬」,本書《齊悼惠王世家》《漢書·諸侯王表》《王子侯表》及《高五王傳》皆記其人名「將閭」。將閭後為齊王,死後謚「孝」,此記其謚「恭侯」,顯然有誤。按,據《漢書·王子侯表》,齊悼惠王子另有名安者封楊丘侯,謚「共」。「共」與「恭」通。《史記》本表無此人,而把他的謚號及「有罪國除」之事記在楊虛侯將廬名下,似有脫誤。「楊丘」即「陽丘」,亦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章丘西北。 (165)「侯將廬為齊王」,當時文帝分齊地封齊悼惠王子六人為王,齊王僅領一郡之地,轄境約當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較漢初大為縮小。 (166)「有罪國除」,按劉將閭為齊王,共在位十一年,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吳楚七國之亂時,齊國沒有參加叛亂,膠西、菑川、濟南三國以兵圍齊,情勢危急,劉將閭不得不與三國通謀,尚未定約,漢將欒布、曹寄擊破三國兵,將移兵伐齊,劉將閭畏罪自殺。景帝認為他曾同叛軍對抗,與三國通謀是迫不得已,並非本意,非但沒有追究罪名,而且予以謚號,立其太子壽為齊王。文帝前十六年「有罪國除」之說不確。據《漢書·王子侯表》,楊丘侯劉安之子偃嗣位後因罪削爵,《史記》此表可能把楊丘侯之事誤放在楊虛侯名下。 (167)「朸」,或作「扐」,音lì,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商河東北。 (168)「濟南」,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鄒平、章丘、濟陽及濟南市地,都東平陵,故治在今章丘西。濟南王劉辟光為吳楚七國之亂的發動者之一,於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兵敗自殺。 (169)「安都」,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高陽西南。 (170)「侯志為濟北王」,濟北王劉志後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1)「平昌」,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商河西北。 (172)「卬」,音áng。 (173)「膠西」,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縣及其附近地區,都高密,在今高密西南。膠西王劉卬後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4)「武城」,邑名,即春秋魯之南武城,漢於其地置南城縣,故地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175)「菑川」,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淄博市及壽光、益都等縣部分地區,都劇縣,故治在今壽光南。菑川王劉賢后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6)「白石」,邑名,屬安德縣,故地在今山東陵縣南。 (177)「膠東」,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平度、萊陽、萊西等縣及即墨、膠縣北部地區,都即墨,故治在今平度東南。膠東王劉雄渠後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8)「波陵」,《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沶陵」,古地名,疑在今湖北保康、南漳、宜城一帶沶水所經地區,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沶」,音yí。 (179)「陽陵君」,魏駟何以封陽陵君,今不可考。「陽陵」,當系地名,但非漢景帝所葬之陽陵,確切地點亦不可考。 (180)「南(圖片字)」,地名 ,今不可考。「(圖片字)」,音zhēn。 (181)「信平」,地名,今不可考。
(182)「侯起」,此人史失其姓,亦不知原先因何得封信平君。 (183)「後」,用作動詞,居後。「後父」謂侯起在朝會之時不顧朝廷按爵秩排列先後的規定,而居於沒有爵位的父親之後,違反了禮儀。「奪爵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削爵一級」。漢承秦制,定爵位為二十級,列侯(徹侯)是最高一級,削爵一級則為關內侯。 (184)「關內侯」,秦漢時二十等爵中的第十九級,僅低於列侯(徹侯),受封這種爵位可以在京畿地區食邑若干戶,但不象列侯那樣有自己的封國。 (185)「阜陵」,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和縣西。 (186)「安為淮南王」,依文例,「安」上當有「侯」字。劉安封淮南王,封國僅九江一郡,轄境約當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較漢初大為縮小。劉安後於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因謀反被人告發,畏罪自殺。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 (187)「安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正陽南。 (188)「衡山」,諸侯王國名,分淮南國之衡山郡置,轄境約當今河南信陽市、湖北紅安、黃岡以東,安徽霍山、懷寧以西,南至長江、北至淮河地區,都邾縣,故治在今湖北黃岡西北。衡山王劉勃後於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濟北王,卒於景帝前五年,謚「貞」。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 (189)「陽周」,鄉名,屬莒縣,故地在今山東莒縣一帶。 (190)「廬江」,諸侯王國名,分淮南國之廬江郡置,轄境約當今安徽巢縣、舒城、霍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黃梅、廣濟及河南商城等地,都舒縣,故治在今安徽廬江西南。廬江王劉賜後於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衡山王,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因謀反被人告發,畏罪自殺。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 (191)「東城」,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定遠東南。 (192)「犁」,或作「黎」,縣名,故治在今山東鄆城西。 (193)「召平」,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人,呂后時任齊相。呂后死,齊哀王劉襄欲發兵爭奪帝位,召平力阻不成,自殺。文帝封其子為侯,當與此有關。 (194)「澤」,《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潰」。 (195)「不出持馬」,「持」,當作「特」,「特馬」謂牡馬,亦即公馬。據《漢書·食貨志》,武帝時因與匈奴作戰需要大量馬匹,曾頒布法令,規定自列侯封君以下至三百石以上的官吏都要依不同的等級向國家提供不同數量的公馬。「不出特馬」,即把應按規定提供軍用的公馬匿藏起來,不肯獻出。 (196)「缾」,音píng,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朐東南。 (197)「匈奴」,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散居大漠南北,以游牧為生,精於騎射。漢初,勢力強盛,屢屢入侵邊地,對漢王朝形成重大威脅。匈奴入北地,孫卬戰死,事在文帝前十四年(公元前一六六年)冬。漢初以十月為歲首,冬在春前,其子三月封侯,事在同年而時間為後。 (198)「弓高」,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景縣西北。 (199)「韓王信」,姓韓名信,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孫,秦末參加反秦武裝,曾從劉邦入關中,又鼓動劉邦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漢二年(公元前二○四年)被劉邦封為韓王,略定韓國故地。後一度降於項羽,旋又歸漢。漢六年,劉邦已定天下,因其封國為軍事戰略重地,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地,防禦匈奴,匈奴勢力強盛,韓王信遣使求和,受到朝廷責問,害怕因此被誅,與匈奴約共攻漢,公開反叛,屢次帶領匈奴騎兵襲擊邊地。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被漢將柴奇擊斬於參合(今山西陽高南)。其事迹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孽子」,庶子,非正妻所生之子。 (200) 「庄」,謚號。「韓頹當」,《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隤當」。 (201)「侯則元年」,本書《韓信盧綰列傳》記韓頹當「傳子至孫,孫無子,失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亦記韓頹當死後「不得子嗣侯者年名」,韓則為韓頹當之孫,於元朔五年嗣位,同年薨,無後。疑此表有誤,景帝前元年嗣韓頹當侯位的當是韓則之父,而非韓則。 (202)「襄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襄城城關鎮。 (203)「詐病不從」,漢制皇帝出巡,列侯當扈從。韓釋之假稱有病,不去扈從,是對皇帝的不敬。 (204)「故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按,故安侯申屠嘉本梁人,早年曾從劉邦擊項羽、黥布,為都尉,惠帝時任淮陽郡守,文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七六年)任御史大夫,後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任丞相,封故安侯。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因與鼌錯不和,憤激嘔血而死。其事迹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 (205)「舉淮陽守從高祖入漢功侯」,此「侯」指關內侯。文帝前元年六月,曾封當時二千石以上官員中曾從劉邦入漢者三十人為關內侯,申屠嘉受封食邑五百戶。 (206)「節」,謚號。「申屠」,複姓。 (207)「恭侯蔑」,《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共」。 (208)「清安」,地名,今不可考。申屠臾改封清安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在元狩三年。按本書《張丞相列傳》記共侯蔑嗣位三年即卒,子去病嗣,三十一年卒,子臾嗣。此表無去病一代,與之異。 (209)「九江」,郡名,元狩初淮南王劉安因謀反事發自殺,漢廢淮南國,即以其地復置九江郡。「太守」,官名,即郡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改郡守之名為太守,職權不變。 (210)「國除」,據本書《張丞相列傳》,申屠臾是因為「受故官送」,亦即接受了前任官員贈送的財物而獲罪削爵。 (211)「章武」,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黃驊西南。 (212)「孝文後」,姓竇,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人,呂后時入宮,被賜給代王劉恆,深受寵幸,生一女二男,長男即景帝劉啟,後代王入繼帝位,即漢文帝,其後已先死,乃立竇氏為後。至景帝時被尊為皇太后,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去世,從夫謚稱孝文皇后。其事迹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213)「景」,謚號。「竇廣國」,字少君,幼時曾被人掠賣為奴,後至長安與竇後認親。其事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214)「恭侯完」,《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定」。 (215)「侯常坐」,《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常生」。 (216)「南皮」,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南皮西。 (217)「竇長君」,長君為字,其人名建。 (218)「平陸」,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汶上北。一說為鄉名,屬尉氏縣,故地在今河南尉氏境。 (219)「侯禮為楚王」,劉禮曾任漢宗正,立為楚王后在位三年,景帝前六年(公元前一五一年)卒,謚「文」。按,劉禮為楚王,楚國的轄境約當今山東微山、江蘇徐州市、銅山、沛縣東南部、邳縣西北部及安徽濉溪東部,較漢初大為縮小。 (220)「休」,鄉名,或以為故地在今山東滕縣境。 (221)「兄子戊」,指楚夷王劉郢(郢客)之子劉戊。劉戊於文帝前六年(公元前一七四年)嗣位為楚王,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參加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222)「北闕」,指未央宮北面的門樓,是官員等候朝見或奏事的地方。漢制並允許臣民赴北闕向皇帝上書言事。「自歸」,自行歸罪,請求處分。 (223)「印綬」,漢制不同等級的官員和封君用不同的印璽、印紐,上系有不同的綬帶。列侯印用白玉,綬為紫色。「上印綬」,是表示要求削除自己的爵位。 (224)「詔復王」,謂不絕楚國之封,復立楚元王他子為楚王,奉元王宗廟。 (225)「紅」,鄉名,今不可考。一說「紅」通「虹」,虹為縣名,放治在今安徽五河西北。 (226)「沈猶」,鄉名,屬高苑縣,故地在今山東博興境。 (227)「劉穢」,《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歲」。 (228)「宗正」,官名,為九卿之一,掌宗室(皇室宗親)事務。「聽謁不具宗室」,謂接受別人的私下請求以至沒有辦好照顧宗室的事宜。 (229)「庄侯富」,《漢書·王子侯表》記劉富謚「夷」。 (230)「悼侯澄」,《漢書·王子侯表》作「懷侯登」。「悼」「懷」,皆謚號。 (231)「敬侯發」,《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嘉」。 (232)「宛朐」,又作「冤句」,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曹縣北。「朐」,音qú。 (233)「埶」,音yì。 (234)「反」,指參與吳楚七國發動的叛亂。 (235)「魏其」,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沂市東南。「其」,音jī。
(236)「大將軍」,官名,為最高軍職,一軍統帥。 (237)「扞」,音hàn ,通「捍」,抵禦。 (238)「竇嬰」,竇皇后從兄之子,文帝時曾為吳相,景帝時官詹事,又以大將軍主持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軍事,封魏其侯。後官太子傅,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任丞相,二年後罷相家居,因同武帝母王太后之弟丞相田蚡爭勢失和,於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被陷害處死。其事迹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 (239)「灌夫」,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曾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立功揚名,為中郎將,又任代相,武帝時先後官淮陽太守、太僕、燕相,因事免官,家居長安,為人剛直,與魏其侯竇嬰交好。竇嬰與丞相田蚡失和,元光三年(公元前一三二年)夏,灌夫在田蚡的婚宴上醉酒罵座,被田蚡逮捕,竇嬰為救灌夫,上書自稱曾受景帝遺詔可以隨時求見皇帝言事,但宮中檔案並無景帝有遺詔賜竇嬰的記載。竇嬰因矯詔棄市,灌夫亦同時於元光四年十二月被處死。其事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 (240)「矯制」,詐稱皇帝的詔書。「害」,謂已造成嚴重後果。 (241)「棘樂」,鄉邑名,今不可考,或以為即棘亭,屬酇縣,故地在今河南永城附近。 (242)「建元二年」,《漢書·王子侯表》作「建元三年」。 (243)「俞」,或作「鄃」,音shū ,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平原西南。 (244)「擊齊」,當時齊未反,欒布所擊當是膠西等國圍齊之兵。 (245)「布」,俞侯欒布。本梁(今河南南部)人,早年與彭越交好,曾流落齊地為酒保,又被人掠賣至燕為奴。後為燕王臧荼部將,臧荼反漢,欒布被漢軍俘獲,時彭越為梁王,出金贖之為梁大夫。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奉彭越命出使齊國,未還,彭越因謀反嫌疑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被殺,梟首示眾。欒布至雒陽哭祭彭越,並為彭越鳴冤,感動了劉邦,得以免死,被任為都尉。文帝時為燕相,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事中以功封俞侯,卒於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其事迹詳見本書《季布欒布列傳》。「彭越」,字仲,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人,秦末起兵,初無所屬,漢王二年(公元前二○五年)率三萬餘人歸漢,劉邦任以為魏相,奉命略定梁地。在楚漢戰爭中助漢攻楚,最終會同漢軍擊滅項羽,因功於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封梁王。後被人告發謀反,於高祖十一年遭滅族之禍。 其事迹詳見本書《魏豹彭越列傳》。 (246)「梟」,音 xiāo,斬頭而懸於木上示眾。 (247)「亨」,通「烹」,古代的一種酷刑,即把人活活煮死。 (248)「舍」,赦免。 (249)「黥布」,本姓英,名布,六(音lì),今安徽六安北)人,秦時曾受黥(音qíng,用刀在人面額上刺刻然後塗墨)刑,因又稱黥布。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後為項羽部將,以作戰勇猛著稱,常為諸軍前鋒。秦亡後受項羽之封為九江王。在楚漢戰爭中又歸漢,於漢王四年(公元前二○三年)被劉邦封為淮南王,在擊破項羽的鬥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見功臣韓信、彭越等先後被殺,心中恐懼,舉兵反漢,次年兵敗被殺。其事迹詳見本書《黥布列傳》。 (250)「太常」,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宗廟禮樂祭祀之事。「廟」,《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雍」。雍,縣名,故治在今陝西鳳翔南。漢時其地有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北畤等五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赤帝、黑帝。「畤」,音zhì,祭祀天地神靈之處。「犧牲」,用於祭祀的牛、馬、羊、豕等牲口,純色為犧,全體為牲。 (251)「建陵」,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新沂南。 (252)「衛綰」,代國大陵(今山西文水西北)人,文帝時曾任中郎將,景帝初為河間王太傅,受命率河間兵擊吳楚叛軍,以功拜中尉,封建陵侯。又先後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景帝後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為丞相,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免相,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卒於家,謚「敬」。其事迹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 
(253)「建平」,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虞城東南。 (254)「江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江蘇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都廣陵,即今揚州市。 (255)「哀侯」,《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程嘉謚「敬」。 (256)「平曲」,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東海東南。 (257)「隴西」,郡名,轄境約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西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治狄道,故地在今甘肅臨洮南。 (258)「公孫昆邪」,昆,音hún,《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公孫渾邪」。其人本義渠(今甘肅西峰市境)胡種。 (259)「太僕」,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輿服車馬和牧畜之事。「賀」,指公孫昆邪之子公孫賀。賀,字子叔,武帝時曾任太僕,又先後以輕車將軍、騎將軍出擊匈奴,因功於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封南奅侯(奅,音pào ),五年後坐酎金失侯。至太初二年(公元前一○三年)又以太僕為丞相,封葛繹侯。征和元年(公元前九二年)因子敬聲有罪,下獄死。其事迹詳見《漢書·公孫賀傳》。《漢書·公孫賀傳》記公孫渾邪為賀祖父,與此異。 (260)「江陽」,縣名,司馬貞《索隱》謂屬東海,當在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本書《孝景本紀》作「江陵」,亦縣名,故治即今湖北江陵荊州鎮。 (261)「蘇嘉」,《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息」。一說其人姓「籍」。 (262)「懿」,謚號。 (263)「侯明」,《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朋」。 (264)「遽」,鄉名,今不可考。或以為在今河北曲陽、趙縣、內丘以西一帶。 (265)「建德」,史失其姓。 (266)「王遂」,趙幽王劉友(高祖子)之子,文帝前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受封為趙王,景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267)「新市」,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正定東南新城鋪。 (268)「內史」,官名,王國內史掌管治理國民。「王慎」,《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高五王傳》記其人名「悍」。 (269)「王康」,《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棄之」。或以為「康」為謚號,「棄之」為名,《史記》《漢書》兩表俱有脫誤。 (270)「殤」,音shāng,謚號。 (271)「商陵」,當依本書《張丞相列傳》及《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作「高陵」。高陵,縣名,故治在今陝西高陵鹿苑鎮。 (272)「趙周」,據本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其人武帝時曾任太子太傅,於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為丞相,元鼎五年獲罪自殺。 (273)「廷尉」,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刑獄之事。 (274)「山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焦作市東。 (275)「程」,按照規章進行選擇。「博士弟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採納丞相公孫弘的意見,置博士弟子五十人,由博士官向他們傳授儒家經典。選擇博士弟子是太常的職責。 (276) 「安陵」,鄉名,屬召陵,故地在今河南郾城境。一說屬傿陵,故地在今河南鄢陵境。 (277)「子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于軍」。 (278)「垣」,《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桓」,故治在今山西垣曲東南,一說當即武垣,故治在今河北肅寧東南。 (279)「遒」,音qiú,或作「逎」,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淶水北。 (280)「戶五千五百六十九」,脈食邑不當如此之多,《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千五百七十戶」,疑此「千」上「五」字系誤衍。 (281)「隆彊」,司馬貞《索隱》作「李隆彊」,《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陸彊」。 (282)「不得隆彊嗣」,謂不知隆彊死於何年以及其子嗣位者之名。 (283)「後元年」,武帝後元元年,即公元前八八年。 (284)「侯則」,此名則者當是第三代或第四代遒侯。「巫」,所謂能與鬼神交通的人。「祝詛」,向鬼神祭祀祈禱,請求降禍於某人。侯則祝詛的對象是漢武帝。「大逆無道」,罪大惡極,多指針對皇帝的犯上作亂。 (285)「容成」,縣名,故治即今河北容城城關鎮。 (286)「唯徐盧」,《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徐盧」。 (287)「康侯綽」,《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纏」。 (288)「後二年」,武帝後元二年,即公元前八七年。 (289)「侯光坐祠祝詛」,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其人時任太常。 (290)「易」,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雄縣西北。 (291)「仆黥」,《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仆□」。□,音d2。 (292)「范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定興南固城鎮。 (293)「端」,謚號。 (294)「翕」,音xī ,鄉邑名,屬內黃縣,故地在今河南內黃西。 (295)「請」,謁見。漢制諸侯要定期到長安朝見皇帝,春朝曰朝,秋朝曰請。「長信」,宮殿名,為太后所居。此即用以代稱太后。當時的太后是武帝母王娡(音zhì)。「行來不請太后」,謂來長安入朝,不去長信宮謁見太后。 (296)「亞谷」,城邑名,本名渾泥,屬容城縣,故地在今河北容城南。一說屬河內郡,在今河南西北部的黃河以北地區。「亞」,音 è ,或作「惡」。 (297)「東胡王」,東胡本族名,戰國時散居在今西遼河上游一帶,居匈奴之東,漢初被匈奴擊破,匈奴即於其地置王統轄降眾。 (298)「盧綰」,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劉邦同鄉,兩人自幼相交。後從劉邦起兵,先後任將軍、太尉,封長安侯,是劉邦的親信。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被立為燕王。高祖十二年因受劉邦懷疑,懼罪逃入匈奴,為匈奴東胡王,一年多後死於匈奴。其事迹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按,據本書《韓信盧綰列傳》及《漢書·盧綰傳》,盧它之(它父)是盧綰之孫,此記為盧綰之子,似誤。 (299)「它父」,本書《韓信盧綰列傳》作「他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盧綰傳》作「它之」。「它」「他」字通。 (300)「康侯偏」,《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漏」。 (301)「征和」,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九二年──前八九年。 (302)「太子」,指漢武帝長子劉據。據生於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母衛子夫,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被立為太子。武帝晚年多病,懷疑是有人埋蠱(音gǔ。把代表怨家仇人的木偶埋在地下,用符咒之術使之受災)詛咒的緣故,命親信江充查辦此事。江充與太子不和,於徵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誣稱在太子宮中掘得巫蠱用的桐木人,太子驚俱憤怒,把江充殺死,武帝以為太子造反,派丞相劉屈氂(音lǐ)領兵攻打太子,太子率領部分軍隊抵抗,兵敗後外逃躲藏,被地方官發覺,自殺身亡。在這次變亂中喪生的有幾萬人。亞谷侯盧賀因接受太子發兵的符節被拷掠致死。 (303)「隆慮」,縣名,故治即今河南林縣城關鎮。 (304)「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母稱大長公主。「嫖」,音piāo,漢文帝及竇後之女,景帝之姊,封館陶長公主,嫁堂邑侯陳午,又稱堂邑大長公主。 (305)「中五年」,本書《孝景本紀》記為前五年,此作「中五年」似誤。
(306)「」,音jiǎo,其人姓陳。 (307)「服」,喪服。古代喪禮規定人死後其居喪的親屬要按血緣的親疏穿不同的喪服,居喪時間也有不同。「未除服」,指陳尚在居母喪的期限之內。 (308)「禽獸行」,違背人倫的行為。 (309)「乘氏」,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巨野西南。「乘」,音shèng。 (310)「梁孝王」,指漢文帝之子劉武,景帝同母弟,於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封代王,文帝前四年徙封淮陽王,文帝前十二年又徙封梁王。景帝時,竇太后想讓景帝立劉武為皇位繼承人,遭到朝臣袁盎等反對,景帝亦不欲傳弟,其事未成。劉武心中怨恨,派人到長安刺殺袁盎等人。事發,幸賴竇太后救援,得以免罪,後卒於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謚「孝」。其事迹詳見本書《梁孝王世家》。 (311)「桓邑」,一作「垣邑」,地名,或以為即陳留長垣縣,故治在今河南長垣東北。 (312)「濟川」,諸侯王國名,分梁國地置,轄境約當今河南民權、寧陵以西,開封、尉氏以東,延津、長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地,都陳留,故治在今開封東南。 (313)「蓋」,音g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沂水西北。 (314)「孝景後」,指漢景帝後王娡,為武帝生母。本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父王仲,母臧兒。初嫁金王孫,生一女。景帝為太子時,王娡被臧兒從金家奪走送入太子後宮,大受寵幸,生三女一男。太子繼位為帝,王娡於景帝前七年(公元前一五○年)被立為皇后,武帝時被尊為皇太后,卒於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其事迹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315)「侯偃」,《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第一代蓋侯名「充」,嗣位之年是元光三年,亦非元狩三年,充之後又有名「受」者嗣位,至元鼎五年坐酎金免。與此表大異。 (316)「塞」,地名,本古塞國,約在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 (317)「御史大夫」,官名,為三公之一,職責為協助丞相處理政務,掌監察彈劾之事,並管理國家圖籍。「前將軍」,漢代將軍名號。 (318)「直不疑」,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一帶)人,文帝時由郎官累官太中大夫,景帝初為前將軍,擊吳楚軍有功,後拜御史大夫,封塞侯。為人忠厚,人稱長者。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免官,以侯家居,卒於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謚「信」。其事迹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 (319)「侯堅」,本書《萬石張叔列傳》記其人名「望」,《漢書·直不疑傳》作「彭祖」。 (320)「武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武安西南。 (321)「孝景後同母弟」,景帝後王娡母臧兒初嫁王仲,生子王信及女王娡、王兒姁,後改嫁田氏,又生子田蚡、田勝。田蚡、田勝是王娡同母異父之弟。 (322)「田蚡」,景帝後王蚡同母弟。景帝末官太中大夫,武帝即位之初封武安侯,官太尉,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為丞相,驕恣弄權,後於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病故。其事迹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蚡」,音fén。 (323)「侯梧」,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及《漢書·田蚡傳》、《外戚恩澤侯表》皆記其人名「恬」。恬,音tián 。 (324)「襜褕」,音chānyú,短衣,不是正式的朝服。 (325)「侯彭祖」,《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祖」。 (326)「元狩二年」,《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元狩三年」。 (327)「歸與」,歸還。「章侯」,時無封章侯者,當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軹侯」。王符《潛大論·斷訟》言及此事亦稱「軹侯」。當時的軹侯是文帝母薄太后弟薄昭之孫薄梁。

無憂書城 > 歷史小說 > 史記 > 史記十表 > 惠景閑侯者年表
回目錄:《史記十表》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大秦帝國 第二部 國命縱橫 2史記十表 3乾隆皇帝 第四卷 天步艱難 4康熙大帝 第一卷 奪宮 5顯微鏡下的大明作者:馬伯庸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