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书城
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结束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南方对抗北方

结束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南方对抗北方

所属书籍: 易中天品三国

所谓“南方”,在这里指的是长江一线的三个州——益州、荆州、扬州。这三个州,在当时都是“欠发达地区”。正因为“欠发达”,所以,在“前三国时期”(董卓入京至赤壁之战),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战场就不在这里。那些实力较小的军阀就钻了空子,在这三个州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比如刘焉、刘表和孙策。
  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孙权身边便已经有人打起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主意,孙策能够在扬州南部成气候,说起来也是一个异数,因为长江一线这三个州原本都姓刘。据《后汉书?刘焉传》,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为了对付黄巾起义,朝廷接受刘焉的建议,加大州官的权重,改刺史为州牧,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以居其任”。第一次派出的,有太仆黄琬,任豫州牧;宗正(管皇族宗室的部长)刘虞,任幽州牧。刘焉自己,则任益州牧。这三个州牧,有两个是宗室,即刘焉和刘虞。后来,朝廷又任命刘表为荆州牧,刘繇为扬州牧。
  四个宗室州牧,有三个在长江一线。刘焉在益州,刘表在荆州,刘繇在扬州。这三个州,情况不一样。这三个州牧,处境也不一样。就发达程度而言,大约是扬州最好,荆州次之,益州最差。就个人处境而言,则刚好相反,是刘焉最好,刘表次之,刘繇最差。刘繇本人既非封疆之才,扬州本地也被一分为二。长江以西被袁术占领,长江以东被孙策觊觎。结果刘繇兵败病逝,扬州六郡中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落入孙策手中,成为后来孙吴政权的基础。
  孙权接手孙氏政权,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这时曹操与袁绍正相持于官渡,胜负未知。但是到了这年十月以后,也就是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孙权身边便已有人打起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主意。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的这个规划,堪称“东吴版”的《隆中对》。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适当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这就与诸葛亮七年后隆中为刘备所做规划,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即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是“南方对抗北方”。只不过鲁肃说的三家,是曹操、孙权、刘表;诸葛亮说的,则是曹操、孙权、刘备。但概念一样。荆州在刘表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在刘备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事实上,刘表一去世,刘琮一投降,鲁肃和孙权就马上做了调整。不但将“剧中人”由刘表换成了刘备,而且对荆州的策略也由对峙变成了联合。
  由此可见,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鲁肃的作用极为重要。众所周知,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三国鼎立;而孙刘联盟的主动权又在孙权那里。孙权不肯联盟,刘备、诸葛亮就没办法。那么,孙权为什么决心连刘抗曹呢?原因之一,就因为鲁肃在七年前已把话说透了。在那次“合榻对饮”的密谈中,鲁肃不但为孙权做出了战略规划,而且讲明了这一规划的依据,即“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卒即猝)。我们知道,对于政治家来说,最怕的是形势不明朗,目标不明确。鲁肃为孙权分析了形势,孙权心里就有数了。汉室既然不可复兴,那么,“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既然不可猝除,那么,“先三分后一统”就是必须的;孙权的路线既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那么,“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但是,南方弱小,北方强大。南方要想对抗北方,就非联合不可。这正是鲁肃要极力主张与刘备联盟,孙权也要去趟赤壁之战那汪浑水的原因。
  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显然,鲁肃“榻前对策”的意义,绝不亚于诸葛亮“隆中对策”。事实上,尽管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堪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刘备三顾茅庐那会儿,却并没有条件实施。如果没有鲁肃的力主联盟和周瑜的力主抗战,刘备的前途也实在堪忧。所以,刘备后来跳了龙门,不但应该感谢诸葛亮,也应该感谢鲁肃的。
  其实刘备还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曹操。曹操如果不打荆州,事情或许又会两样。但是,曹操这一仗,看来是非打不可。第一,他必须夺取荆州。夺取了荆州,尤其是占领了江陵,逆流而上可攻取益州,顺江而下可攻取扬州。这也是后来刘备和孙权要拼命争夺荆州的原因。相反,如果放弃或者丢失了荆州,则曹操势力便再也无法达到长江以南,这一点已为此后事实所证明。
  第二,曹操必须消灭刘表。刘表是什么人?他不仅是荆州牧,还是宗室、名士、军阀。也就是说,他既是军阀割据的地方势力,也是士族阶级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物,在袁术和袁绍死了以后,就只剩下刘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已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正准备建设他的“法家寒族”政权,岂能再容刘表?再说刘备也在他那里,正好一锅端了。
  第三,曹操还想威胁孙权。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孙权送儿子做人质,被孙权拒绝,曹操很可能就把孙权列入了黑名单。征荆州,灭刘表,至少可jǐng告孙权一下。这才有他写给孙权的那封“恐吓信”。可惜曹操的这个想法完全落空。孙权没被吓着,反倒和刘备联合,一把火把他烧得焦头烂额。他的脚步再也不能迈过长江。这一仗,曹操失大于得。
  所以,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此后,南方和北方也曾有过征战,比如曹操南征孙权,关羽北战襄樊,但不是无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灭亡(如关羽),谁都不能再向前迈出一步,等于赔本买卖。
  夷陵之战确立了南部中国东西并存共拒北方的格局
  有成效的是东西之战,即刘备的夺益州和孙权的夺荆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璋投降,益州归了刘备,刘备以荆州牧的身份兼领益州牧。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被杀,孙权入江陵,荆州大部归了孙权,孙权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领荆州牧。至此,南方成了孙权、刘备两大军阀的舞台。问题在于这些人物的“行头”。我们知道,孙权这个“徐州牧”,是刘备表荐的;刘备这个“荆州牧”,也是孙权同意的。他们的“行头”,是相互赠予的,至少也是互相承认的。现在,徐州牧变成了荆州牧,荆州牧则变成了益州牧,这就乱了套,也得不到承认。这就等于把脸撕破了。因此,孙刘联盟必将破裂,他们之间也必将有一次战争,这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意义是确立了南部中国东西并存共拒北方的格局。此前,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孙权方面,以周瑜、吕蒙为代表,主张“吞刘自大”;刘备方面,以刘备、关羽为代表,也常怀“吞吴之心”。矛盾的焦点,就在荆州。这才有陆逊的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刘备的倾国出兵直下猇亭。由此也可见荆州的重要性:赤壁之战是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也是荆州之战。曹操曾经得到了荆州,但得而复失。刘备也曾经得到了荆州,也得而复失。于是曹操只好退回北方,刘备也只能退守西蜀。那么,终于得到并且保住了荆州(准确地说是南郡、江陵)的孙权,怎么也不能一统天下呢?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中原得鹿不由人”(温庭筠诗)。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结束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南方对抗北方

发表评论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明朝那些事儿2:万国来朝作者:当年明月 2乾隆皇帝 第六卷 秋声紫苑 3大江东去作者:阿耐 4蜀书 5乾隆皇帝 第四卷 天步艰难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